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城市:板块介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加速转型,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应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对城市发展的挑战,全球各国都以“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实践路径。
而传统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细分智慧应用领域众多,建设内容广,城市在规划发展建设中容易失焦;另外,地区行业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也限制了智慧城市整体建设落地;其次,投资规模大、商业模式不清晰,使用技术缺乏统一标准,数据信息碎片化严重,也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在推进时无法有效形成社会合力,阻碍智慧城市发展,挑战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经营者的智慧。
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新型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指明新的方向,要求将城市发展需求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深度融合,实现城市末端互联互通,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管理向精细化发展。
2、智慧城市:产业链构成
新型智慧城市包含十大核心要素。涵盖智慧城市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保障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应包括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行中枢、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治理、智慧生态、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

智慧政务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监测、整合、分析、智能响应,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各种资源的高度整合,提高政府的业务办理和管理效率。通过智慧政务体系,可以加强职能监管,使政府更加廉洁、勤政、务实,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并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和公众建立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智慧交通是在交通智能调度系统的基础上,融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IT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对汇交通信息的汇集和处理,提供实时交通数据服务。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智慧交通”工程建设的需求增长快速。
智慧安防系统强调的重点是对城市的更为智能的感知,主要依托的技术就是视频监控系统为基础,通过各种有线、无线网络,整合城市各类视频数据,建设一个庞大的城市公共安全防控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海量的城市视频进行存储与分析,实现事前积极预防、事中实时感知和快速响应以及事后的快速调查分析。智慧安防的优势在于信息传送及时,集布防、检测、报警、记录于一体,结构简单,适用面广,可以面向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
通过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可以实现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通过教育门户网站、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以及教育资源交易平台等模式,快速高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深层次变革,推动教育的均等化和公平化。
除了教育之外,医疗服务也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短板。由于国内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医疗成本高、渠道少、覆盖面低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智慧医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
3、智慧城市:行业现状
从全球发展来看,20世纪末期以来,全球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市规模的扩张加大了政府城市规划及管理的难度。在此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区先后开始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但在实际推进中,智慧城市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2012年主要以大型技术公司主导,侧重针对城市运营垂直领域问题,提供工具型技术解决方案,但科技企业往往仅关注技术推广,忽视城市发展真正需求;2014年后,领先国家政府开始主导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整体规划,部署科技应用,提高城市运营质量;2017年以来,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各国积极引入社会参与方,在开拓智慧城市建设新领域、新特色方面不断进行尝试。截至目前,全球已启动的智慧城市项目已超过1,000多个。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2008-2012年为主,以智慧城市概念导入为阶段特征,各领域分头推进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整体来看属于分散建设阶段;第二阶段以 2012-2015 年为主,以智慧城市试点探索发展为阶段特征,在智慧城市部际协调工作组指导下,各业务应用领域开始探索局部联动共享,智慧城市步入规范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 2016 年启动至今,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建设思路、实施路径、运行模式、技术手段的全方位迭代升级,进入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从发展重点看,进一步强化城市智能设施统筹布局和共性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孤岛,加强城乡统筹,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行格局;从实施效果看,通过叠加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红利,推动智慧城市网络化、智能化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形成无所不在的智能服务,让人民群众对智慧城市有更切实的现实获得感。

目前一线二线城市根据地方特色已开展智慧城市建设,95%的副省级城市、76%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出过文件指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或已经在建设智慧城市。机构预测,到2021年智慧城市将形成18.7万亿元智能城市市场大蛋糕。

4、智慧城市:后续发展走向
1、疫情加速智慧城市建设:
疫情自爆发以来,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在疫情“攻坚战”的今天,国内各地各级在应对和管理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场景由小及大。疫情“大考”下,数字化赋能的网格化管理虽有亮点,但仍暴露出了诸多明显问题。

以上海为代表,参考其主要做法,各地政府应着力完善数字城市顶层规划,并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具体而言,从参与主体角度,加强各类主体参与和协同;从数据角度,应健全数据互联互通体系、建立统一调度的控制平台、加强G/B/C端应用建设。
政府机制层面:加速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代表的数字化赋能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进程;并强化以统筹调度、部门协调、数据互联、地面作战为核心的机制体制,并在相关组织、政策、技术等各层面的予以支持。

参与主体层面:优化智慧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以G端主体为统筹协调,深度整合B/C端重点参与方。

数据互联层面:健全数据互联互通体系、建立统一调度的控制平台、加强G/B/C端应用建设。

2、5G助力智慧城市应用释放更大潜能
2019年6月6日,我国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10月31日正式商用启动。随着5G网络的建设部署、商用,利用5G网络的特点为垂直行业赋能,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5G网络的重要应用场景。5G网络可赋能城市治理、产业、民生等多个领域,在政策支持以及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逐渐丰富,在交通、安防、环保、医疗等垂直行业已有较多试点项目进行试验,与5G网络的技术发展相辅相成。
当前各地 5G 示范以低时延、高带宽的特性应用为主流,在 40 个试点城市中, 5G+高清直播应用项目在试点城市覆盖率超过 70%,5G+无人驾驶、车联网和远程手术等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也位居前列。

3、城市物联网推动物联感知设施的统筹部署
物联网感知设施从业务驱动单点部署向统筹规划、专网专用发展。城市物联网感知设施统筹部署已成为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和必要内容,物联网感知设施以及从垂直领域“独立部署、分散运维”发展到“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统一管理、集中运维”的阶段。上海等部分发达城市制定了物联网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全市按统一的标准进行感知终端、数据传输、平台架构、综合应用等方面建设。
随着城市物联感知数据不断汇聚累积,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类技术的深度应用,强化关键共性能力整合和统一赋能,成为消除数据孤岛、支撑上层业务条块联动的必然选择。智慧城市业务层共性能力单元逐步下沉,支撑平台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时空信息平台等)逐步扩张,聚合成为城市大数据平台、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形成强大的数据资源枢纽和能力赋能中心,成为向下统接智能基础设施、向上驱动行业应用的智能运行中枢。

4、云边协同构筑城市泛在计算能力
国家和地方数据中心激励政策密集发布。数据中心行业政策环境发展持续向好,数据中心纳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的支持范畴,2018 年河北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江苏南通国际数据中心产业园、贵州贵安综合保税区(贵安电子信息产业园)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各地纷纷出台数据中心电费补贴政策,2019 年山东省数据中心用电价格补贴后为每千瓦时 0.33 元,数据中心用电价格仅高于内蒙,降幅高达 50%,在经济发达省份中补贴最大,有望成为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外溢的集中承载地
5、智慧城市:产业链代表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