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司传统主业稳健增长叠加机器人业务快速拓展,减震密封系统基盘稳固,轻量化与空悬业务受益电动化智能化,机器人业务切入核心赛道,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1、冷却、减震、密封业务:基盘稳固,技术赋能新能源
冷却系统依托德国 TFH 领先的管路工艺,深度布局新能源车三电液冷、储能液冷机组及超算中心浸没式液冷方案,覆盖宝马、吉利等,液冷机组、温压一体传感器等也实现量产。减震业务整合德国 WEGU 硅胶动力吸振技术,安徽威固等子公司技术落地。密封业务依托德国KACO 等海外子公司,在新能源电机高速油封、电池模组密封领域领先,新能源客户占比超35%。传统业务市占率稳居国内前列,海外技术国产化率高。
2、轻量化底盘业务:乘电动化东风,订单加速放量
聚焦锻铝控制臂、转向拉杆等轻量化部件,覆盖奔驰、长安、比亚迪等主流车企。四川望锦球头铰链技术全球领先,成为国内某头部自主品牌新平台项目底盘轻量化总成供应商;斯洛伐克及墨西哥工厂加速建设。产品ASP较传统部件提升明显,24年业务收入25.18 亿元,同增31%,毛利率从22年9.4%提升至24年14.02%,成为智能底盘核心增量。
3、空悬业务:AMK 技术引领,国产化进程加速
收购德国AMK实现技术闭环,AMK 中国配套理想、蔚来、比亚迪等车企,24 年新增某头部新势力品牌空气弹簧总成订单;鼎瑜科技空气弹簧及储气罐产品获项目定点,磁流变减震器产线加速推进。24 年空悬业务收入 10.66 亿元,同增30%。
4、机器人业务:卡位核心部件,客户协同明显
24年12月设立安徽睿思博机器人子公司,25 年 3 月签约合肥包河建设 10 亿元智能机器人项目,聚焦谐波减速器、关节总成等核心部件。收购安徽聚隆机器人生产线谐波减速器加速量产;与五洲新春、众擎机器人、埃夫特达成战略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为首批交付的墨甲机器人提供 33 项核心零部件,成立合肥星汇传感推动机器人力觉传感器进一步落地。
5、投资建议
预计 2025-20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15.8 亿、18.1 亿、19.9 亿元,对应 PE 16 /14/13倍。公司汽车零部件基本盘稳健增长,机器人业务打开第二增长曲线,首次覆盖给予 “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新能源、智能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超预期;业务销量增长不及预期;业务发展速度不及预期;公司股价异动风险。
1. 非轮胎橡胶件件领军企业,布局新能源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1.1 根植汽车零部件业务,稳步行至行业前端
深耕汽车零部件领域,出海并购造就行业龙头。中鼎集团创建于1980年,总部位于安徽省宁国市。2008年起,公司通过海外并购,业务不断扩张。目前有下属企业百余家,员工2.8万人,是以机械基础件和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跨国民营企业集团。除宁国总部基地外,中鼎还在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地建立产业基地,并通过海外并购在美国、德国等地拥有KACO、WEGU、AMK、TFH等20余家多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
多年来,中鼎集团各项经营指标稳居国内同行业首位,顺利跻身“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1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100强”。

1.2 股权结构稳定,海外并购打造全球战略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夏鼎湖为主要控制人。公司实际控制人是夏鼎湖,直接持有安徽中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53.74%的股权。同时,中鼎控股持有中鼎股份40.46%的股权,是中鼎股份的第一大股东,股权较为集中。

1.3 基盘业务稳定,三大增量业务蓄势待发
公司业务主要分为传统业务和增量业务:传统业务主要包括减震降噪、密封系统等,增量业务主要包括空气悬挂、轻量化底盘、热管理系统等。2024年,除冷却系统外主要业务营收均实现同比增长。

