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新闻
2025年10月16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在武汉市调研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并召开推进会部署安排重点任务。
推进会上,李殿勋指出,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加快建设大财政体系,是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当前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的关键支撑。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更加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进一步推动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题材介绍
国企改革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放权让利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初期,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润留成、利改税等措施,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打破计划经济束缚,激发企业活力。但因配套制度不完善,出现国家收入不增反降等问题。
2.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2年)
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经营业绩,但存在短期行为、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3.产权改革阶段(1993-2002年)
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通过公司制改革、抓大放小、三年脱困等措施,推动国企产权清晰化,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仍需解决。
4.国资监管阶段(2003-2012年)
成立国资委,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进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加强董事会建设,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提升国企经营效率。
5.分类深化阶段(2013年至2022年)
围绕“混合所有制改革”“综合改革”,推进国企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科技创新,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国企改革始终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不断提升国企竞争力和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6.提质增效阶段(2023年至今)
进入改革深化提升期,聚焦"创新发展”, 围绕"三个作用"强化核心功能,通过精准考核与智能化监管,推动国企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国企改革通过七大板块协同推进,构建起全方位的改革体系:
公司治理改革:核心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厘清党委(党组)、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实现"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 的有机衔接。
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股权多元化,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的现代产权制度,通过上市融资、战略引资等方式激活国有资本活力。
经营机制改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建立管理人员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机制,打破"铁交椅"" 铁饭碗""铁工资"。
布局结构调整:聚焦主业优化资源配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投入,如国家电投2023 年战新产业营收超1400 亿元,完成投资1600 亿元,同时退出低效无效资产。
科技创新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通过研发投入强度考核、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创新联合体组建等措施,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上下贯通、实时在线、自动预警" 的智能化监管系统,实现产权、资金、债务等全领域覆盖,同时推行个性化精准考核。
党建引领改革: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实行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将党建工作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VIP复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