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振兴:板块介绍
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进现代化农村建设。新战略的出现表明,农村建设发展已经上升为最高国家战略,在当前三农问题凸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以及农村贫困人口集中等现实背景下,该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未来仍将有广泛而密集的配套政策出台,从而持续驱动农村建设。在十九大之后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三步走”规划,以及重塑城乡关系、改善农村经营制度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要点。

2018年来,中央出台了更多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从战略层面上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建设之于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地位。2018年初,中央公布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部署实施正式开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初稿亦在此期间形成。在此后的两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均对农村问题做出了重要表态,而在2018年7月5日召开的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进一步强调了要部署落实战略规划,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2018年7月17日的发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于近期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乡村振兴法目前已经启动了立法相关程序,到2020年之前有望正式发布,随着政策的持续落地,乡村振兴战略或将进入落地实施的快车道。

21年2月,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2、乡村振兴:具体振兴领域
农村基建
2018年“1号文”明确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提出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从我们统计的历年城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可以发现,90年代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向城镇的倾斜越来越大,而农村获得的投资份额持续下滑,到2017年已经低于1.5%。在农村基建落后的短板明显的同时,城镇基建也日益饱和,建设收益持续下滑。因此,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将农村作为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启动新一轮农村建设,也就成了必然之举。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极大改善农村地区的物资流通效率,优化资源配臵,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也能便利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让更多人都能拥有便利的交通、水、电、气、网、卫生等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的消费升级。
节水灌溉是农业生产基建的重点,预计到2020年全国每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约1812.5万亩,年均投资额约为400亿元。根据水利部最新的《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年报》,我国2016年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为10.07亿亩,节水灌溉面积为4.93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2.91亿亩。由于耕地可能被占为建设用地,虽有耕地占补平衡,但灌溉面积还是会出现波动。2017年《“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明确,“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效
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到2020年,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6亿亩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如果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能延续前五年9%的平均增速,则2017年可以达到3.16亿亩,距离2020年3.6亿亩的目标,2018-2020年需每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68万亩。
农村环保及生态旅游
污染防治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获得的环保投入有望持续加码。
“1号文”提出,今年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就在文件下发一天后,中办、国办联合公布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同样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农村人居环境重点领域。今年5月召开的第八次全国环保大会中,再次指出: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要向这方面倾斜。
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往往具有环境友好型的特点,是未来农村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都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建设重点。这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同时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也为农村更进一步的环境治理提供了经济基础。
旅游扶贫加码,市场热度不减,预计2018-2020年年均投资额7660亿元。根据发改委的统计,全国70%以上城市居民在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时会选择周边乡村游,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的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1亿人次,约占全国接待游客人数的近一半,乡村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1万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四分之一,直接从业人员845万人,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户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统计,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次达25亿,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
农村消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收入获得迅速增长,我国城乡居民间差距悬殊的消费水平可能会有所减小。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为31032元,而农村居民仅为11704元,相差2万元之多。这也直接体现城乡之间电脑、空调、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和在大众消费品支出上的巨大差异。未来农村居民有望复制城镇居民近10年来的消费升级之路,大众消费品、部分耐用消费品、娱乐、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消费弹性极大,有望获得快速增长。
农业机械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机装备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农机装备国内市场供给率达到90%,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发展到2500多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但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2018年前三季度,大型拖拉机、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和收获机械累计生产3.17万台、18.89万台、35.5万台和2.23万台,同比下降26.4%、6.6%、29.7%和3.0%。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2018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推进农机装备产业升级,使得农业机械行业再次迎来“春风”。

21年文件主要对乡村振兴主要可分为三大方向
(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是进一步实现城镇化的新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迈上新的征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同时也鼓励地方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从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2)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除传统基建外,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也应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从而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3)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3、乡村振兴:后续发展预期
农业或将迎来城市反哺的历史性窗口。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关乎三农问题,更关乎国内整体经济的走向,因为农村蕴含着广阔的消费市场。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及产能低效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农村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近年来城镇化率快速增长,大量农村的年轻人务农的积极性较低,纷纷涌入城镇务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非常分散,无法充分利用规模效益,构筑成本优势,并且农户专业化程度低,导致产能低效,整体生产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由于粮食供给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合理提升农民收入是大势所趋,因此农业或将迎来城市反哺的历史性窗口。从农业行业的具体变革来看,乡村振兴的浪潮或将推动以下两方面的发展:
1.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专业化。通过提升土地经营的规模化来加快耕地流转速度,同时,也通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助力农业生产增效及农民增收,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
2.合理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国家会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另一方面,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也需要重新定价。2021年一号文中明确提出,国家将稳定农民种粮补贴,让种粮有合理受益,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及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三大主粮作物的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等,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预计这些政策将对保障农民收益,以及提振农民种植积极性带来积极影响,也将有效促进我国粮食产能大幅提升,长期利好我国种植行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