减震降噪、密封系统作为公司的基盘业务稳步发展,占据稳定市场份额和收益。公司在减振降噪领域拥有多项专利。2016安徽威固成立以来,业绩稳步提升,顺利完成了其在中国的项目落地。2024年减震降噪业务收入为40.6亿元,同比增长12.78%,毛利率小幅降低0.29pct,实现稳定盈利。
公司作为国内行业龙头,旗下子公司德国KACO、美国COOPER、美国ACUSHNET等企业拥有领先的密封系统技术,在逐步实现领先技术国内落地的同时积极推进新能源布局,有望实现客户群、毛利率和营收的同步增长。

三大增量业务带动公司发展,成为核心成长驱动力。公司围绕非轮胎橡胶产业相关产业链并购扩张,在巩固传统密封、减震橡胶业务基础上积极布局空气悬挂、轻量化底盘、冷却系统等增量业务,推动公司业务向智能化迈进。2024年公司增量业务营收占比达到46%,成为公司成长重要驱动力。

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引擎。2024年12月,中鼎股份设立全资子公司安徽睿思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还组建机电一体化研发团队,正式进入机器人赛道。截至2025年4月,公司已和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围绕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产品领域展开合作,有望将汽车领域技术积累迁移至机器人赛道。


1.4 营收盈利稳步增长,布局前沿谋求创新发展
营收增长态势良好,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15 - 2018 年,公司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拓展业务版图,服务国际高端客户,推动年收入持续增长。2019 - 2020 年,公司业务受到冲击而收入下滑。2021 - 2023 年,受益于新能源业务布局,公司营收回升并快速增长,2021 年营收125.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9.65亿元,同比增长95.96% ,净利润实现反转,2023 年营收增至 172.44 亿元。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88.54亿元,同比增长 9.33%。

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逐步提升,加速营收增长。公司2024年新能源领域业务已经达到72.49亿元销售额,同比上升21.3%;占2024年年度汽车业务营业收入比例为40.20%,占比持续提升约4%。同时,公司新能源汽车行业客户群不断扩大,包括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国内外头部新能源车企。随着公司新能源领域布局不断完善,与新能源车企合作领域逐渐扩展,有望为公司带来稳定营收。

凸显品牌优势,高端销售占优。公司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全球技术与产品整合,品牌优势凸显,产品销售向中高端车型发展。2024年前十大客户直接与间接总销售额98.21亿,占2024年营业收入的52.09%,高端客户集中度较高。

全球战略成效初显,海内外营收同步增长。公司自 2008 年以来实现的国际化战略渐渐进入收获期,截至2024年亚洲、欧洲、美洲三大区域生产占比分别为65.25%、24.41%、10.34%。通过对全球资源的有效整合,公司的技术、品牌、盈利水平、客户群体得到了快速提升,实现了内生和外延的双轮驱动。2021年以来国内外业务均实现增长,逐步趋向均衡。毛利率方面,公司业务在中国大陆较国外的毛利率较高。2024年报显示国内业务毛利率为25.91%国外业务19.5%,较2023年均有提高。

2.汽车零部件业务:优势之上稳步增长,海外技术落地国内响应良好
2.1 密封业务:领先技术国产化成长,市占率稳步提升
深耕密封领域,产品种类丰富。汽车密封行业属于高技术壁垒行业,可靠性要求极高,动态密封又是密封行业里面技术难度最大的,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电机高速油封,代表了全球密封行业最尖端的技术水平。公司目前已经开发批产新能源电池模组密封系统和电桥总成等产品,在高性能新能源电机领域领先。

海外技术落地占优,充分受益新能源市场扩张。公司旗下子公司德国KACO、美国ACUSHNET这些企业拥有国际前三的密封系统技术。其中德国KACO为代表密封系统旗下企业积极推进新能源布局,已经开发配套成功高性能新能源电机密封。2024年公司密封系统营业收入为38.05亿元,同比增长4.72%,毛利率提高1.03pct。

把握龙头优势,形成优质客户群。中鼎股份通过并购进入高端密封件领域,占据市场份额、技术积累、供应渠道和客户资源的先发优势。公司目前已经开发的新能源电池模组密封系统和电桥总成等产品,为沃尔沃、蔚来、上汽、广汽等新能源汽车平台配套。同时近年不断加大业务拓展速度,尤其在美系车及自主品牌客户上有较大突破,行业市占率稳步提升。

