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8时30分,全球瞩目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之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此次赛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浙江总站、技术局联合主办,并通过央视科教频道(CCTV-10)及央视新闻、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全程直播。

与此同时,在外网X平台、Youtube网站等主流社交平台,围绕宇树G1人形机器人格斗的视频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国外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不少网友将这场比赛与知名的综合格斗赛事UFC相提并论,并认为本次大赛在机器人竞技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有网友评论道:“这场比赛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在格斗竞技中灵活的运动控制技术,令人印象深刻。”也有网友评论:“其他国家的人形机器人还在学走路,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就已经能打拳击了,真的是Amazing!”
▍四大高手同台竞技拳王争霸热血沸腾
在本次《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中,主办方邀请了四支风格迥异的战队参与角逐。此次赛事的一大亮点在于,所有参赛机型均选用宇树科技最新推出的G1人形机器人,通过为机器人配备不同颜色的拳击手套,现场观众及线上观众均能清晰分辨各机器人所属战队,进一步增加了赛事的观赏性。

黑队“AI策算师”战队由陆鑫(化名陆三金)带领,凭借AI算法的精准运算,该战队构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能够在防守过程当中,抓到对方弱点进而一击致命,并拥有很强的战术预判能力。

粉队“缎机巧匠”战队在焦天奇(化名刀锋体)的指挥下,以精准且凌厉的进攻风格著称,动作连贯流畅,往往在电光火石间锁定胜局。

绿队“能量枢卫”战队在胡允乾(电力工程师)的带领下,展现了精密的战术思维。战队通过稳健的战术执行,逐步给对手施加压力,令对手在持续高压下难以招架。

红队“甲胄木兰”战队由陈亮羽(化名陈喜悦)统领,战队开创性地结合了非遗文化元素,在机甲竞技中展现了独特的国风策略,每一招都蕴含东方智慧。

擂台上,机器人灵活施展拳脚组合、闪避格挡等高难度动作,将运动控制与平衡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比赛采用宇树科技自主研发的毫秒级响应控制系统,"真正让人机操作充满趣味,让机器人电竞既热血沸腾又其乐无穷!"一位参赛选手兴奋地分享道。

经过多轮比拼,黑队“AI策算师”凭借稳健的战术执行和强大的抗打击能力,最终夺得冠军。队长陆鑫与他的"AI策算师"机甲斗士相拥共同庆祝胜利,这场赛事不仅展示了机器人竞技的技术魅力,也体现了中国在机器人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
▍机器人拳王争霸赛背后的技术难点有哪些?
教会机器人打拳击到底有多难?本次大赛的负责人表示,现场四支参赛队面临的技术挑战是非常大的,首先便是机器人瞬间爆发力的实现,这要求机器人搭载的动力系统必须拥有强大的扭矩输出能力,以确保能够迅速响应并执行各类快速动作,这对动力系统的设计制造提出了极为严苛的标准。
此外,控制算法的精准度与稳定性也是需要关注的指标。在激烈的格斗过程中,机器人需要实时处理海量的传感器数据,准确规划各部位的运动轨迹,并同时把握发力时机,出拳力度,以及身体的协调。这一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动作走样,甚至影响比赛结果,因此对算法的优化与调试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体结构方面,也需要很强的机械结构才行。在格斗中,机器人需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尤其是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关键部位,在特定动作下需产生极大的扭矩。这不仅考验着电机性能,更对机械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此外,为了提升在复杂对抗环境中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机器人需通过模拟撞击和倾斜状态训练,不断优化自身的平衡控制策略。这一过程中,IMU(惯性测量单元)等高精度传感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实时监测机器人的姿态与加速度,为平衡控制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目前主流操控人形机器人的方式有三种,即语音控制、手柄控制以及体感操控。但要说竞技性,手柄操控绝对是当仁不让的首选。这就像玩家在PS5前打游戏一样,现场代入感更强,并且趣味性直接拉满,但手柄操控也对参赛者的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因此想要发挥出良好的技术,就必须要充分掌握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做到人机合一。现场参赛者表示,手柄操控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实时控制,基本感觉不到延迟,这非常符合高速竞技的需要。
▍赛后彩蛋:不只是舞者和拳击手G1人形机器人的B面人生
若将G1人形机器人简单定义为“赛场拳击手”,则无疑低估了其技术迭代与场景渗透的深度。依托29个高自由度关节模组与动态平衡算法,这款机器人已在淡化“娱乐化”标签,成为行业当中更加“全能型”选手,并在工业组装、物流分拣与搬运甚至是消防应急场景进行抢先试水。
某产业资深人员表示:“当前赛事中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已显现出跨领域应用潜力。尤其是在智能算法与硬件系统的协同能力方面,相关技术已具备向产业化迁移的基础。”
在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关键元年,《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人形机器人的另一个世界,也让我们看到具身智能体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些曾经只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技术设想正通过硬件载体逐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