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思汽研发布《2025年主机厂和Tier1智能座舱平台(硬件&软件)及供应链搭建策略研究报告》。
智能座舱平台主要是指实现智能座舱各项子系统及功能的软硬件架构,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主要是指各种异构芯片共同组成的底层硬件平台;软件部分主要是指有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层等组成实现座舱系统功能的软件平台产品。
在本报告中,我们参考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座舱分类标准,进一步将整车智能座舱平台分类为:
L0,功能座舱,提供基础车机服务;
L1,感知座舱,具备联网和OTA能力,具备基础的舱内感知能力(比如语音等);
L2,部分认知智能座舱,舱内外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部分可支持DMS/OMS、V2X、生物体征等,能够与驾驶员实现主动交互;大部分支持1-20亿参数端侧大模型 ;
L3,高阶认知 AI 智能座舱,舱内AI性能强劲,全场景主动感知,座舱能够通过智能决策,在部分场景下可以自主执行任务;可支持50-150亿参数端侧大模型;
L4,全面认知 AI 智能座舱,支持无驾驶员操控、主动执行、远程云控、情感交互,支持300亿 参数端侧大模型。
具体而言,可以将智能座舱平台产品细分框架展开为个7大类、40多个细分类别进行研究,以探究OEM主机厂和Tier1的智能座舱产品创新方向、智能座舱架构演进发展、供应链搭建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智能座舱平台产品细分框架

来源:佐思汽研《2025年主机厂和Tier1智能座舱平台(硬件&软件)及供应链搭建策略研究报告》
座舱平台创新方向:高通8397平台、AI Agent等软硬件新品加快部署
随着智能座舱向融合多模态交互、实时数据处理与沉浸式体验的“第三生活空间”迈进,对座舱硬件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体来看,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创新升级:
高算力需求:在端侧AI大模型、3D HMI、车载游戏、沉浸式交互以及智能座舱与智驾融合等功能需求推动下,座舱需要高算力支持复杂算法需求。目前已量产的主流高端座舱SoC的CPU算力已迈向200 KDMIPS以上,GPU、NPU等也在持续提升。
大带宽需求:主要是如端侧AI大模型、多传感器、多屏显示以及多模态交互等外设功能配置,使座舱的多源数据传输速度、多屏交互流畅性、多媒体播放实时性等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大带宽来支持智能座舱功能的实现。端侧部署多模态大模型参数规格不断提升,对内存容量及数据读取速度(带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DRAM 带宽从几十GB/s向100 GB/s演进,规格逐步向LPDDR5/5x升级演进。
高速传输需求:座舱高速通信需求主要体现在保障数据快速、低延迟、高可靠与稳定性、安全传输等方面,以满足智能座舱日益丰富的功能应用。
以博泰车联网为例,在智能座舱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博泰车联网积极布局,为AI大模型上车、沉浸式3D体验等更高性能的智能座舱需求提供多样化创新产品。如搭载高通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QAM8397P)的新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博泰AI Agent 端云一体化平台等。
博泰新一代座舱平台方案:基于高通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QAM8397P)
2025年4月,博泰车联网宣布打造搭载高通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QAM8397P)的新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将助力全球车企提供面向中央计算架构的顶级智能座舱产品,具备高性能、高扩展性和安全性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高通第五代的座舱SoC产品CPU算力达到660KDMIPS,AI算力达到360TOPS,可实现同时支持多达16个4K显示器、实时光线追踪和沉浸式3D体验;其内置的Hexagon NPU不仅能够处理大型语言模型以提供如本地用户手册问答等服务,还能学习并适应用户的偏好,甚至自动执行某些动作,助力端侧AI大模型更高性能的运行。
博泰AI方案:博泰AI Agent端云一体化平台
博泰车联网正在研发的端云一体化智能座舱AI Agent平台,基于众多强大的基础大模型能力、结合车联网领域的独特诉求精心打造。通过云端与车端的紧密联动,平台实现了功能的全面跃升,如车书精准识别与智能问答,趣味角色扮演与闲聊等。该平台将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人车交互体验,推动了汽车智能座舱的不断进化与变革。

来源:博泰车联网
座舱平台创新方向:端侧AI大模型参数从10亿向70亿、甚至百亿以上发展
AI 大模型正在改变汽车产业,AI大模型在人机交互、驾乘体验、车载娱乐服务等优势方面正赋能新一代的沉浸式座舱体验,让座舱从工具变为“有情感有灵魂的伙伴”。
在智能座舱中,AI大模型的部署通常依赖于端云协同架构。云端负责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存储,端侧主要负责低延迟的实时响应和用户隐私保护。考虑到云端大模型受制于隐私安全、延迟、稳定性、成本等问题,未来,AI大模型使用过程中部分计算和存储需要由车端计算资源完成,因此需要端侧AI大模型的加入。近两年,供应商们纷纷推出软硬相关新品共同助力AI座舱方案演进。
主要供应商AI智能座舱产品布局

