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南自由贸易港板块指的是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发展相关的股票集合。这些股票涵盖了参与自贸港建设的各类企业,反映了自贸港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
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计划在2025年底前实现全岛封关运作
在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港实际上已具备了相对成熟的优势。首先,海南省作为一个独立的海岛,与大陆形成了天然的地理隔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进行全岛封关运作。其次,海南省靠近粤港澳大湾区,能够较好地形成地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对外又临近东南亚各国,贸易来往关系密切。另外,海南省的经济体量较小,产业结构尚待构建,因此在改革推进上具备了更强的可塑性,部分改革可以将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试点,并根据实际的进展情况扩大实施的范围。
海南自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坚持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自2007年起进入“第三产业一家独大,一二产业并存”的发展阶段。海南自贸港通过贸易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以市场化、便利化的制度安排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门户。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机遇。每一次都涉及海南战略定位的调整,为海南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截至2018年,海南省GDP总量达到4832亿,相比1978年的16.4亿,实现了近300倍的增长。
第一个历史机遇:1980年7月,国务院转批《海南岛问题座谈纪要》,赋予海南准特区地区,开始了海南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根据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2018年10月13日的讲话,这一历史背景大体如下:“改革开放之初,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同志先后三次到海南行政区调研,1980年主持研究并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快海南经济建设几个问题的提议》,同年6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形成《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
第二个历史机遇:1988年4月,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
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各部门应支持海南省机构改革的通知》,要求加快开发建设海南省,建立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第三个历史机遇:2009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四个历史机遇:2018年-2020年,建设自贸区和自贸港。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海南经济特区三十周年讲话中正式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2018年4月14日,中央发布文件《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即中央 12 号文),意见指出海南的战略定位为三区一中心,即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提及海南的自由贸易港建设。用词从“逐步探索”、“加快探索建设”逐步过渡到“加快推进”、“推动建设”。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在自由贸易、投资便利、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货物来往、税收制度、产业体系规划等多个方面对海南省的自由贸易港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制度设计,海南自贸港“零关税、大开放”的格局进一步完善。
海南板块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并非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尤其是在2018年“双庆”的背景下,海南板块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相较于整体A股收获了超额收益率。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海南省在改革期间,相关本地股往往存在较强的表现。但之前的行情主要围绕着政策的动向或者相关文件规划的发布,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短期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个股往往能起到一定的刺激效果。目前来看,市场前期对政策的预期较为充分,短期的概念炒作导致部分标的涨幅过高。但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内容可以看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设立仍承载了较高的长期战略意义,相关受益行业板块仍有望迎来长期的机会。
关于海南板块的投资主线,我们认为可以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战略定位、政策导向等内容出发,主要围绕以下几条主线进行布局:
(1)现代服务业——旅游和免税购物
首先,与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定位相配套的是免税店、旅游购物等政策相关标的有望受益。免税店政策是现在进行时,2011年4月海南岛离岛免税政策就已经正式落地实行,海南也是目前全国特殊的享有该项政策的省份,到2017年7月28日海南省政府厅下发《海南省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丰富离岛免税店布局,向国家争取在省内适当区域增开离岛免税店。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对免税产品的种类范围有所扩大,旅客免税购物的额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未来,免税购物旅游将会成为海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确定性最强的一个方向。
(2)基础设施建设——交运、港口和机械
其次,交通和基建相关领域同样是最直接受益的。前期缺乏与大陆的陆上交通一直是制约海南省经济更快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因此高铁过海的规划已经提上日程。当前“八纵”规划中的包(银)海通道有望将高铁网络延伸至海南岛。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在既有海南环岛高铁的基础上,海南省未来对“田”字形高铁网络的规划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不断完善区域网络规划。航空方面,目前的四大国际机场分别坐落在海南岛“东南西北”四角,能够较好地覆盖航空需求。岛内交通将形成以“田字型”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干线公路网络,以及以环岛高铁为主骨架的铁路网格局。除了交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海南省对特色产业小镇、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将加大对工程机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另一方面,海南岛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将会加大海南岛港口运输的负载量,与港口基建相关的行业有望迎来利好。
(3)高新技术产业——医药生物、智慧城市建设
除了旅游业之外,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产业规划中,《总体方案》还提到了要聚焦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布局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壮大先进制造业。同时,对企业和人才的税收制度优惠也将吸引优质资源流向海南省,新经济和新产业的发展也能够有助于完善海南省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增强海南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不过,考虑到海南省较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部分产业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限制,相关高新产业的实际落地情况仍有待检验。
海南自由贸易港板块概述
海南自由贸易港板块聚集了众多受益于自贸港建设的上市公司,这些企业涵盖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服务、旅游消费、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定义与特征
自由贸易港的定义
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设在一国(或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特征
