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OPCon工艺逐渐沦为“标配”,HJT仍在成本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项目也边扩边停的当口,反而是曾被认为“难以落地”的BC电池,正在被越来越多企业认可。
从最早隆基宣布“梭哈”押注BC路线时的充满质疑,到现在越来越多光伏企业开始踏上BC征程,这场新一轮光伏技术路线之争中,市场对BC的质疑声已开始逐渐平息。
而较早布局BC的巨头们,也已经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和市场策略推出了不同产品,名气较大除了隆基的HPBC,就是爱旭的ABC。
ABC电池,即“全背接触电池”,从工艺结构上看,ABC电池取消了电池片正面栅线,全部金属接触转移至背面,不仅提升了正面光吸收效率,也减少了光阴影遮挡,根据爱旭董事长陈刚表示,ABC电池量产转换效率极限大概是28%。
爱旭在ABC技术上的领先布局始于2021年,甚至对比隆基掀开这场技术路线争斗时间还要更早,在2023年半年报中,爱旭股份ABC电池平均量产转换效率就达到了26.5%,彼时狂揽行业大波关注。
最近,一则爱旭与创维ABC电池项目合作公告的发布,再次将ABC电池拉回产业视野核心。
ABC技术的光与影
近日,上海爱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旭”)发布关于签署《技术咨询服务协议》的公告。
公告中显示,爱旭控股子公司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爱旭”)与百色市人民政府、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维光伏”)签订《投资协议》,拟共同发起设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投资建设创维-爱旭(百色)光伏ABC电池西南基地项目。
此前就有消息披露,该项目总投资4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计划建设产线产能为5GW。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合资公司尚未正式成立,爱旭就在公告中宣布:浙江爱旭拟与拟成立的合资公司签署《技术咨询服务协议》,由浙江爱旭为合资公司投资建设的ABC电池及组件产能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咨询服务费合计为2亿元。
此次技术服务协议中,爱旭明确将提供“项目总体规划、设备选型、工艺优化、技术培训、试产支持”等全链条服务,其在ABC电池及组件方面的技术沉淀与工程经验显然是项目落地的最大依仗。
然而,ABC电池并非没有短板。其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制造工艺复杂、兼容性差、成本控制难。
首先,ABC工艺要求对单晶硅片的厚度、表面钝化、电极布线等环节提出更高要求,对设备精度与产线良率挑战极大。
其次,ABC设备尚未形成通用化产业链。目前主流的PECVD、激光钝化等设备大多围绕TOPCon路线进行优化,ABC相关设备则多为定制化采购,相比之下其技术门槛和供应商体系尚不稳定。
第三,市场端接受程度、信任度亟需提高。大部分组件客户更看重性价比而非绝对效率提升,ABC技术若不能在BOS(系统成本)、LCOE(度电成本)等综合维度实现优势,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替代TOPCon地位。
所以对于爱旭来说,不建产能不出资一方面可以规避市场风险,财务压力较小,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危险;另一方面,以技术服务形式参与合资建设,爱旭不仅可以深度参与项目,还能强化其在该路线上的产业话语权。
从TOPCon时代的制造先锋,到ABC时代的“架构师”。相比盲目追求产线扩张和产能占有,技术输出更能让企业嵌入更多项目的价值链高位。而像爱旭这样“转重为轻”的战略,也可能让其在高度内卷的电池赛道中,形成新的盈利曲线。
不难看出,爱旭似乎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制造商定位,而是试图在ABC电池这一尚处技术孵化期的领域中,做一个生态驱动者。
实际上,除了爱旭,此次合作公告中涉及到的创维光伏和百色市也有各自需求和考量。
实力跨界者的制造野心
对于熟悉光伏行业的人来说,“创维”这个品牌名出现在电池项目合资公告中,或许还有些违和感。
