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公众号
网站公告:为了给家人们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股票复盘网V3.0正式上线,新版侧重股市情报和股票资讯,而旧版的复盘工具(连板梯队、热点解读、市场情绪、主线题材、复盘啦、龙虎榜、人气榜等功能)将全部移至VIP复盘网,VIP复盘网是目前市面上最专业的每日涨停复盘工具龙头复盘神器股票复盘工具复盘啦官网复盘盒子股票复盘软件复盘宝,持续上新功能,目前已经上新至V6.2.7版本,请家人们移步至VIP复盘网 / vip.fupanwang.com,另外,每周一、周三晚上20:00~21:00举办VIP复盘网线上实战课,由具有15年私募基金实战经验,精通龙头、短线、中长线等各种模式,熟悉游资操作的竹炜老师给家人们实战复盘,并讲解操盘技巧,每期只开放100个名额,请家人们快速联系客服报名!!!

扫码VIP小程序
返回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财经 【行业研究】食品饮料行业观察及2025年信用风险展望

股市情报:上述文章报告出品方/作者:联合资信;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行业研究】食品饮料行业观察及2025年信用风险展望

时间:2025-05-14 17:25
上述文章报告出品方/作者:联合资信;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2024年,受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食品饮料行业需求较为疲弱;但在扩内需、促消费等政策措施助力下,行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

从主要细分领域看,白酒行业总需求继续下降,消费结构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使得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利润增长,但经营者两级分化加剧;未来行业仍将延续调整和分化的趋势。肉类加工行业整体运行基本平稳,头部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深加工比例,收入整体略有下降但利润水平有所改善;行业发展的方向是规模化、集约化,具备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在竞争中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乳制品行业景气度有所下行,高端巴氏奶销售增速较高,但常温奶仍是最大的品类,行业竞争格局仍呈“两超多强”的局面;目前中国人均乳品消费量较低,随着经济发展的韧性、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望对乳制品行业长期的发展提供保障。主要受益于产品品类的拓展升级和渠道的完善,休闲食品行业2024年发展情况良好;未来,具备多元渠道布局且品牌影响力强的休闲食品企业存在提升市场份额的机会。软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大但增长空间有限,行业集中度已达较高水平,存量竞争中,头部企业在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渠道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展望2025年,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以及一系列扩内需措施的执行有望提振食品饮料消费需求,粮食等主要原料价格的基本稳定有利于降低经营者的成本压力,食品饮料行业的景气度有望提升。在政策红利、消费复苏与技术变革的多重驱动下,食品饮料行业有望呈现市场规模扩容与竞争格局重构的特征,头部企业加速整合,通过并购扩张与本土化运营巩固竞争优势;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个性化经营,也可以在局部领域取得竞争优势,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



一、行业概况

食品饮料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行业,行业整体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其上游主要是农业、养殖业以及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包装等行业,下游则通过商超、电商、餐饮等环节到达终端消费者。食品饮料行业下属不同子行业间差异较大,但也具有一定共性,整体看,多数子行业的产品具有一定消费刚性,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竞争激烈,行业产销量、产品结构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2024年,受居民对收入增长预期降低、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食品饮料行业需求较为疲弱;但在扩内需、促消费等政策措施助力下,总体仍保持了平稳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4.1%,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5.8%、2.2%、4.7%。

食品饮料行业的定义较为宽泛,相关产品种类繁多。按照申万行业分类,食品饮料行业主要包括白酒、啤酒及其他酒类、乳制品及软饮料、休闲零食、调味发酵品、肉制品等细分领域。根据行业规模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主要选取白酒、屠宰及肉类加工、乳制品、休闲食品和软饮料子行业进行分析。



二、2024年细分行业运行分析

(一)白酒行业

2024 年,白酒行业总需求延续下降态势,消费结构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使得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和利润保持增长,但经营者两级分化加剧。未来,行业仍将呈现存量竞争的特点,行业内企业调整和分化的趋势延续。

