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健品:板块介绍
保健品是具有功能性的食品,我国的保健品对应国际上的四个品类:膳食补充剂、传统滋补品、运动营养产品、体重管理产品。保健品行业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其快消品属性中的品牌与营销、渠道、定价特性及药品属性中的批文、政策影响等方面。

我国保健品行业膳食补充剂和传统滋补品占据大头,整体增速远高于宏观经济,运动营养品子领域尤其亮眼。对标美国,我国保健品行业处于发达国家起步阶段,空间广阔,人均收入提高、老龄化、城镇化、保健意识提升是行业增长的持续推动力。
自2008年起,保健品行业复合增速+9%;2019年行业受“百日行动”影响巨大,增速大幅下滑至2.1%,市场规模达到1785亿元,随着规范的实施,行业将有序良性发展;根据研究机构预测,自2020年起恢复增长,且至2023年,行业整体规模将达到2285亿元。

2、保健品:国内保健品行业三大品类
膳食补充剂:以维生素,矿物质及动植物提取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口服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生活活性物质,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和降低疾病风险。膳食补充剂(VMS)占据整个保健品行业90%+的份额,2018年我国VMS市场规模达1485.5亿元。尽管市场产品类型丰富,但整体而言,同质化水平较高,可替代性强,导致VMS市场集中度一直处于十分分散的状态。

体重管理:体重管理产品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的体重,避免太胖或太瘦,配合运动及健康生活方式,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和健康身体的目标。2018年,我国体重管理类保健品市场规模达120亿元。尽管和西方国家相比,亚洲国家肥胖率偏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且近年来攀升趋势显著,体重管理在亚洲市场存在较大空间。

运动营养:运动营养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满足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补充运动中的消耗的热量、修复损伤的肌肉组织、促进新陈代谢、恢复疲劳、平衡营养、从而改善体质,增强锻炼效果。运动营养作为小众利基市场,在保健品三个品类当中,市场规模最小,具有“基数小,成长快”的特点。2018年我国运动营养市场规模达21.05亿元,线上渠道为主要销售渠道,占比80%+。

3、保健品:产业链
保健品产业链有四大环节:1. 上游原材料;2. 中游生产制造;3.下游品牌运营;4.终端流通渠道。

上游原材料的供需变动、价格波动及安全生产情况,将直接影响营养保健食品制造商的采购成本和/或产品可靠性。中游生产制造企业以需定产,一般需要重资产投入,加工利润率固定。盈利点在于其规模效应、大客户粘性和产品质量的稳 定性,部分企业在OEM(生产代工)的基础上衍生出ODM(设计生产代工)能力,其新配方获得下游客户认可后,往往带来营业收入的较大提振。下游行业主要是保健品品牌商以及电商、药店等流通领域的各种渠道运营商。

上市公司中,全渠道布局的保健品企业主要为西王食品、汤臣倍健、新诺威、仙乐健康和康比特;海外上市公司主要有健安喜(GNC)、自然之宝(NBTY)、维他命小铺(VSI)、健合集团(1112)、Simply Good Foods(SMPL)等。
4、保健品: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90年代,保健品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行业监管宽松,壁垒小,利润高等特点,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保健品生产厂商。至1996年,中国保健品企业数量达到超过3000家。
1997年以后,行业在经过一段时间无序高速发展以后,许多企业由于质量问题而倒闭,行业经历了整顿期。至2004年,企业数量下降至约1000家。
2005至2012年,保健品又迎来了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观念越来越重视,对于保健品的需求也有所提升。同时,随着市场监管的不断规范,行 业也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2013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海外保健品品牌在中国风靡,市场竞争加剧。许多已在我国颇具规模的保健品企业纷纷加强与国际品牌的合作。保健品市场朝着更精细化、集中度更高和品质更高的方向发展。

政策发展:尽管中国保健品监管起步晚,但随着近年新政的不断出台,行业已逐渐从缺乏监管逐步向规范化发展转变。自2014年以来,行业新政加速出台,行业政策环境呈现政策利好与严 格监管并举态势。

5、保健品:产业链代表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