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款药,辉瑞花了12.5亿美金的首付款+最高4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甚至后期还会有销售提成……
三生制药的这个合计达6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直接刷新了国内创新药的同类交易记录!
有没有可能:这不仅仅是国内个别药企的孤立事件,今年可能会迎来国内创新药的“大年”?
先解释一个名词——什么是BD?
这次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叫BD,意思是独家授予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的权利。
会不会好奇,都是药企、难道不是竞争关系吗?为什么有这么高金额的合作呢?
这里就要提到行业面临的困境了,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药企面临的现金流压力是非常大的,即便研究有成果了,要真正实现商业化、变成药品出售,还需要很多环节,特别是如果想在海外上市,难度、风险就更大了。
另一面,一些全球知名的跨国药企也在面临“专利悬崖”压力,比如默沙东、辉瑞的核心药物,在未来几年会面临专利到期,所以他们也需要补充药品管线。
为什么说三生制药这次的大单,不是孤立事件呢?
年初信达生物与罗氏就有一笔BD大单,是就一款创新药(DLL3 ADC药物)的全球独家合作与许可协议,信达生物获得8000万美金的首付款、还有最高达10亿美金的开发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
并且不光是今年,最近几年国内创新药企BD出海交易的规模在持续扩张,不管是交易数量还是金额都是稳步增长的趋势。
眼下荣昌生物就有三大潜在BD项目、已经进入关键窗口期,有希望复刻三生制药这次的国际化突破。
(资料来源:2025年统计截止至2月18日,医药魔方,华泰研究)
国内药企BD交易的引入方多为国外知名的大型药企,之所以会逐年增长,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药企多年技术积累,和临床效率与国际化战略的集中爆发。
按照现在的趋势,年内可能还会陆续产生BD大单,所以说今年很可能会迎来国内创新药的“大年”。
毕竟医药板块之前已经低迷多年。对于相关企业来说,这样的交易可以打开自身市值的天花板,也会激励更多的同业突破“内卷”。
同时也需要注意,医药是个涵盖多个细分领域的大主题,这次三生制药的大单,对生物科技类企业在情绪上的影响会更大。
而港股因为2018年的时候调整政策,允许尚未实现收入或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IPO,促使港股市场上生物科技类公司的数量显著增长。
相关ETF
恒生医药ETF(代码:159892/联接C类:016971)的标的指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也就汇聚了更多研发驱动的创新药公司,包括上文提到的康方生物、三生制药,都是它的成分股。
下滑查看风险提示↓
T+0特别风险提示:跨境ETF实行T+0回转交易机制(即当日买入,在交收前可以于当日卖出),资金运作周期短,可能带来短期波动风险,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变动不代表基金净值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