1、苹果产业链:板块介绍
苹果公司由史蒂夫·乔布斯、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和罗纳德·杰拉尔德·韦恩在1976年4月1日创立,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设计并全新打造了iPod、iTunes和Mac 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OS X 操作系统,以及革命性的iPhone和 iPad。苹果也是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按照普遍的商业认知,一旦成为苹果这样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进入其供应体系,意味着将有机会和苹果一起分享由创新带来的巨额财富。这种难得的机遇,将给上市公司业绩带来极大的推动力。资本市场对于苹果概念股的热情就源于此。
正是由于苹果的创新示范效应,并带来革命性的用户体验,所以近几年来,几乎每一次苹果公司发布新产品,都会在市场引起较大反响。而在每年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公司会向来自全球的开发人员介绍过去一年的产品销售情况,以及新的技术和产品。
苹果一般会在一年中的四个时间点发布新产品,分别是3月,6月WWDC,9月和10月发布新硬件产品,但也最多出现过其中3次,iPhone会在每年9月发布。
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获得产业链最高的毛利和绝大部分利润,因此苹果产业链成为3C产业链的代表。
2、苹果产业链:产业链
2019年全球200大供应商中:来自中国台湾的供应商数量依然最多,为46家,排在全球第一位;来自美国的供应商数量为40家,排在全球第二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有30家+中国香港的有10家,合计40家公司,在2019年首度超过日本,和美国一起并列全球第二位,占到了苹果全球供应商数量的20%。来自日本的供应商数量为39家,排在全球第三位;来自韩国的供应商有14家,排在全球第四位。

从苹果全球供应商的分布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东亚在全球电子供应链上已经占据了优势,“中国+日本+韩国”的供应商数量已经占了全球的70%。欧洲不仅在消费电子品牌领域全面溃退,而且在电子产业零部件领域也已经衰退。2019年苹果新机正在研发中,供应商选择还是侧重于中国厂商,比如摄像头、FPC软板、EMI材料等。苹果产业链公司除了苹果业务外,其实已经在拓展其他业务。从长远看,不管苹果整个供应链体系是迁往美国还是印度,只要中国零部件公司的竞争力持续上升,就不会有太大影响。


3、苹果产业链:行业现状
从营收端看,苹果产业链企业近十年业绩取得快速增长。以立讯精密、信维通信、歌尔股份、蓝思科技、东山精密、欣旺达、德赛电池、中石科技、水晶光电、长盈精密、安洁科技和欧菲光 12 家上市公司作为大陆苹果产业链的企业代表,统计得出,2011年以来,大陆苹果产业链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取得快速增长。营业收入方面,苹果产业链上市公司营收总规模从2011年的203.0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077.50 亿元,CAGR 39.36%;归母净利润方面,苹果产业链上市公归母净利润规模从27.84亿元增长至78.05亿元,CAGR 15.88%。

受益业绩快速增长,A 股苹果产业链上市公司市值也迎来迅速成长,从2012年初的547.48 亿元提升至 2019年底的4,683.10 亿元(不考虑 2015 年上市的蓝思科技和 2017 年上市的中石科技),年复合成长率30.77%,市值增速远超同期苹果公司市值增长幅度。

从增长动能来看,苹果产业链将因一下四大因素受益:
1、产业转移持续,大陆企业供应链地位上升
苹果上游产业不断向中国大陆集中,大陆&香港核心供应商数量增多。通过对苹果公司每年公布的200大核心供应商名单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近年来苹果核心供应商向东南亚集中的趋势明显,位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2019年核心供应商数量占比已接近 70%。其中,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的供应商数量达到40家,相比2018年增6家,首次超过日本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台湾;在25家新入围核心供应商企业中,有9家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新入围数量排名第一;而在25家落选核心供应商企业中,大陆和香港企业仅有3家。