来源:佐思汽研《2025年主机厂和Tier1智能座舱平台(硬件&软件)及供应链搭建策略研究报告》
端侧AI硬件方案需求:单芯片如联发科3nmMT8678方案 &双高通骁龙8295硬件平台产品
当前,AI座舱大模型在车端侧只有10亿参数甚至更少,性能略显不足,未来的智能座舱中需要支持70亿参数以上的AI大语言模型,因此需要更高算力性能的智能座舱硬件产品基座。
如北斗智联基于MT8678平台的MARS 06智能座舱,其NPU算力46 TOPS,可支持端侧130亿参数AI大模型(如LLMs, Stable Diffusion),可实现集成了IVI、仪表、AVM、DMS、IMS、AI大模型、APA功能等。
除了单芯片性能提升外,部分车企甚至通过搭载双座舱SoC芯片的方式来保障座舱低延迟、高效稳定运行。如2025年新上市的领克900座舱通过配置双高通骁龙8295芯片构建高算力底座,实现30英寸6K一体式主屏、后排30英寸6K悬浮式娱乐屏及95英寸AR-HUD等八屏互联、3D可视化桌面、跨屏手势、沉浸式音效以及“AI智能管家”情感化交互等座舱功能。
当然,硬件升级往往伴随成本激增,如何在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车企与供应商的核心命题。
端侧AI软件方案需求:座舱接入AI大模型,并集成如DeepSeek等多种基础大模型能力
近两年,多家主机厂座舱AI大模型量产上车,促进座舱大幅提升交互自然度、场景适应性与个性化水平。如吉利全栈自研 AI 大模型——星睿 AI 大模型搭载上车,其涵盖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数字孪生大模型三大基础模型。
2025年2月,吉利星睿大模型与 DeepSeek-R1 深度耦合,基础意图交给星睿 AI 大模型系统 1 处理;复杂意图则由星睿 VLM 感知大模型与 DeepSeek 推理大模型组成的系统 2 处理。两个系统决策后,指令传至执行系统,控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生成式交互和 UI Agent 交互等功能,同时决策过程会参考信号库、功能库和外部信源等。
吉利星睿大模型与 DeepSeek-R1 深度耦合

来源:吉利汽车
座舱平台创新方向:声学、人机交互等座舱应用层追求沉浸化、高品质化
随着座舱智能化演进推动,智能座舱应用层领域布局逐步向沉浸化、高品质化等方向演进。以座舱声学系统为例,近几年,主机厂座舱声学系统从以供应商供应向自研 供应的模式演进,其音效从传统单一音效输出向多维感官交互的角色转变,在软硬同时升级的基础上,声学系统向沉浸化、情感化、场景交互化和个性化等方向发展。
部分OEM主机厂智能座舱声学软硬件系统布局

来源:佐思汽研《2025年主机厂和Tier1智能座舱平台(硬件&软件)及供应链搭建策略研究报告》
2025年上市的蔚来 ET9搭载了九霄天琴8.2.4.8蔚来沉浸声音响系统,包含35个扬声器,10%失真率功率2800W, 引入头枕扬声器、后排中置环绕单元,和前后双低音炮组合,每个座位都获得360°声场包裹,带来影院级临场感。
蔚来九霄天琴8.2.4.8蔚来沉浸声系统

来源:蔚来汽车
2025年上海车展,极氪展出了全新旗舰SUV极氪9X,其搭载了最新Zeekr Sound MAX音响系统,其内置32扬声器音响系统,最大功率超4000W,大功率内搭配石墨烯振膜及NANO-CELL等新材料和新技术,支持7.1.4的全景声沉浸式音效。
除声学硬件升级外,极氪Zeekr Sound系统还具备“调音极客”功能,能够实现全车所有通道增益、延时、均衡器的单独调节,以及整车混响效果的调整,从而定制出用户专属音效。同时,调音极客功能还支持共享,通过创建个性化音效后分享给他人,也可通过分享码添加其他用户的音效。

来源:极氪汽车
随着各大主机厂对车载声学等智能座舱应用功能和体验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其相应产品也需要创新和升级。对此,供应商们积极创新产品,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博泰车联网推出了汽车全场景智慧交互系统,利用车身面板发声并融合车身面板振动感知,实现车外交互的创新应用,通过轻敲车身面板,可直接激活语音识别、开启后备箱或车门,并可在相应侧对外发声。该系统集合发声振子、振动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具备车外多方位的发声与感知等多模交互能力,支持50多种全新场景应用,覆盖休闲娱乐、车外交互、安全车控等各个方面,如车辆碰撞感知、车外充电启停控制、本地救援、车内外传声筒、车外立体声音乐等。
汽车全场景智慧交互系统

来源:博泰车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