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相关消息
2025年7月10日,广期所发布通知,自2025年7月14日结算时起,多晶硅期货合约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为9%,投机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1%,套期保值交易保证金标准调整为10%。
2025年7月9日,多家硅片企业上调了硅片报价,不同尺寸的硅片价格涨幅在8%-11.7%。
2025年7月3日晚间,“工信微报”突发消息称,工业和信息化部于当日召开了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
据官微消息,该座谈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会上,14家光伏行业企业及光伏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市场竞争、行业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介绍企业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2024年7月16日,TCL中环、晶科能源、海南矿业纷纷公告沙特大单。
2024年7月9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下称《规范条件》)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题材相关介绍
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中国光伏产业已成为全球光伏市场的主导力量,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571.9亿美元,约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5%。在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这四个主要环节中,中国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70%。
光伏产业链分析

上游:多晶硅与硅片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的最上游环节,是制造单晶硅和多晶硅材料的基础原料。2023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产业链各环节产能过剩严重,供应链价格大幅下跌,光伏制造企业经营业绩承压,现金流持续“失血”。
根据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统计,2022年全球电池片产能中有517.2GW来自中国。预计2024年底硅料名义产能达300万吨+,有效产能为217万吨,可供应超1000GW组件,而2025年光伏组件需求预计为700GW,供给全面过剩。
至2025年多晶硅产能仍保持扩张趋势:

在硅片环节,隆基绿能和中环股份通过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收入、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以及积极推进产能扩张战略,成功主导了硅片市场的供应格局,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泛应用,还远销海外众多国家和地区。
至2025年多晶硅产能仍保持扩张趋势:

硅片技术方面,大尺寸和薄片化是主要发展趋势。182mm和210mm大尺寸硅片已成为市场主流,市场份额超过95%。同时,随着TOPCon、HJT等N型电池技术的发展,N型硅片需求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N型硅片市场份额将超过50%。

中游:电池片与组件
电池片是光伏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转换效率直接影响光伏系统的发电性能。目前,市场上的主要电池技术包括PERC、TOPCon、HJT和xBC等。不同技术路线的理论转换效率上线存在差异:PERC为24.5%、TOPCon为28.7%、HJT为28.5%、xBC为29.1%;量产转换效率方面,PERC约为24%、TOPCon约为26%、HJT约为26%、xBC约为27%。
在电池片市场,通威股份、爱旭股份等企业凭借其在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方面的优势,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2024年,受光伏产业链价格下跌影响,电池片企业盈利能力普遍承压,但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扔保持了一定的盈利水平。
组件是光伏产业链的终端产品,直接面向终端市场。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达到499GW,同比增长69.3%。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产能及产量将分别达到1120GW和560GW,2025年达到1240GW和620GW。
在组件市场,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企业凭借其在产品技术研发升级、生产制造工艺优化以及市场营销网络拓展等方面的总和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了广泛而深入的市场布局。2024年前三季度,组件企业营收排名前十的分别是:特变电工、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天合光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阳光电源、正泰电器、阿特斯、TCL中环。
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
下游环节主要包括光伏系统的集成、安装和运维服务。随着光伏系统成本的持续下降,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从大型地面电站到分布式光伏,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到水上光伏、交通光伏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应用格局。
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45亿千瓦,同比增长43.4%,其中集中式光伏5.34亿千瓦,分布式光伏4.11亿千瓦。2025年一季度,全国光伏新增并网5971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341万千瓦,分布式光伏3631万千瓦。
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工商业分布式和户用光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5年一季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3631万千瓦,占新增装机总量的61%,表明分布式光伏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作为分布式光伏的重要形式,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25年BIPV市场将产生总计866亿以上市场空间,总体渗透率将快速接近20%。
此外,水上光伏、交通光伏等新型应用场景也在快速发展。水上光伏如渔光互补项目,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带来了额外的收益,亩均收益提升至2万元/年(传统渔业约5000元/年)。交通光伏如高速公路隔音墙光伏、服务区车棚光伏等,单公里可装机1MW,为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了新的能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