但实际上,创维光伏的野心由来已久。
从2021年开始,创维集团在“家电 能源”的双主业战略下,以“创维光伏”名义切入分布式市场,主打BIPV、整县推进、渠道融合等轻资产模式,曾在“光伏进乡村”热潮中迅速抢占一席之地。
此后两年,其不仅推出“阳光小镇”方案,更是在江苏、广西、山东等地密集设厂,迅速进入组件制造领域。此次再度切入电池端,联手爱旭设厂建产线,意味着创维已经从“系统品牌商”转向了“制造执行者”。
从股东结构来看,公告中拟设立的合资公司——创维爱旭(百色)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创维光伏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控股55%,浙江爱旭持有25%,百色市国资平台与产业引导基金各持股10%。
这意味着创维在此次合作中拥有绝对主导权——不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多数席位,还将在财务报表中并表合资公司。
这种“控股制造 借力技术 资源协同”的路径,对于创维这样资金雄厚、品牌强大、但技术沉淀相对薄弱的跨界玩家而言,绝对是一条稳健的产业“拿地扩张术”。
更深一层地看,创维的目标不仅是制造环节本身,更可能在谋划全产业链的整合控制。从户用渠道到BIPV场景,从组件代工到电池自产,再到光储一体化方案,其“再造一个能源创维”的路径已经逐渐清晰。
而与爱旭的合作,正是这条路径上的技术补位。作为出资方,创维选择携手拥有成熟ABC技术储备的合作伙伴,是其向制造环节延伸、补齐供应链的路径之一,前者掌握渠道与资本,后者深耕技术与经验,合资公司成为二者的利益结合体。
而百色市政府的深度参与,则更多出于地方产业结构转型、承接新型制造业的现实需求。
简单来说:创维出钱、建厂、落地,爱旭出技术、出方案、出经验。
至于百色,提供的是资源、政策与“产业兜底”。
百色落地意图何在?
如果说技术是这场合作的起点,那么资本就是其加速器,但项目的真正落地,还需要区域资源的承载力与政府的推动力。
广西百色市,正是这个技术、资本、区域三角版画中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产业地图上,百色并非光伏制造的传统重镇。它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中国西南的铝业基地。
早在2010年前后,百色凭借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和电价优势,聚集了一批以电解铝为核心的能源密集型产业。
而如今,随着“双碳”政策对高耗能行业的压降,百色也在寻求产业结构的“轻转型”。
从公告内容看,百色市政府不仅通过旗下国资平台百色工投直接持股10%,还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追加10%股权,总计占比20%,是合资公司的重要推动方。
这也表明百色在该项目上投注了相当资源与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能源价格优势外,广西近年来在新能源制造方面也开始重点发力。
从广东发布的多项政策中可以看出,太阳能电池制造、电池材料配套、整机制造等项目布局被列为重点支持,而百色正是广西新能源制造产业向西南辐射的“桥头堡”。
其交通、土地、电力及税收条件虽然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优渥,但在政策支持和项目独立性上更具灵活性,再加上创维本身在广东深圳,拥有产业半径协同的优势,百色成为其向制造端迈进的一个低门槛突破口。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该项目建成,百色将拥有国内首个大规模ABC电池制造基地,这一标杆本身也有利于地方政府争取专项补贴以及后续产业链延伸项目落地。
当然,设厂并非易事,百色能否完成产业配套升级、吸引足够熟练工人、确保高精度设备运行,还有待项目进展情况验证。
所以可以看出,这一次看似简单的技术合作的背后,是一场地方政府、产业资本、技术厂商“三位一体”的共赌局,更是当前产业资本、技术厂商与地方资源之间在新能源制造落地过程中的典型互动模式。
未来一年,爱旭与创维在百色的ABC项目“6.5个月组件下线”“13个月试产启动”的规划能否如期实现,将成为检验这一模式可行性的关键。
如果顺利,这或许会激励更多头部企业从产能制造者向技术赋能者转变,甚至可能带动中国光伏行业在全球制造布局中的角色转型。
过去十年,中国光伏产业赢在制造力、规模化和成本控制;下一个十年,能否赢在技术溢价与全球合作模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