2.2 减震业务:基盘业务实力雄厚,技术落地实现稳定营收
二十余载经验积累,丰富产品线打造NVH模块护城河。NVH是三个英文单词Noise,Vibration和Harshness首字母的缩写,是汽车噪声、振动和舒适性等各项指标的总称。公司旗下子公司在衬套类、顶端链接板类、发动机悬置类等产品上拥有多项专利,具有先发优势。

NVH业务布局全球。公司在国内同行业处于绝对的龙头位置,通过近几年的收购整合以及自主研发水平的提升,公司拥有全球同步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能力的同时,还拥有劳动力成本等优势,通过近年对被收购企业核心技术、工艺的消化吸收,未来公司的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德国WEGU 技术实现国内落地,保障未来竞争力。在公司收购德国WEGU后,其核心产品硅胶动力吸振技术为汽车领域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振动噪音解决方法,在橡胶减振降噪领域走在了全球同行业的前列。2016年安徽威固成立以来,业绩稳步提升,顺利完成了其在中国的项目落地。

2.3 轻量化底盘系统业务:乘电动智能变革东风,市场规模稳步提升
新能源发展提升对轻量化要求,市场前景广阔。轻量化不仅适用于传统燃油汽车,对新能源电动汽车来说,减轻车身重量,实现汽车轻量化尤其重要,因为它关系着新能源汽车较主要的续航问题。对底盘实施轻量化,在油耗、操控等方面的收益远超同等程度其他零部件的轻量化。随着公司在底盘轻量化系统总成产品业务的不断推进,已经取得奔驰、长安、广汽、比亚迪等多个传统主机厂订单。

全面发展轻量化总成,高筑技术门槛。公司近年来,大力发展底盘轻量化系统总成产品,锻铝控制臂总成项目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旗下子公司四川望锦公司,其核心技术为球头铰链总成产品,是底盘系统核心安全部件及性能部件,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具备非常高的技术门槛。旗下轻量化产品包括:控制臂类总成、转向拉杆总成、连接杆总成和其他类。

布局全球发展,订单不断增加。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建有自己独立的轻量化中心,拥有全球最好的自动化冲压设备及机器人生产线,为公司提供多品种、高精度的金属骨架产品。公司在保持国内轻量化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布局海外轻量化市场,目前公司在斯洛伐克及墨西哥的轻量化工厂正在有序建设中。2024年度公司轻量化业务累计获得订单约为142亿元。

2.4 热管理系统业务:布局全面技术占优,订单增长未来可期
系统复杂度逐渐提升,单车价值持续升高。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对于温控的要求远高于传统汽车,相应的热管理系统造价提升。公司流体管路产品的单车价值从传统车上的三百元左右提升到新能源汽车单车价值近千元,增程式新能源汽车更达到一千五百元左右,同时汽车热管理系统总成将达到单车价值5000元左右。同时,AI算力需求的高速增长,以及PUE能效要求的日趋严格,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新型储能及超算中心热管理系统的市场也在不断的迅速扩大。

引入TFH先进技术,研发处于领先水平。旗下子公司德国 TFH拥有自主专利的独家生产技术creatube工艺以及TPV软管和尼龙管的核心技术,公司在所处细分领域行业全球排名前二。还凭借其创新和技术迅速的能力能够应对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变化,并与多家OEM客户积极开展先进的开发项目。
公司子公司中鼎流体及中鼎智能热系统积极布局热管理系统总成及核心零部件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正在积极推动更多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品的落地。同时子公司中鼎智能热系统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超算中心三大领域的温控系统总成产品。基于自身在系统集成和算法策略等方面的优势能力,打造智能化、绿色化、模块化的热管理产品。

热管理总成系统产品线成熟,订单规模持续扩大。公司子公司中鼎流体及中鼎智能热系统主导热管理系统总成业务的发展,目前已推出系列化储能液冷机组、超算中心浸没式液冷机 组、热管理控制器、温压一体传感器、冷媒流道板等产品。公司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管路系统总成业务,目前已经给宝马、沃尔沃、奥迪、大众、吉利、小鹏和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平台配套。2024年公司热管理系统业务累计获得订单约为117亿元。

