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当下,光伏技术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核心力量,其效率突破与成本控制始终是行业竞争的关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赵一新教授团队与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联手,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重磅研究成果,成功将1m×2m大面积钙钛矿光伏模组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20.05%,这一第三方认证数据不仅刷新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更标志着钙钛矿光伏技术向商业化落地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钙钛矿材料自问世以来,便以优异的光电特性惊艳业界。其具备高吸光系数、长载流子扩散长度等优势,实验室中小面积钙钛矿光伏器件的转换效率早已媲美传统晶硅电池,甚至在部分指标上实现超越。然而,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大面积模组的制备一直是横亘在科研人员面前的“拦路虎”。
此前,行业普遍采用的自组装单分子层(SAM)型空穴传输层,虽能在小尺寸器件中实现高效电荷传输,但SAM分子本身存在团聚结晶的固有缺陷,在大面积制备过程中,分子间易发生聚集与堆叠,导致基底上的分子分布不均,进而引发钙钛矿薄膜质量差、界面缺陷多等问题。
尽管科研人员尝试通过分子设计优化来缓解这一难题,却始终未能突破效率与稳定性的双重瓶颈,大面积钙钛矿模组的转换效率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其商业化进程。
面对这一行业痛点,赵一新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质限域分子层”型空穴传输层构型,为解决大面积模组制备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该团队选择具有强吸电子能力与优异化学稳定性的三(五氟苯基)硼烷(BCF)分子构建主体骨架,将空穴传输分子像“枣糕中的果粒”一样分散于BCF基质中,形成独特的“枣糕结构”传输层。
这一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BCF骨架与空穴传输分子间的强相互作用能从根本上抑制分子堆叠倾向,而二维蒙特卡洛模拟进一步证实,即便是少量空穴传输分子,也能在这种厚度可调的分子层结构中实现与理想无堆叠SAM相当的高效空穴传输。
更重要的是,“基质限域分子层”与钙钛矿层的界面不仅化学稳定性优异,还能有效降低界面复合损失,其良好的浸润性与致密的埋底界面保形覆盖,更是显著提升了大面积薄膜的结晶质量与均匀性,从源头解决了薄膜不均、界面不稳定的核心问题。
这项技术的突破性不仅体现在效率提升上,更在于其极强的实用性与推广价值。与传统技术依赖复杂分子设计不同,“基质限域分子层”策略对现有多种SAM型空穴传输分子均具备良好适用性,无需重新合成新型分子就能实现高效的传输层及界面调控,大幅降低了技术产业化的门槛与成本。
正是基于这一优势,团队与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合作,成功将该技术应用于1m×2m的大面积模组,并最终获得20.05%的第三方认证效率,这一数据不仅是当前该领域的最高纪录,更证明了钙钛矿光伏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中的可行性。


VIP复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