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近日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进一步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办法落地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反响热烈:房地产、创投、ST等相关板块久违走强。
这个重组办法创下了四个“首次”:
首次建立简易审核程序(能够缩短审核时间);
首次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监管要求(提高交易灵活性和谈判成功率);
首次建立分期支付机制(为中小市值公司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降低交易成本);
首次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从“投机导向”转向“价值导向”,解决私募基金退出不畅的问题)。
财联社援引相关业内人士说法,称该重组管理办法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包容的政策环境,有望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新“基本法”。
实际上,对这个重组管理办法的落地,市场期盼“已久”:此前在去年6月、9月,包括今年5月初,都释放过并购重组改革的政策信号。
-2025年5月7日,一行一局一会的发布会上,
三部门提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抓紧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2024年9月24日,“并购六条”出台,
提出六条意见,在纵向(简化手续)、横向(跨界补链强链)上,一起松绑:
“一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二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三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四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五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六依法加强监管。”
-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政策高度进一步提升。
-2024年6月陆家嘴论坛上,相关负责人提出“科八条”,
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丰富并购重组支付工具……
从数据上看,“并购六条”推出大半年来,的确起到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自去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截至2025年5月16日(以最新披露日计),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超14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
2025年以来,上市公司筹划资产重组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已披露超600单,是去年同期的1.4倍;其中重大资产重组约90单,是去年同期的3.3倍;已实施完成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2000 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1.6倍。
2025年A股最新披露的并购重组事件中,电子、机械设备、汽车、房地产、基础化工、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力设备行业的并购重组数量居前,多为新质生产力行业企业。(来源:平安证券)
机构观点:并购重组政策红利,持续利好哪些方向?
基于此次并购重组政策落地,各家机构也给出了利好方向的判断,有共识也有分歧。
第一大共识是看好“硬科技”的补链强链投资机遇:
开源证券看好创新资产整合趋势下,产业链链主型企业和细分龙头的投资机遇;
在“简易审核程序”“发行股份”等新规落地后,像北方华创收购芯源微等同行业头部大额并购,有望愈发活跃。
第二大共识是看好传统产业整合需求,尤其是国企整合的“产业转型升级”:
这一类传统产业的并购重组,有望实现横向拓展新业务,或者纵向深化产业链地位,从而提升经营预期,同时还能实现市值管理。
在侧重点上,各家机构观点略有不同:
开源证券对国企标的筛选标准集中在破净、资产证券化率低等维度;
中金公司则认为,行业集中度偏低的领域,企业并购重组意愿相对较强;
中金公司还关注到“未上市企业”,也可能将并购重组作为IPO之外的方向性考量,对应到5月19日当天创投概念的局部走强;
平安证券则看好传统产业中的周期、制造、金融的大型龙头企业。
(上述来源:开源证券、平安证券、中金公司等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