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篇报告为华创交运|低空60系列的第23篇深度,我们再次聚焦运营端核心标的中信海直。
2024年1月我们分别发布低空经济行业报告及中信海直深度报告,是华创交运低空60系列的开篇,亦是公司彼时十年来唯一深度。
当时我们提出公司受益于低空经济浪潮的三大逻辑:
其一、开拓C端消费市场;其二、作为通航市场运营端最具实力和经验的公司,我们预计公司或有望参与新型低空运营网络标准的建设中;其三、大国央企*战略新兴。
一年多过去,我们再次深入阅读公司,作为A股唯一具有超过40年通航运营经验的上市公司,属于稀缺标的,相较于此前三大逻辑,2025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在保障运营eVTOL新质产品从事“低空 物流”业务已经实质性落地,卡位优势十足。
那么,运营端企业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我们认为:作为运营端企业,虽然业绩弹性在初期或较制造端低,但其核心竞争力在“品牌 规模 体系”,恰恰契合各地各企业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运营的现实诉求,而航空业(无论高空与低空)不变规律的强头部效应:即安全运营时长会带来不断强化的先发优势,从而打下未来市场潜力基础,以及存在通过轻资产输出技术与经验,建立网络标准的潜力从而进一步带来价值提升。
(一)公司保障大型eVTOL实现低空 物流运输场景,新质低空运营实质性卡位。

(二)品牌 规模 体系:构建龙头优势。
1、品牌:大国央企*国家战略。
中信集团为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发展可带来赋能。一方面在于与地方政府、大型央企之间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公司在低空产业链延伸层面寻找更多潜在机遇。同时公司践行国家战略,展现央企担当,树立行业标杆品牌。
2、规模:公司是我国通用航空市场龙头企业,民用直升机机队规模亚洲领先。
截止25年上半年,拥有直升机88架和14架无人机。
3、体系:成熟完备的安全运营体系,全面综合的服务保障能力。
(三)公司或成为低空经济探索首选合作伙伴之一。



(二)财务数据:收入稳中有升,利润相对稳定,资产负债率低。


1、盈利预测:我们维持公司2025-27年盈利预测为3.6、4.0、4.4亿,对应EPS分别为0.46、0.52、0.56元,对应PE分别为49、44、41倍。
2、估值比较:华创交运|低空60系列建议关注可比公司估值25-26年PE分别为61、46倍,公司估值低于可比公司。
3、投资建议:2024年我们提出公司受益于低空经济浪潮的三大逻辑:其一、开拓C端消费市场;其二、作为通航市场运营端最具实力和经验的公司,我们预计公司或有望参与新型低空运营网络标准的建设中;其三、大国央企*战略新兴;相较于此,当前公司在保障运营eVTOL新质产品已经实质性落地,卡位优势十足,我们强调“推荐”评级。

