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2025年6月2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各地机场将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年6月20日,Anker安克再次发布一则公告,将对型号为A1642、A1647、A1652、A1680、A1681、A1689、A1257的部分批次充电宝发起召回。Anker安克针对此次充电宝隐患事件的原因做了如下解释:由于部分批次的锂离子电池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这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在长期循环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进而引发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或导致塑料部件熔化、冒烟和火灾危险。
题材介绍
充电宝(移动电源)是一种便携性储能设备,通过内置电池储存电能,为手机、平板、耳机等电子设备提供临时充电支持。其核心组件包括电芯(锂电池为主)、充电管理芯片、外壳及接口,常见容量范围为 5000-20000mAh,可通过 USB、Type-C 等接口输出电力,解决设备续航焦虑。
无线充电宝与有线充电的区别和技术
一、核心区别对比
维度 | 无线充电(以 Qi 协议为例) | 有线充电 |
充电方式 | 无需线缆,通过电磁感应 / 磁共振耦合传输能量 | 通过 USB、Type-C 等线缆物理连接设备 |
技术原理 | 电磁场耦合(初级线圈通电产生磁场,次级线圈感应电流) | 金属导线导电,电流直接流入设备 |
充电效率 | 通常 60%-75%(能量在磁场转换中损耗较大) | 85%-95%(导电损耗低,快充可达更高效率) |
便携性 | 无需携带线缆,适合桌面、车内等固定场景 | 需搭配线缆,便携性依赖线缆收纳 |
兼容性 | 需设备支持无线充电(如 iPhone、三星旗舰机型) | 通用性强,适配 99% 以上电子设备 |
安全风险 | 可能因异物干扰导致过热(需内置温控芯片) | 接口老化可能短路,但整体安全性更高 |
二、关键技术解析
(一)无线充电技术
电磁感应技术
原理:初级线圈(充电宝端)通电后产生交变磁场,次级线圈(设备端)感应磁场生成电流,典型案例为 iPhone 的 MagSafe(功率最高 15W)。
局限:充电距离需 < 1cm,仅支持单设备充电,效率随距离增加显著下降。
磁共振技术
原理:通过两个共振频率相同的线圈实现能量耦合(类似声波共振),充电距离可达 10cm,支持多设备同时充电(如小米无线充电宝 Pro)。
应用:车载无线充电、智能家居充电底座。
无线电波技术
原理:通过天线发射高频无线电波,接收端整流器转换为电流,可实现 3-5 米远距离充电(如 WiTricity 技术),但目前商用化程度低,效率不足 50%。
(二)有线充电技术
快充协议
PD(Power Delivery):主流标准,支持最高 100W 功率(如小米 13 Ultra 搭配 120W 有线快充),通过 Type-C 接口实现。
QC(Quick Charge):高通主导,兼容安卓机型,最高支持 100W(如 Redmi Note 系列)。
线缆与接口
Type-C 接口:支持正反插,传输速度快(USB4.0 可达 40Gbps),逐渐成为主流;
MFi 认证线缆:苹果设备专用,确保充电安全与兼容性。
固态电池的出现对充电宝行业的影响
(一)固态电池的核心优势
能量密度高:固态电池(如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可达 400-600Wh/kg,是传统锂离子电池(200-300Wh/kg)的 2 倍,同等体积下充电宝容量可提升 50%-100%。
安全性强:采用固态电解质(如硫化物、氧化物),不使用液态电解液,杜绝漏液、短路导致的起火爆炸风险,符合航空运输安全标准(如民航局对充电宝的限制可能放宽)。
体积更小:固态电池可设计为超薄柔性形态(厚度 <1mm),推动充电宝向 “卡片式”“穿戴式” 进化(如集成到背包、手表中)。
寿命更长:循环寿命超 2000 次(传统电池约 500 次),充电宝使用周期从 2 年延长至 5 年以上,降低更换成本。
(二)对行业的具体影响
产品形态革新
超薄化:固态电池可支持 5mm 厚度的无线充电宝(如小米概念款 “Paper Power”),适配口袋、钱包携带;
多功能集成:与无线充电结合,实现 “固态电池 + 磁共振” 的便携充电方案,如 2024 年三星展示的固态电池无线充电板,厚度仅 3cm。
技术路线转变
无线充电普及加速: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解决了无线充电的过热隐患,预计 2025 年无线充电宝市场占比将从当前 25% 提升至 40%;
快充效率突破:固态电池支持更高倍率充电(如 4C 快充,30 分钟充满 10000mAh),有线充电功率或突破 200W。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高端市场洗牌:苹果、小米等企业已布局固态电池充电宝(如小米 2024 年专利显示,固态电池充电宝容量达 25000mAh,厚度仅 1.8cm),中小厂商面临技术壁垒;
成本下降趋势:2025 年固态电池成本预计从 1.5 元 / Wh 降至 0.8 元 / Wh,中端产品(500-800 元)将普及固态电池。
应用场景拓展
户外与工业领域:固态电池耐高低温(-40℃~80℃正常工作),适合户外电源、军工设备充电;
医疗设备:无漏液风险的固态电池充电宝可用于医疗监护仪、便携呼吸机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