3.空气悬挂系统业务:技术优势造就行业领先,增量市场带动业务放量
3.1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激发空气悬挂市场潜力
空悬适应新能源车轻量化、智能化需求。空气悬挂具有很多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弹簧的弹性系数也就是弹簧的软硬能根据需要自动调节。根据路况的不同以及距离传感器的信号,行车电脑会判断出车身高度变化,再控制空气压缩机和排气阀门,使弹簧自动压缩或伸长,从而降低或升高底盘离地间隙,以增加高速车身稳定性或复杂路况的通过性。空气悬架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控制单元、多系统传感器、空气弹簧、减震器等。


渗透率不断提高。空气悬架系统已经成为汽车智能化的核心。另外随着我国车辆安全技术法规逐步趋严,商用车空气悬架普及率有望持续提升。根据盖世汽车的数据,2024年1-12月,国内标配空气悬架的新车销量约为81.6万辆,渗透率达3.6%,较2023年同期的56.4万辆和2.7%的渗透率,搭载量同比增长了44.7%。可以预见,空气悬架市场的发展将持续加快。


3.2 AMK领先技术落地,国产化自研加速空悬全面布局
收购海外龙头AMK,占据空气弹簧和空气供给单元技术优势。公司旗下德国 AMK 作为空气悬挂系统的高端供应商,是行业前三的领导者。国内空悬市场处于起步阶段,AMK 中国一直在加速推进完善中国乘用车市场空气悬架系统性能和成本最优化的供应链体系。AMK 将继续围绕“国产化推进、技术迭代升级、产业补强补全” 的战略目标稳健发展。AMK中国已取得国内多家造车新势力及传统自主品牌龙头企业订单。
成立子公司安徽安美科,海外技术本土化落地持续发展。2018年成立AMK中国,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公司在空气悬架市场业务持续突破,成为头部新势力及一线自主品牌的核心供应商。同时形成安徽宣城为生产运营基地,上海安亭为研发试验中心的全面布局。


推进橡胶领域研发优势。公司旗下子公司鼎瑜科技依托中鼎在橡胶领域的研发、制造等核心优势,专注于空气弹簧的研发、生产,并持续推进技术突破,不断提升产品性能,目前空气弹簧及储气罐产品已获得项目定点,同时公司也在加快布局磁流变减震器项目,目前项目产线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中。


3.3 空气悬挂普及持续进行,公司产品技术完备有望获得快速发展
承接AMK优越的海外市场基础。自九十年代进入空悬系统业务领域以来,不断提升产品总成技术,深耕行业二十多年,为捷豹路虎、沃尔沃、奥迪、奔驰、宝马等世界顶级主机生产商配套。

总成品订单产值增加,有望获得更多项目定点。截至2024年,公司国内空悬业务已获订单总产值约为152亿元,其中总成产品订单总产值约为17亿元,未来有望拿到更多项目定点。

