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10月14日,甘肃辉通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300MW/1200MWh独立储能项目储能系统设备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候选人报价范围0.499—0.508元/Wh。其中,宁德时代以0.499元/Wh预中标1.2GWh储能设备采购。

具体来看,宁德时代报价5.988亿元,单价0.499元/Wh,成为第一中标候选人;奇点能源报价6.096亿元,单价0.508元/Wh,成为第二中标候选人;电工时代报价6.084亿元,单价0.507元/Wh,成为第三中标候选人。
储能,正变成“赚钱的生意”……
宁王的“双线布局”
2025年以来,全球能源变革持续深化,储能产业作为关键支撑,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宁德时代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庞大的产能布局以及广泛的市场网络,毫无悬念的稳居鳌头。本次中标是继获得新加坡可再生能源开发商Vanda RE的2.2GWh电池储能系统订单、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通辽市奈曼旗50万kW/200万kWh储能电站项目后,又一次储能方面的订单。
今年上半年,受益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大主营业务的双轮驱动,宁德时代实现营收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实现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33.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271.97亿元,同比增长35.62%。在报告期内,宁德时代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总额约410亿港元。此次上市不仅为公司搭建了海外资本运作平台,也为其全球化战略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在细分产品上,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系统实现营收284亿元,同比下降1.47%。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25.52%,同比增长1.11%。主要受国内强制配储政策取消后的短期调整影响,但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海外市场拓展,储能电池产量仍位列全球第一;动力电池系统实现营收1315.73亿元,同比增长16.80%。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22.41%,同比下降1.07%。

甘肃辉通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24年1月16日的国有企业,该项目采用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技术,设计运行寿命20年。总投资约15.2亿元,规划用地面积6.5443公顷,预计2026年建成投运。通过电网统一调度,提升区域新能源消纳能力,参与调峰调频等电力辅助服务。
本次招标公告显示,投标人业绩要求:投标人应具有至少一个单体项目容量>100MWh的投运业绩或具有自2022年1月1日至投标截止日(以合同签订时间为准)累计不低于1000MWh的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设备合同业绩(至少包含电池预制舱、PCS)。招标要求电池生产日期不得早于项目实际供货日期超过3个月。
同时,投标人需承诺近三年供货的储能电池系统产品无火灾事故发生,还需详细阐述完善的安全设计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多级熔断保护机制、BMS和PCS之间快速联动保护机制、电池系统具备硬链接和软连接的安全保障措施,并提供详细技术说明文档。
储能的“蓄势勃发”
更大的储能时代,才刚刚揭幕。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涉及总体目标、应用场景、利用水平、创新融合、标准体系、市场机制等方面。这是新型储能领域的又一重磅政策,也为该行业未来两年的发展定下基调和发展目标。
其中,总体目标提出:2025—2027年,三年内全国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180GW)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储能相关企业31.45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整体增长态势,2022年全年注册4.37万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221.26%,达近十年注册量增速峰值;2024年全年注册9.09万家,同比增长17.56%,达近十年注册量峰值;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7.82万家,前9个月注册7.71万家,同比增长18.61%。
在2025年,宁德时代推两大储能产品:一是发布全球首款9MWh超大容量TENER Stack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二是在2025储能587技术日上,公司宣布量产交付下一代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587Ah电芯。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为全行业敲响警钟,谈到的挑战之一就是安全隐患,其提到,“随着储能系统调用的频率提高,储能电站的安全面临着更大的考验。”截至今年5月,全球已发生167起储能起火、爆炸事故。
此外,曾毓群指出价格竞争异常激烈,“三年间,储能系统均价下跌约八成,近期某个集采项目的中标价格甚至低过0.4元/Wh,严重偏离成本。恶性低价必然带来减料减配,为行业埋下了质量和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目前累计注册储能企业已经超过30万家。“全面市场化将加速行业洗牌,大批企业三年内将会被淘汰,一大批‘孤儿电站’即将涌现。企业关闭,电站无人维护,将来的责任就只能甩给社会、甩给国家。”曾毓群严明行业无序扩张、一哄而上的危害。因此,必须将安全置于一切决策的首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冲击整个行业的投资逻辑和社会信任。
当下,我们正站在能源转折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