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近日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新标准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订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
同时,新标准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高性能、高安全性为固态电池的核心性能优势,符合国家对于动力电池的要求。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高安全和高能量密度(轻量化)为主要诉求的全新电动场景将有力刺激固态电池加速发展。
预计今年是整车和电池厂在固态领域技术快速迭代的一年,固态电池上车进展正在加速,相关环节包括:
卤化物/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锂金属集流体;
电解质膜;
硅基负极;
三元正极材料;
干电极设备等。
事件:CIBF期间批量固态电池新品发布。梳理如下:
1)贝特瑞:半固态体系,高镍正极 硅基负极 聚合物氧化物复合电解质,全固态体系,超高镍正极/富锂锰基正极 硫化物电解质 锂碳复合负极;
2)星源材质:聚合物电解质隔膜和刚性骨架产品;
3)国轩高科:G垣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300Wh/kg,已上车测试;
4)长阳科技:5月9日授权的专利,制备高离子电导率的复合固态电解质膜。
点评:结合本次新品发布相关细节来看,基膜 电解质的复合膜有望成为改善电解质膜性能的重要方向,星源材质刚性骨架产品和聚合物电解质复合隔膜、长阳科技高离子电导率复合固态电解质膜、贝特瑞提出电解质隔膜一体化方案,表明隔膜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重要性,预期差较大。
此外,更多供应商开始提供体系化的固态电池解决方案,既可以提高固态电池产品价值量,也能优化验证效果,交付电池客户后有望加速验证应用进,如贝特瑞的正负极 电解质全套材料方案;璞泰来的材料 设备方案;当升科技的电解质 正极复合方案。
近期行业事件跟踪点评
宁德时代港股IPO零折价,正式上市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交易首日大涨,考虑到公司港股流通盘较小,很可能呈现流动性溢价行情,后续纳入港股通、香港指数将是进一步催化。
宁德时代于2月16日(周五)晚间公告港股发行价,港股最终定价为263港币,与5月12日公告的定价上限一致(按5月8日A股收盘价确定),这意味着宁德时代IPO零折价;
且相较于5月16日A股收盘价也仅6%的折价;从认购倍数看,宁德时代融资认购金额突破2800亿港币,融资认购倍数超120倍;均说明国际市场对宁德时代质地和估值的高度认可。
本次全球发售H股基础发行股数为1.356亿股,约占发行前公司A股发行股本的3.1%,对每股盈利稀释有限。基石投资者包含中石化、高瓴资本、科威特投资局等,合计认购金额203.71亿港元(约26.28亿美元),占募资总额的66%。
截至2025年1季度末,宁德时代货币资金达3213亿元人民币,现金储备充足。本次募资所得的90%将投向匈牙利项目一期及二期建设。
目前宁德时代在海外投建了3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其中德国工厂已经投入运营,并已经开始盈利,匈牙利工厂一期预计于2025年投产,该工厂整体成本较德国工厂更低,预计投产后有助公司在欧洲实现本地化供应。
国轩高科G垣准固态电池已应用于多款全新车型的上车测试
国轩高科在投资者电话交流会上表示,公司G垣准固态电池已获得众多国际国内主流车企的高度认可;
并成功应用于多款全新车型的上车测试,为B级及以上BEV车型提供1000公里以上长续航、高安全的解决方案。其应用场景可以拓展到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针对机器人内部空间狭小的散热挑战,公司通过降低电池内阻、AI赋能BMS升级以及导入高导热固态电解质材料等方式,有效减少电池发热量,并将其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确保机器人安全稳定运行。
G垣准固态电池以300Wh/kg的能量密度,将纯电轿车的续航里程推至1000公里。其固态化设计为电池穿上‘纳米级防弹衣’——即使3mm钢针穿刺,依然保持‘不起火、不爆炸’的绝对安全。
现在规划的12GWh垣准固态电池产能,产能推进进度主要取决于下半年装车及产业化推进的实际成效,目前正在与多家客户对接,但当前对接的客户中有多个不同型号。
因电池型号存在差异,因此产线在实际应用中也要做一定调整和适配,预计很快,G垣准固态电池将实现批量装车上市并赢得市场认可,公司对此充满信心。
此外,金石电池中试样品的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正极负极电解质都用定制化新材料,单体电池容量较此前提升150%,达到70Ah,并通过了多项严苛的安全性测试。
公司已建成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设计产能为0.2GWh。预计2026年中下旬投产2GWh量产线,目标2027年小规模量产。
小结
整体来看,未来产业的发展都在加速。
固态电池方向,电芯环节产业进度超预期:
半固态电池迈入GWh规模化量产阶段,全固态电池容量突破60-70Ah并实现落地装车。
与之配套的材料及设备端同样频传进展:
固体电解质产能布局积极,聚合物&氧化物路线受益量产拐点,硫化物路线千吨级产线规划逐步落地。
骨架膜受益聚合物路线进展,兼具超高孔隙率(>70%)、大孔径和机械强度,匹配原位固化工艺,吸收负极膨胀,解决成膜性和固-固界面结合难题,星源材质、长阳科技等新品发布进一步形成催化,并有望延拓至电解质膜,理顺商业模式。
锂金属负极形成产业共识,锂金属负极进展受困于锂枝晶沉积和循环寿命问题,近期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贝特瑞产业新品发布会披露相关技术突破和方案进展;
通过3D结构化(贝特瑞)、晶格固溶(国轩高科)、自生成(宁德时代)、集流拓扑(微孔铜箔-德福科技)等形式,或将凝聚成产业共识。
设备端关注辊压路线映射,电解质成膜技术处于验证阶段,等待相关上市公司如正负极片进展顺利的纳科诺尔,前端PTFE原纤化设备如宏工科技等有望获得相关进展。
固态电池产业链及代表公司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