供应链工厂数量:大陆工厂不减反增,占比不断提升。从工厂数量变化来看,在中美贸易摩擦大背景下,2019年苹果供应链厂商中国工厂比例不降反增:2019年苹果公司全球807家工厂中,有383家设在中国大陆,相比2018年增加了 27 家;大陆工厂数量占比也从2015年的 44.9%提升至47.5%,反映出中国制造势力的不断扩大。由此可见,中国产业链在苹果供应链的总体地位仍呈现上升态势。中国本土供应商入围数量年增加,带动本土产业链工厂数量上升。
2、iPhone售价提升带动零部件ASP提高,供应链企业充分受益
自首款iPhone发布以来,iPhone单机ASP经历了两年明显提升。第一次售价提升的驱动力来自Plus机型问世,第二次售价提升则来自iPhone X带来的全面屏潮流,从苹果近年的硬件业务成长历史来看,在智能手机年度出货量放缓后,苹果开始通过硬件革新来提升用户的付费空间。一方面,放弃单年单品转而采用多机型发售战略,不断拓宽价位带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有效刺激销量增长;另一方面,Plus 机型问世和全面屏的采用也成功提高了iPhone 的单机ASP,量价共振驱动销售额不断增长。
3、供应链龙头公司实现品类扩张和份额扩张,有效增厚企业业绩
回顾大陆苹果产业链代表性企业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苹果产业链龙头公司大多通过产品品类的横向扩张或纵向延伸实现成长,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近年来,苹果产业链持续向中国大陆倾斜,国内供应商在苹果供应链中所获取的份额不断提高,在苹果链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经过多年发展,国内部分苹果供应商通过外并内建形成了多产品的战略布局,营收、净利不断提升。
4、国产手机厂商崛起,苹果产业链企业受益国产品牌转单
存量时代下智能手机品牌集中度明显提升,国产品牌话语权增强。纵观全球,在经历了山寨机时代的无序发展和存量时代的行业洗牌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根据IDC数据显示,截至19Q3,全球出货量前五的手机品牌中有三家为国内企业,前五厂商市场份额合计72.0%,相比16Q1提高14.3pct。在智能手机向存量市场演进过程中,行业内部厂商数量明显减少,中小厂商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而一线大厂主导的硬件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助推力。

国内手机终端品牌的崛起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持,较为完善的手机供应链体系是国产品牌崛起的重要因素。在智能手机发展早、中期,苹果公司出于成本考量扶持了一批优秀的大陆供应链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如今国产手机品牌凭借产业配套和下游市场的优势实现快速崛起,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本土供应商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与之相伴的是国内供应链方面实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以华为为代表的手机终端厂商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本土供应商不断缩小与海外企业的差距,国内供应链企业将实现对进口零部件产品的进一步替代。
4、苹果产业链:发展前景
1、iPhone 用户换机周期拉长,存在较大存量换机需求
创新乏力导致智能手机用户换机周期拉长。Strategy Analytics 在2019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受智能手机旗舰设备创新边际减弱的影响,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换机周期相比以往大幅拉长。目前美国的iPhone用户平均使用其手机18个月,换机周期则延长至33个月。不过在美国苹果公司的品牌忠诚度仍高于主要竞争对手,iPhone用户的重复购买意愿超过70%。
根据极光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发布的iPhone Xs/Xs Max 占19Q3存量iPhone的14.8%,2017年发布的 iPhoneX和iPhone8系列占18Q3存量 iPhone的22.9%,而 2016 年发布的iPhone7/7 Plus 和iPhone SE在17Q3的存量占比为25.8%,再次印证市场对于苹果用户近年换机逐步减弱的判断。截至 2019 年第三季度,持有2017 及更早系列机型的苹果用户占比超过八成,存在较大的存量替换需求,预计这部分用户有望成为 2020 年购买iPhone的主力人群。

2020年iPhone新品展望:上半年发布 iPhone SE2,下半年发布 4款5G版iPhone。据供应链消息,苹果将在2020年继续采取多机型发售战略,且预计发售新机将多达 5 款,相比往年进一步提升。其中,市场预期苹果将在Q1发布低阶版的 iPhone SE2,预计将采用与 iPhone 8相同模具,包含4.7寸LCD屏幕和 Touch ID Home 按键,但芯片则更换为与 iPhone11系列相同的 A13系列新品,售价下探至3000元左右,供应链初步预估全年出货量有望达到2000万部。
2、可穿戴设备增长动能不减,成为苹果业绩增长重要引擎
出货量分析:苹果公司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具备明显优势。分品牌看,受益AirPods和Apple Watch热销,苹果可穿戴设备19Q3出货量达到2,950万台,创造历史单季新高,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95.5%,市场份额达35.0%,继续位列第一,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受益可穿戴市场迅速扩张,以 AirPods、Watch、iPod和智能音箱为代表的可穿戴业务成为苹果公司业绩增长最快部分,2016-2019财年营收复合增速36.08%,高于苹果公司6.46%的整体增速。在 2019 财年,苹果公司可穿戴及其他产品实现营业收入 280.49亿美元,已超过iPad 业务,成为公司营收增长的强力引擎。


5、苹果产业链:产业链代表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