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模型备战工业AI,从一季报看中控技术的长期主义,中控技术一季度营收超16亿元,高研发投入蓄力工业AI
时间:2025-05-06 07:02
上述文章报告出品方/作者:财联社;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4月29日盘后,中控技术(688777.SH)发布2025年一季报,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6.07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1.20亿元。
其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业务稳健发展,集散控制系统(DCS)与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占率持续领跑行业,而伴随AI业务及机器人业务释放活力,全球化战略加速落地,智能化解决方案在新兴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公司增长动能会更加充沛。不久之前,中控技术刚刚披露了2024年年报:去年全年,公司营收规模首次突破90亿元,达到91.39亿元,同比增长6.02%;归母净利润11.17亿元,同比增长1.38%;扣非净利润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38亿元,同比增长9.51%。三项财务数据均创下公司上市以来历史新高。比起年报,中控技术这份一季报的变动数据或许算不上亮眼,但这也是企业战略转型所必经的“阵痛期”。一方面,回顾中控技术历史财报可以发现,一季度业绩一般而言均为全年低点。另一方面,构建工业AI核心竞争力,公司目前正全力推进“ALL in AI”战略,每年超10%的研发投入、招募全球顶尖AI人才,都会导致成本前置而收益滞后,短期利润承压。换句话说,短期业绩波动背后,是中控技术对长期价值的坚守和蓄势。随着AI融入各行各业、“AI Agent元年”启幕,中控技术有望凭借技术深耕与生态布局,蓄力穿越周期,这条“工业AI”道路的未来增长空间值得期待。中控技术的“工业AI”转型之路,是其三十年深耕工业赛道的必然。从早期的DCS控制系统到今天的AI驱动架构,公司的技术演进始终与工业痛点紧密咬合。站在当前时点,制造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关键转型期。传统自动化技术已逼近效率天花板,叠加环保标准提升和能耗双控加码,化工、石化等下游客户传统“靠规模取胜”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突破效率瓶颈。毕竟,能耗每降低1%都可能节省千万成本,设备停机每减少一小时都能挽回巨额损失,更多企业开始寻求智能化解决方案,行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AI带来的“质变级突破”——而中控技术的“工业AI”,恰恰切中了客户的转型痛点,为下游诸多应用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底层支撑。根据公开资料,在山东裕龙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中,中控技术提供了从仪器仪表、I/O近50万点的控制系统(DCS/SIS/GDS),到工业Agents/APPs的全栈自主可控解决方案;在中煤陕西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中,公司作为主数字化供应商,承接近亿元订单,标志着工业AI在煤炭深加工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迈入新阶段;内蒙古伊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气化炉实时优化项目中,公司提出的“机理 AI”的气化炉实时优化解决方案实现了气化炉的在线闭环实时优化,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显著。这些案例都证明了,对于下游客户而言,AI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破解转型难题的刚需工具。工业AI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里的完美算法,而在于生产线上看得见的改变。这些场景所代表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种可复制的智能化转型范式。另外,技术落地也离不开生态支撑。目前,中控技术已与鞍钢股份、鞍钢数科、东北大学共建的钢铁流程AI应用创新中心,携手大华股份成立视觉AI联合实验室,与华谊集团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与华友钴业、伊泰化工、河南心连心联合举办工业AI共促大会。这种“技术 场景 生态”的立体布局,正在将单一企业的优势转化为产业链的群体竞争力。2025年被广泛视为“AI Agent元年”,中控技术已提前落子。公司在2024年正式建立机器人产品业务体系,同年实现收入5601万元,从0到1实现快速全面增长;并发布流程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Plantbot”,运用四足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等,使其在巡检与操作、供应链物流、装备协作及AI视觉等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及场景中广泛应用。今年第一季度,中控技术机器人业务新签了沙特阿美、湖北兴发等项目,并积极开拓中东、东南亚等国际客户群体,持续为未来增长积蓄动能。此外,中控技术还在去年推出了全球首款UCS通用控制系统和TPT时序工业大模型,券商分析师称其为“两款划时代的创新产品”。其中,UCS彻底颠覆延续近50年的传统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架构,已在兴发集团、荣盛金塘新材料等10余家客户实施应用,实现机柜室空间减少90%、线缆成本下降80%,建设周期缩短50%,通信速率提升100倍以上;TPT已在氯碱、热电等十余个工厂及装置取得突破性应用,为客户带来50%以上效率提升。中控技术曾在公开渠道披露,今年公司将推出与DeepSeek深度融合的流程工业首个“时序智能 认知智能”双引擎架构、面向流程工业生产过程场景的TPT大模型升级版,全面让工业AI从概念走向实体,真正实现“一个大模型工厂自运行”。工业软件的形态有望由此发生根本性变化,向Agent转型。AI新业务需要经历技术研发、产品试错、市场教育的长周期。种种技术突破背后,也是中控技术在工业AI领域的强力研发投入和技术硬实力持续积累的成果。今年一季度,中控技术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66%,占营收的比重为13.01%,同比增加1.18个百分点。而2024年全年,公司研发费用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占营收比例达到10.7%;研发人员为2168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9.05%。如果再将时间线拉长就能发现,自2020年科创板上市以来,中控技术持续加码研发,公司研发投入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的特点:2020年至2024年,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始终保持在10%以上;同期研发投入逐年递增,从2020年的3.6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78亿元,4年涨幅超过170%。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不仅夯实了中控技术在DCS、SIS等核心业务领域的优势,更全力支撑了公司再AI大模型、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更进一步而言,这也将成为中控技术从自动化龙头向未来工业AI潜力领军者跃迁的核心动能——从裕龙石化项目的全栈智能控制技术,到伊泰化工气化炉实时优化能力,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中控技术正将技术创新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工厂里的生产力,将自身的技术积累逐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以来,中控技术已连续8年营收和净利润保持正增长,其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51%,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7.06%,这也印证了公司对前进方向把握的准确性与成长实力。未来工业的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资本市场习惯于追逐立竿见影的回报时,这家扎根工业自动化领域三十年的企业,选择了一条艰难但也笃定的道路,一条帮助更多客户通向高效、安全、低碳生产的必由之路。毕竟,这是一场关乎工业未来形态的深刻变革,一场从传统自动化到人工智能的新生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