2024年,中国白酒行业总产量继续下降。白酒属于消费品领域中典型的非必需品,在消费下行周期中,白酒消费总量往往受到直接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减少直接冲击着白酒市场的繁荣。2024年一季度,因春节期间人员流动较充分、返乡大众消费场景支撑,白酒消费有所增长;但二季度之后,商务消费走弱,婚礼等宴席场景消费在上年同期高基数之下同比下滑,拖累全年白酒产销量同比继续下降。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折65度)414.5 万千升,同比下降 1.80%,延续了2019年以来持续小幅下降的局面。

2024年,白酒行业产品结构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行业整体收入和利润保持增长。在行业产销量下降的同时,2024年,白酒行业的存量竞争继续表现出市场集中加快、结构分化加剧的特点。中高端白酒的消费占比继续提升,名酒企业不断强化其产能、产品、品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继续扩张。2024年,白酒行业销售额前10名企业市场占有率合计约58%,同比上升约2个百分点,较2020年水平(约45%)上升约13个百分点。产品结构的变化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使得规模以上酒企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保持增长。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7963.84亿元和2508.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0%7.76%。受消费总量减少的影响,收入增幅较上年有所下降,而由于毛利率较高的中高端产品销售占比提升,利润增幅与上年水平接近。

2024年,白酒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分化较为明显。2024年,21家内地上市白酒企业中,有14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其中7家企业营业收入增幅在10%以上,收入同比下降的7家企业中有6家同比降幅超过10%;8家企业销售毛利率同比提升,其中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的有4家,毛利率下降的13家企业中有7家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有12家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其中增幅超过10%的有8家,利润总额下降的9家企业中,有8家降幅在10%以上。白酒行业不同企业间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亦有体现。

2025年,白酒行业产销有望弱势复苏。展望2025年,白酒行业的总供给仍将下降,并形成新的供需平衡。从需求端看,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逐步落地有望对商务、礼赠等场景的白酒消费形成带动,白酒需求有望缓慢复苏。未来,白酒行业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间两极分化的局面仍将持续。近年来,国家有关白酒行业的政策主要围绕控制白酒产能总量、提高白酒质量、优化白酒产品结构、减少污染、改善生产等,通过税收、行业准入等政策调整白酒行业供需、优化白酒行业秩序,从而促进白酒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白酒行业仍处于结构性调整期,在白酒消费总量下降、产能过剩的局面下,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仍然存在,主流企业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产能、渠道优势,将继续挤压弱势企业的生存空间,弱势企业若不能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品质、提高运营效率,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二)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

2024年,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整体运行平稳,头部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深加工比例,行业内上市公司收入略有下降但利润水平明显改善。未来,随着城镇化率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拉动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整体发展;行业将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备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在竞争中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以下简称“肉类加工行业”)主要涉及猪、牛、羊、禽的屠宰、分割、加工、包装、冷藏等,产品主要包括新鲜、冷藏或冷冻肉类和食用内脏等。2024年,中国肉类产品生产消费量中,猪肉产品占比接近60%,因居民饮食结构的特点,猪肉在中国肉类产品生产和消费中始终占据主流地位,且肉类消费以鲜肉为主,肉类产品的深加工率低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因而生猪屠宰及加工是肉类加工行业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2024年,中国肉类加工行业产量较上年基本持平。中国是世界肉类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近年来,虽然生猪屠宰及猪肉类产品受上游行业“猪周期”的影响而有较大波动,但中国肉类产量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2024年,中国猪牛羊禽肉总产量达9663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5706万吨,同比下降1.5%

近年来中国肉类加工行业集中度、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但行业集中度仍低、竞争激烈,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弱、经营业绩波动较大。肉类加工行业中,大型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深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低,同业竞争激烈;虽然下游消费领域具有较大的刚性需求,但从上游看,受到动物疫病、饲养成本上升、环保治理限养及生猪养殖产业固有的“猪周期”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畜禽出栏量变动较大,导致业内生猪等原料供应出现阶段性波动,对肉类加工企业成本控制带来了很大压力,部分年份行业内大面积亏损的现象较为常见。在面临上述问题的同时,近年来中国肉类加工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进步。2019年以来,受动物疫情、环保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行业经历了一轮洗牌,部分小型、不规范的企业被淘汰,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大型屠宰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能利用率,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同时,政府对食品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也促使企业加大投入,提升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但现阶段中国肉类加工行业仍存在经营者“多、小、散、乱”的特点,以生猪屠宰环节为例,2024年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为48.1%,仍处于较低水平。