1. 高度开放:海南自贸港体现了中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通过市场准入、金融制度、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安排,实现与国际接轨。
2. 创新驱动:海南自贸港强调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3. 特色鲜明:海南自贸港建设思路反映了自由贸易港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海南定位。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经济影响
促进产业升级
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入驻,自贸港提升了整体经济结构和产业层次。
税收政策优势
海南自贸港实施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税收政策,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了区域竞争力。
海南自由贸易港与股市的关系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对股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自贸港政策的逐步落地和经济的发展,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望得到提升,从而带动股价上涨。
总结
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承载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高度开放、创新驱动和特色鲜明的建设思路,海南自贸港正在逐步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自贸港的建设也为股市带来了新机遇,相关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有望得到进一步凸显。
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货物进出“一线”、“二线”及在岛内流通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口征税商品目录的通知》,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时的货物税收政策。 政策规定,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设立“一线”,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其他地区之间设立“二线”。一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自由贸易港内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及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称享惠主体)经“一线”进口征税商品目录以外的货物(以下称“零关税”货物)免征进口税收(包括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二是“零关税”货物及其加工制成品在岛内享惠主体间流通时免于补缴进口税收。三是对“零关税”货物及其加工制成品经“二线”进入内地,以及流通至非享惠主体和个人时补缴进口税收。其中,对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企业加工增值达到或超过30%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 上述政策的享惠主体将基本覆盖全岛有实际进口需求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零关税”商品范围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零关税”商品比例达到74%。(财政部网站)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将结合自贸港建设实际和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需要,继续深化税制改革,确保政策力度持续提升,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主要包括:落实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现行优惠政策,适时调整进口征税商品目录,进一步调整优化离岛免税购物政策,积极研究岛内居民消费进境商品的相关税收政策,稳步推进销售税改革研究工作等。(新华社)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7月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7月,该政策率先在洋浦保税港区开展试点。与现行试点政策相比,封关后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主要在四个方面作出优化:一是放宽企业享惠门槛,取消对享惠企业鼓励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60%以上的限制;二是扩大进口料件范围;三是优化加工增值计算公式,将海南自贸港自产货物的价值计入增值部分;四是扩大加工增值累计的适用范围。(新华社)
商务部部长助理袁晓明7月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按部署,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禁止、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清单》。清单首次全面系统地列明了国家现行实施禁止、限制管理措施的进出口货物、物品范围,经营主体能够清晰便捷地了解管理边界。清单取消了60个商品编码的旧机电产品的进口许可证,覆盖约80%纳入进口许可证管理的旧机电产品,基本能够满足海南企业生产自用需要;在现行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相关政策基础上,允许38个商品编码的产品在海南自贸港开展保税维修,实现保税维修领域全国最高开放水平。(新华社)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7月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封关不是封岛,而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封关后,海南与国际的往来将更加顺畅自由,与内地的联系将保持便捷高效。按照现阶段的封关制度设计,除部分货物从海南自贸港进入内地需要接受查验外,大多数货物以及所有的人员、物品、交通运输工具等进出海南岛,仍按现行规定管理,封关前后没有变化。大家到海南出差、旅游等,都和现在一样,不需要额外办理证件。(新华社)
“零关税”是海南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的主要特征之一。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7月23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与封关运作前政策相比,“零关税”商品覆盖面显著提高。现行3张进口“零关税”商品清单共约1900个税目。全岛封关运作后,进口“零关税”商品将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用进口征税商品目录取代此前的“零关税”商品正面清单。“零关税”商品范围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占全部商品税目的比例达到74%,比封关前提高了近53个百分点,显著提高了开放水平。享惠主体范围明显扩大。全岛封关运作后,享惠主体将基本覆盖全岛有实际进口需求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新华社)
海南省委书记冯飞7月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封关政策方面,已准备就绪。进口征税商品目录、禁限清单、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等政策和配套文件都制定好了。软硬件条件方面,已全面完成。封关硬件设施通过国家验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智慧监管平台等信息系统也建好了。压力测试演练方面,正压茬推进。加紧“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大样本、实战化”压力测试,“管得住”的能力明显增强。(新华社)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7月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按照总体方案关于“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的要求,结合海南发展实际,我们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现阶段的封关政策措施,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加”: 一是实施更加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政策。“一线”进口的“零关税”商品税目比例将由21%提高至74%,在岛内享惠主体之间可以免进口税收流通,加工增值达到30%的可免关税销往内地。 二是实施更加宽松的贸易管理措施。在“一线”进口方向,对全国现有的部分禁止、限制类进口货物作出开放性安排。 三是实施更加便利的通行措施。以岛内现有8个对外开放口岸作为“一线”口岸,对符合条件的进口货物径予放行;设置运行海口新海港、海口南港等10个“二线口岸”,对进入内地的货物创新采取多种便捷通行举措。 四是实施更加高效精准的监管模式。对“零关税”货物、放宽贸易管理措施货物等实行低干预、高效率的精准监管,保障各项开放政策平稳落地。有关政策文件稍晚时候将陆续对外公布,并于全岛封关之日起施行。(新华社)
ID | 股票名称 | 涨幅% | 现价 | 换手率% | 总市值 | 炒作逻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