4、进军机器人领域:卡位人形机器人核心环节,技术迁移寻求未来突破
4.1 全面布局机器人领域,构建良好合作生态
设立全资子公司,进入机器人领域。在2024年12月,中鼎股份以自有资金5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安徽睿思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组建20多人的机电一体化研发团队,正式切入机器人赛道。安徽睿思博的成立,将有助于中鼎股份在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及市场推广等多方面加快步伐,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与五洲新春在机器人关节总成方向达成战略合作。五洲新春目前已经成功研发了机器人全系列轴承产品,与此同时已完成相关丝杠产品组件及零部件的设计及持续改进工作,主流产品技术路线在逐步优化定型,并实现小批量产品销售。中鼎与五洲新春现阶段针对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产品展开多维度的全方位的战略合作,针对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产品进行合作探讨,核心产品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在产品开发、技术规范和标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与众擎机器人探索提升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交付质量水平。公司在机器人谐波减速器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深圳众擎机器人则专注于通用智能机器人及行业场景方案。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目标,双方针对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进行深入探讨,并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与埃夫特,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内进行创新合作。中鼎股份专注于谐波减速器、关节总成等部件产品的研发,埃夫特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化应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共同推动相关业务发展,持续提升竞争优势,双方将针对工业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关节等部件总成产品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立足科技发展核心区,深得区域政府扶持。与合肥市包河区政府签订10亿元投资协议,计划在包河区建设智能机器人项目总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中心。公司根据产业及企业经营状况,分阶段在包河区建设机器人项目办公研发总部、零部件生产制造中心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当前主要业务方向是谐波减速器、关节总成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后续逐步拓展到力矩传感器、旋转执行器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造。
4.2 技术优势整合跨平台应用,核心项目落地在即
技术平台化实现迁移,掌握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子公司睿思博机器人整合机电一体化研发资源。当前,中鼎股份已完成了人形机器人关节中谐波减速器和行星减速器的研发和自制,并且正在考虑布局其他核心件的研发。中鼎股份还发挥技术优势实现产业协同,将底盘热管理、橡胶密封减震以及轻量化产品等主营业务的技术优势,应用于机器人相关业务,为其提供配套支持。公司与HW、小鹏、奇瑞、小米和比亚迪等主机厂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在底盘系统、热管理系统的深度合作为向机器人领域拓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谐波减震器产线落地在即。在离公司不远的安徽宁国中德智造小镇,中鼎股份于1月花费1290万元收购的机器人减速器生产制造设备正在调试中,产品是关节总成的核心部件——谐波减速器。

人形机器人力觉传感器产品进一步落地。公司与核心技术团队合资设立合肥星汇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机器人力觉传感器,包括六维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以及一维拉压力传感器等。其中六维力传感器产品综合准度将高于0.5%,达到国内产品第一梯队水平,扭矩及一维力传感器精度将达到0.1%以内。公司产品将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手腕和脚踝(六维力)、直线执行机构末端(一维拉压力)以及旋转执行机构末端(扭矩)。合肥星汇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的成立将加速实现中鼎在人形机器人部件总成产品业务推进目标。

担任核心零部件战略供应商,护航墨甲机器人顺利交付。4月26日,由奇瑞与AiMOGA团队联合打造的墨甲机器人实现首次全球批量交付,共计220台人形机器人正式启航。中鼎股份深度参与产品研发,为墨甲机器人量身打造核心零部件33项,其中人形机器人组件22项,机器狗组件11项,在耐磨损、抗冲击与轻量化领域为机器人的灵活交互和坚固耐久提供可靠保障。中鼎股份将在机器人领域持续深化与奇瑞等领军企业的战略协同,促进产业链联合创新。

5.盈利预测
1.冷却系统: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驱动需求,但增速随基数扩大递减,毛利率因技术迭代微升。
2.密封系统:国产替代加速,增速保持双位数,毛利率受益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3.橡胶业务:传统业务成熟,增速趋缓,毛利率因成本控制稳定。
4.轻量化: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刚需,高增长但增速逐年回归理性,毛利率随规模效应回升。
5.空悬系统:消费升级推动渗透率提升,维持15% 增长,毛利率因国产化率提高持续改善。
6.其他业务:结构调整导致收入波动,高毛利率不可持续(假设部分高毛利产品周期性调整)。
公司汽车零部件基本盘稳固,机器人业务有望带来全新增长曲线。我们预计公司25-27年实现营业收入219.2/248.5/270.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5.8/18.1/19.9亿元,对应当前PE为16.2/14.1/12.8X。公司主要业务分布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同时积极深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开拓机器人领域增长点。参考可比公司PE,给予公司2025年23倍的PE,对应目标价为22.59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6、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风险:汽车行业景气度下行或导致销量增长不及预期。
新能源、智能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消费者需求变化导致新能源、智能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
行业竞争加剧超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或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业务销量增长不及预期:由于政策或终端客户需求变动,导致新车型销售增长不及预期。
业务发展速度不及预期:新产品,如机器人零部件的研发可能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股价异动风险:公司股价波动较大,出现交易异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