2024年,行业内头部企业收入略有下降但经营业绩普遍得以改善。为应对同业竞争风险,降低成本波动对业绩的影响,行业内头部企业不断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扩大产品深加工比例来逐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自身长远发展打下一定基础,但大量不具备品牌优势和资本实力的中小型企业则仍面临较大的行业波动风险。从上游养殖行业看,全国生猪出栏量在经历2021-2023年的持续增长后,2024年同比下降3.30%,但仍高达7.03亿头,且第四季度有所回升;猪价自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由降转升,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呈回落态势。上游产业供应基本稳定,对肉类加工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肉制品行业7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和同比下降2.79%,但销售毛利率平均提高了1.92个百分点;7家企业中有6家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其中3家扭亏为盈。

肉类加工行业的整体规模仍有一定增长空间,规模化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展望未来,中国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有利于带动肉制品的需求。肉类加工行业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保障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为规范行业发展,国务院于2024年9月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农业农村部于2023年4月印发《畜禽屠宰“严规范 促提升 保安全”三年行动方案》,相关政策法规主要致力于推动肉类加工及上游养殖行业集约化发展,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压减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水平。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国内肉制品产业链将加快向“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方向发展,长期看,规范化程度及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规模屠宰企业有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三)乳制品行业

2024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景气度整体有所下行;各类乳制品中高端巴氏奶销售增速较高,但常温奶仍是最大的品类,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仍呈“两超多强”的局面。目前中国人均乳品消费量较低,经济发展的韧性、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望对乳制品行业长期的发展提供保障。

2024年,中国乳制品行业销售额和产量均延续下降趋势,供需关系仍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乳制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降2.7%,降幅与2023年接近,头部企业业绩普遍承压。一方面,乳制品消费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人口出生率偏低的影响;另一方面,植物基饮料等替代产品的兴起也对乳制品市场造成了冲击,如椰子水、中式养生水市场份额快速提升。需求不足使得乳企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减少产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同比下降3.6%。自2022年开始,虽然中小牧场因成本压力等因素数量有所减少,但乳企控股或参股的牧场、牧业集团养殖的奶牛数量却在增长,导致乳制品行业整体产能持续增加,供需关系失衡致使原奶价格下跌,产业链偏下游的乳制品环节成本压力减轻。

2024年,19家内地乳制品上市公司中,有13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其中8家营业收入降幅在10%以上,收入同比增长的6家企业中有2家同比增幅超过10%12家企业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其中5家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毛利率提高的7家企业中有4家上升2个百分点以上;有12家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减少,其中降幅超过10%的有10家,利润总额增长的7家企业增幅均在20%以上。

行业龙头加强对高端巴氏奶的布局,但乳制品消费端仍以常温奶占主导。从中国乳制品类别看,常温奶因其便利性、渠道适配性以及较高的性价比,以45%的市场份额稳居乳制品消费首位,其他品类主要包括巴氏奶、酸奶和奶酪等。其中,巴氏奶成本中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15%~20%,导致其终端销售价较常温奶高30%-50%,下沉市场覆盖度远低于常温奶。但因锁鲜技术能够保留活性营养因子,巴氏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市场表现良好。2024年,全国性奶业龙头加强高端巴氏奶布局,高端巴氏奶在一线城市渗透率显著提升,其中,伊利股份的低温白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另外两大品类酸奶和奶酪则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酸奶已进入成熟品类的平稳阶段,在社区团购、O2O平台以及山姆会员店等渠道呈现良好增势;奶酪则随着餐饮工业化以及成人休闲零食的发展,在原制奶酪国产化替代过程中有所突破。

乳制品市场呈现“两超多强”的竞争格局,产品创新和附加值提升成为未来乳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中国乳制品行业内企业竞争格局梯队分明,伊利和蒙牛通过 “全产业链 全球化”战略构建壁垒,处于行业龙头地位。伊利自建牧场占比超60%,蒙牛通过现代牧业、圣牧高科控制优质奶源,此外,伊利收购新西兰Westland、蒙牛控股贝拉米,均形成“国内 海外”双循环供应链。2024年,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157.80亿元和886.75亿元,营收规模断层领先其他乳企。