一、运营端企业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一)公司保障大型eVTOL实现低空 物流运输场景,新质低空运营实质性卡位
华创交运|低空60系列研究的框架为:四大应用场景(需求) 两大低空新基建(供给) 五大产业链环节(重点公司)。
在应用端,以飞行器载体看,包括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小型固定翼飞机、直升机以及(工业级)无人机等。其中,eVTOL作为低空经济中有代表性的新产品新技术,在牵引融合呈现新经济业态。
2025年5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强调“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按照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目前全球获得三证(TC/PC/AC)的吨级以上大型eVTOL仅峰飞航空凯瑞鸥(货运),8月以来,其代表性的两次全球首次飞行(海上平台物资运输、跨城物流运输)均由中信海直共同保障完成。
1、中信海直X峰飞航空:完成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
根据2025年8月3日峰飞航空公众号报道《凯瑞鸥完成全球首次2吨级eVTOL海洋石油平台飞行》、新闻联播公众号报道《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吨级无人飞行器首次完成海上平台物资运输》以及中信海直2025年半年报介绍,中国海油、中信海直及峰飞航空联合成功完成峰飞航空2吨级eVTOL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这一突破不仅创新了远海物资补给模式,更标志着我国在海陆低空物流场景应用中迈出关键一步。
根据介绍,该场景下:装载新鲜水果和紧急药品等物资,从位于深圳龙岗区的中信金沙湾起飞,经过58分钟的跨海域飞行,降落在距离深圳海岸线150公里的惠州19-3海上油气平台,成功完成了运输任务并返回。
我们认为这是大型eVTOL在“低空 物流”场景的里程碑事件。
随着深海科技、海洋经济的推进,未来eVTOL将物资从陆地运输到海上作业平台,相较于直升机成本更低,相较于船运效率显著提高。
根据报道介绍:长期以来,我国海上石油平台的物资补给主要依赖船舶运输,单程耗时10小时或以上,难以满足紧急物资调度与应急保障需求;紧急情况下则需调用直升机,但单次飞行成本较高。大型eVTOL在运营成本、响应速度、起降便捷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在任务推进过程中,中信海直充分发挥长期服务海上石油平台的专业优势,高效协调运输工作人员往来平台,保障地面保障团队高效就位;同步推进平台落地场地与充电设施的适配,确保物资装卸与能源补给无缝衔接等,为eVTOL在严苛海洋环境下的精准投送提供了定制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面对复杂的跨区域空域协调挑战,协调制定出精细化空域保障方案,确保了eVTOL在隔离运行模式下的绝对安全,展现了卓越的空域协调管理能力。
中信海直以自身运营优势为支点,一边链接中国海油的场景需求,一边赋能峰飞航空的技术落地,推动低空经济与传统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2、中信海直X峰飞航空:完成首次跨城(合肥—怀宁)低空物流航线
根据中信海直公众号《中信海直开启合肥战略合作 首飞跨城货运航线》,峰飞航空科技公众号《峰飞凯瑞鸥首飞160公里农副产品低空无人货运航线》报道:2025年9月18日,合肥—怀宁低空物流跨城货运测试航线正式首飞启用。
据介绍,该场景下,由峰飞航空2吨级eVTOL凯瑞鸥执飞,从安庆怀宁县国家蓝莓产业园启航,装载约200公斤蓝莓汁及顺丰快递件,抵达合肥市百大周谷堆农产品物流园附近,跨城航线总航程160.8KM,航时1h5m。
安庆怀宁是长三角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而百大周谷堆则是位于合肥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采用低空无人货运方式,可实现从乡村到集散地的直达快速运输。
相比于传统的地面货运方式,采用大型eVTOL航空器,能够及时迅速发送生鲜农产品,减少产品损耗,解决农业生产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本次活动由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中信海直、国先控股、峰飞航空等多方协同推进。
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采用2吨级eVTOL进行城际间农副产品低空无人货运航线飞行。各方将探索实施怀宁-合肥的常态化飞行,建立高价值农副产品固定运输航线,并且为下一步在合肥都市圈内开展生鲜农产品、高价值工业配件、应急物资、高时效快递件等常态化运输奠定基础,为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持续注入低空经济新动能。
中信海直牵头组织飞行活动方案论证、航线勘察和安全总控,充分发挥丰富的低空经济全业务运营能力和经验。任务推进过程中,中信海直与合作伙伴多次实地勘察、反复论证,从运行安全、经济价值、持续运营等角度,完成航线规划、起降点选择和空域申请,面对复杂的跨区域协调保障挑战,制定精细化实施方案,确保了eVTOL在隔离运行模式下的安全运行。除了正式启用的“合肥—怀宁”低空无人跨城货运测试航线,今年还计划开通合肥—芜湖物流试点航线。
同日,中信海直与合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新质低空运营实质性卡位
前述两个案例均由中信海直联手峰飞航空完成,我们认为:
其一,意味着公司将在通航领域的运营经验与体系保障成功用于吨级以上eVTOL(物流)的运营,并获得实质性卡位优势。
中信海直完成实地勘探、方案论证、航线规划、起降点选择、空域申请、跨区域空域协调、隔离运行下安全飞行、场地与充电适配等全链条,一方面链接需求场景,另一方面赋能新技术落地,体现全面成熟体系的优势。
其二,大型eVTOL在“低空 物流”未来规模化或可期。
我们在7月22日发布的深度《低空 物流:新质生产力的经济账怎么算?——华创交运低空60系列研究(二十一)》提出观点:
1)我们认为“先载货,后载人”,物流或成低空经济率先规模落地场景。
2)我们通过四种场景下的模拟测算,认为“低空 物流”具备经济性。
场景一:山区、海岛、紧急运输等特殊场景的运输:无人机是优势明显的新质生产力;
场景二:大型无人机Vs传统支线货机:支线物流单机模型经济有优势;
场景三:大型无人机Vs公路货运:时效溢价优势显著;
场景四:末端配送,我们认为无人机经济性存在一定“误区”。
注:峰飞航空全自主研发的纯电驱动复合翼载货eVTOL V2000CG凯瑞鸥已获三证。
技术路线上,V2000CG采用复合翼构型,纯电驱动,既能像多旋翼或直升机垂直起降,又能像固定翼飞机快速高效巡航。
性能参数上,最大起飞重量2000公斤,最大载荷500公斤,将广泛应用于低空物流和紧急物资运输。
适航进展方面,
2024年3月22日,V2000CG获得由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成为全球首款通过型号合格认证的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
同年12月24日,V2000CG获颁生产许可证(PC)。
2025年7月21日获得中国民航局批准AC单机适航证,至此已全获航空器适航认证的“三证”——TC、PC和AC,成为全球首架严格按照民航适航程序设计、制造和交付的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全流程得到适航认可,具备合法飞行和运营的基础资格。

(二)品牌 规模 体系:构建龙头优势
1、品牌:大国央企*国家战略
1)中信集团赋能公司低空产业发展
中信集团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中海直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持有公司30.18%股份,中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公司8.45%股份;两者实际控制人均为中信集团。

