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市场冷清的时候跟大伙儿聊了下核聚变,今天市场再度冷清,再跟大伙儿聊聊核裂变,也就是现有的核电站技术。
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作为西部首个核电基地,已建成4台机组,年发电量超1600亿千瓦时。
新疆、甘肃等省区正规划建设高温气冷堆等新型核电机组,青海柴达木盆地则探索核能-绿氢耦合系统。
湖北咸宁发布《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做好核电厂址保护,全力争取内陆核电突破"。湖南桃花江核电站重启论证,采用四代钍基熔盐堆技术,计划2030年前投运。
从审批上看,核电站审批进入"超常规"发展周期,自2019年政策转向以来,中国核电机组核准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
2019-2024年核准数量分别为4台、4台、5台、10台、10台、11台,尤其是今年4月份单次就核准了10台机组,创历史新高。
目前国内核电在建54台机组、约6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占全球在建总量40%。预计到2035年,核电发电量占比将从4.73%提升至10%,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
国内核电为什么大幅提速,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需求,AI等新质生产力对电力的需求大幅提升,AI的终极就是能源,而核电是当前最有优势的能源。
光伏、风电、水电清洁便宜但是不稳定,要看天气;火电不用看天气,关键是碳排放太高。核电则具有高能量密度、全天候稳定供电、零碳排放的全面优势。
今天早上据路透社等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周五(23日)签署行政命令,旨在透过简化新反应器审批监管程序和加强燃料供应链来推动核能产业的发展。说明由于新质生产力对能源的需求,美国也在大力建设核电站。
二是供给,国内核电技术突破,大幅提升了核电普及的优势,也解决了区域限制。中国核电技术已形成以华龙一号为核心,涵盖小型堆、高温堆、四代堆的多层次创新体系。
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采用177堆芯燃料组件(较传统157堆芯提升20根),燃料利用率提高10%,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单台华龙一号年减碳816万吨,相当于植树7000万棵。
更关键的是,华龙一号国产化率超90%,带动5300余家上下游企业技术升级,出口单台机组创汇300亿元。华龙一号的大规模建设将大幅带动国内的核电产业链。
此外,钍基熔盐堆和高温气冷堆等新型反应堆技术的成熟,解决了传统核电站对水资源的依赖、安全风险及燃料供应等问题,使得国内核电站能够在内陆地区建设。
传统核电站依赖轻水反应堆,需大量海水或淡水进行冷却,导致核电站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区。而钍基熔盐堆以熔融氟化盐作为冷却剂,仅需少量水即可运行,适用于干旱或水资源匮乏的内陆地区;高温气冷堆采用氦气作为冷却剂,冷却效率更高且无需大量水,堆芯温度可达750℃,热电转换效率提升至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