细分品类来看,常温奶双寡头集中效应明显,但低温奶赛道目前仍呈现“自由竞争”格局。新希望将低温品牌与“当天奶”紧密联系,在时间概念上构建独属于本品牌的特色价值;光明乳业则凭借低温乳制品工厂技术强调活性营养物质。此外,区域性乳企仍需在细分市场建立技术壁垒(如低温鲜奶、原制奶酪)和渠道优势(如社区订奶、即时零售),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乳制品行业突围。

中国乳制品行业仍具有一定发展空间。乳品作为民生产品,具有一定的刚性消费特征。目前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远低于全球和亚洲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具有较强的韧性,未来,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恢复、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乳制品消费有望逐步企稳,行业景气度有望得以恢复。

(四)休闲食品行业

2024年,产品品类的升级与拓展、渠道的发展使得休闲食品行业继续保持增长。未来,具备多元渠道布局且品牌影响力强的休闲食品企业存在提升市场份额的机会。

2024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销售规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追求质价比及健康化趋势凸显。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休闲食品产品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2024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为9330亿元,同比增长4.6%,延续了2020年以来持续增长的局面。休闲食品种类繁多,2024年,休闲食品细分市场规模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炒货食品及坚果、香脆休闲食品、面包蛋糕和糕点、肉制品以及水产动物制品、糖果,2024年分别占比17.3%、10.9%、10.9%、10.5%、10.0%。其次是饼干、巧克力、调味面制品、果类零食,市场规模分别占比9.4%、7.3%、6.0%、5.6%。

近年来休闲食品行业持续增长,与生产企业不断进行品类升级、优化成本控制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增强,休闲食品企业在原料选择、生产工艺、营养配比等维度进行革新与宣传,炒货食品及坚果类因其天然健康的属性受到消费者更多青睐。此外,随着消费渠道的多元化,消费者对于零食的质价比需求提升,追求“物超所值”的购物体验。休闲食品公司通过规模化采购、供应链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优化价格体系,休闲食品行业向“高端性价比”的销售模式发展。

零食量贩、会员商超、电商等渠道与传统渠道加快融合,渠道竞争呈现多元化态势,对休闲食品的销售形成带动。从渠道结构看,休闲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分为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当前休闲食品的线下销售渠道仍占据超过80%的份额,线下渠道除传统的商超渠道,新兴销售渠道发展迅速,例如主打高端品质的高级会员店(山姆、盒马、开市客等)和主打性价比的量贩零食店(鸣鸣很忙、零食有鸣等)在线下稳步拓展。线上渠道方面,互联网技术和快递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新兴电商包括短视频电商(抖音、快手等)、拼多多等销售额持续增长。休闲食品行业销售渠道呈现多样化、融合化的态势,丰富消费者个性化消费体验的同时,亦为企业带来了增长机遇。

未来,具备多元渠道布局且品牌影响力强的休闲食品公司存在提升市占率的机会。传统商超、便利店等零售渠道格局逐步和线上渠道相融合,渠道正在不断裂变和相互迭代演进。从休闲食品公司渠道销售额占比来看,一类为渠道型休闲食品公司,比如万辰集团以批发供货为主,三只松鼠以电商平台销售为主;另一类为供应链制造型公司,比如盐津铺子洽洽食品甘源食品以经销模式为主。未来,品牌影响力和渠道布局能力强的休闲食品公司存在通过产品创新和营销策略优化提升市场份额的机会。


(五)软饮料

中国软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大但增长空间有限;行业集中度已达较高水平,存量竞争中,头部企业在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渠道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2024年,中国软饮料产量同比有所增长,但近十年来总规模变化不大,行业处于存量竞争阶段。在经历连续两年的下跌后,2024年,中国软饮料总产量同比增长7.5%18816.88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52024年,中国软饮料产量年均复合增长0.71%,软饮料市场虽经历波动,但仍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面对消费者对低糖、植物蛋白饮料及功能性饮料等更加健康、特定场景饮品偏好的增强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市场格局,饮料厂商通过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及营销策略调整等方式,维持自身的竞争力。

消费者对功能性饮料具有较强的复购意愿,减糖饮料销售额的提升体现消费者的健康化诉求。随着健身、工作提神、免疫力提升等细分场景需求的增加,以及功能性饮料在年轻群体中兼具实用性与社交属性,功能性饮料如咖啡等在饮料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其展现出较强的忠诚度与复购意愿。此外,随着中国居民的糖尿病、肥胖及龋齿比率不断上升,消费者对于减糖饮料的需求日益提升,减糖从碳酸饮料向茶饮、果汁等扩散,形成全品类健康化升级。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无糖饮料销售额突破600亿元,较上年的520亿元有明显增长。

中国软饮料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注重产品创新及品牌影响力提升。中国软饮料行业呈现“高集中度、强品牌壁垒”的竞争格局,头部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渠道深耕和品牌价值强化巩固市场地位。从行业集中度来看,2024年,中国软饮料市场CR5超过60%,市场份额前五的分别为农夫山泉、康师傅、可口可乐、统一和百事可乐。头部企业具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能力更强,在渠道优势和品牌粘性方面亦形成了竞争壁垒。从发展策略来看,头部企业从功能细分到技术突破进行产品创新,比如农夫山泉在天然水源和无糖茶饮方向创新,可口可乐在本土化和减糖方向创新,元气森林在代糖技术和气泡水方向进行突破。品牌影响力提升方面,头部企业通过场景化内容营销、跨界联名以及社会责任绑定等方式扩大其品牌影响力。比如,农夫山泉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打造“水源地纪录片”,元气森林和迪士尼联名,百事可乐“无瓶标回收计划”等。此外,头部企业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精准营销,结合小程序等进行营销复购转化。



三、政策及展望

(一)食品饮料行业延续偏弱需求趋势,政策助力需求预期改善。

2024年,宏观经济增长压力的加大、居民对收入增长预期的谨慎,使得消费需求偏弱,食品价格小幅走低。2024年9月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增量财政、货币政策,并多次表明扩大内需、支持消费的态度。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排在了2025年宏观经济九大重点任务的第一位;2025年3月,两会再次强调提振消费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并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国内消费需求有望逐步复苏。同时,2024年以来,食品饮料行业上游原材料(如小麦、玉米、大豆、PET等)价格主要呈现下行态势,并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减轻了食品饮料企业的成本压力。2025年4月,因美国政府“对等关税”政策,中国政府大幅提高了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国内大豆期货价格明显波动,部分时段涨幅达到了10%~15%。近年来中国已逐步降低对美农产品的依赖程度(2024年美国大豆占中国大豆进口量的比例已降至23%左右),与美国大豆相比,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成本相对更低,且2025年巴西大豆预计仍将增产,有利于降低对美豆关税上升的影响。总体看,2025年国内、国际粮食供应较为充裕,未来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食品饮料行业成本端压力不大。下游消费需求的复苏、成本端压力的缓解,有望共同支撑食品饮料行业景气度的修复。

(二)食品饮料行业将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演化中持续分化整合。

随着政策引导及下沉市场潜力释放,行业将呈现“哑铃型”发展格局:一端是高端化、个性化产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另一端是普惠性、功能性产品覆盖大众市场;区域品牌通过差异化突围实现全国化布局,全国性品牌则深耕本地化运营以提升用户粘性。在此进程中,企业需紧扣消费分层、技术迭代、可持续发展三大主线,以创新驱动打破同质化竞争,以社会责任构建品牌长期价值。健康化、场景化、文化赋能成为产品策略核心,即时零售、私域运营等全渠道融合加速市场渗透,供应链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则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

(三)市场竞争格局重构,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差异化发展。

2025 年,在政策红利、消费复苏与技术变革的多重驱动下,食品饮料行业有望呈现市场规模扩容与竞争格局重构的特征。头部企业加速整合,通过并购扩张与本土化运营巩固竞争优势。例如,零食很忙与赵一鸣合并后门店数突破4000家,可口可乐通过供应链升级实现中国市场销量增长。虽然头部企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但食品饮料行业产品品类众多、市场规模大,且消费者偏好存在差异性,中小企业如果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细分市场,通过专业化、个性化经营,也可以在局部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未来,具备“数据驱动 生态协同”能力的企业将主导行业格局,而中小企业需聚焦细分市场或通过区域并购实现差异化生存

股票复盘网
当前版本:V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