我们认为:中信集团为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发展可带来赋能。
一方面在于与地方政府、大型央企之间深度合作:如根据公司2024年报介绍,公司依托中信集团金融与实业并举的独特优势,与南山区政府、招商蛇口、深圳电信结成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公司在低空产业链延伸层面寻找更多潜在机遇。
2)践行国家战略,展现央企担当,树立行业标杆品牌。
根据公司2024年报以及2025年半年报介绍:
公司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特别节目《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共和国巡礼》航拍飞行保障任务的执行录制;
圆满完成了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队飞行保障任务、第14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直升机飞行保障任务。
公司积极投身公共应急管理与社会救援体系建设,打造“空地结合”立体救援体系:执行海南省重大应急救援活动,如“莺歌海货渔船相撞”、“琼海万泉河水灾”等;成功完成天津港锚地“星夜女神”轮船员救助;高效完成河南焦作、湖北黄陂大火扑救任务,两例救援案例入选《低空经济典型案例》;
公司荣获第二十一届“深圳知名品牌”、“湾区知名品牌”双项殊荣;湛江分公司获“2024年度社会搜救力量突出贡献奖”。
2、规模:公司是我国通用航空市场龙头企业,民用直升机机队规模亚洲领先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介绍,公司是目前国内通用航空运营服务领军企业,正在运营 88 架直升机,是亚洲最大的民用直升机队。公司深耕直升机运营41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机场、基地和起降点网络。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直升机88架和14架无人机(无人机包含“翼龙 2 型”、首批人影专用型固定翼无人机等)。
近十年来,公司机队规模占行业在4.2%左右。(2024年我国在册通用航空器3232架,其中教学训练用1252架,非教练用1980架,我们以非教练用机队为基数,但其中还包括小型通用航空器,规模占比仅作参考)。
公司官网数据显示,公司主力机型均系当今世界最新机型,包括:空客直升机公司旗下(原欧直)超美洲豹系的EC225型、AS332L1型,海豚系的EC155 B/B1型、SA365N型;美国西科斯基S92A型、意大利阿古斯塔的A109E型等型号直升机。


为进一步说明公司规模优势,我们选取南航通航进行比较:
中信海直是目前A股唯一上市的通用航空运营企业,南航通航曾于2023年12月提交招股说明书,2024年7月终止IPO申请。两者与中国通航,是为中海油提升石油飞行业务的仅有的三家服务商。双方可就公开数据做比较(取南航通航招股说明书披露数据与中信海直同期对比)。
1)规模:中信海直明显大于南航通航。
机队:截止23年6月底,中信海直、南航通航运营机队总数分别为89、34架。
飞行员:截止22年末,中信海直、南航通航飞行员分别为209名及129名。
飞行小时:
2021年,中信海直飞行小时约为3.77万小时,
2022年,南航通航飞行小时约为1.57万小时。
收入:22年,中信海直实现营业收入17.98亿元,南航通航实现营业收入6.25亿元。
归母净利润:2022年,中信海直实现归母净利润1.94亿元,南航通航实现归母净利润0.89亿元。
2)客户集中度及区域分布:中信海直相对均衡。
中海油均为第一大客户,南航通航相对更为集中。
2022年,中信海直对中海油销售收入为12.19亿元,占比营业收入的67.81%;
南航通航对中海油销售收入为4.88亿元,占比营业收入的78.17%。
区域分布:海直相对均衡,南航通航更集中在广东地区。
2022年,中信海直主要业务地区集中在广东(深圳、湛江)、北京、浙江等地,分别实现10.42(其中深圳、湛江分别8.06、2.36亿元)、3.18、1.93亿元,分别占比总营收的57.9%(其中深圳、湛江分别占比44.8%、13.1%)、17.7%、10.7%;
2022年,南航通航主要业务地区集中在广东、海南两地,分别实现4.4、0.8亿元,分别占比总营收的71.2%、13.1%。
3)管理效率:中信海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更低。
2022年,中信海直销售费用率为0.57%,南航通航销售费用率为0.68%;
中信海直管理费用率为6.45%,南航通航管理费用率为10.50%。

3、体系:成熟完备的安全运营体系,全面综合的服务保障能力
1)安全是基石。
对于航空飞行,安全是基石。
根据公司2024年报介绍,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安全开展作业,累计飞行时间超50000小时,同时创造了享誉国际同行业的优秀安全记录。
公司是国内最早实施安全管理体系(SMS)的通航企业,建立了符合国际民航标准的健康安全环保(HSE)体系;
通过引入健康监测、远程塔台、飞行品质监控等先进系统和设备,全面提升飞行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
多次荣获中国民航通用航空最高荣誉“金鸥杯”,连续多年获得民航安全责任优胜单位、安全飞行先进单位等称号,飞行团队多人获得民航局颁发的功勋、金质、银质及铜质奖章。截止2025年中报,公司拥有213名飞行员,其中大部分人员被中国民航局授予安全飞行奖章。
2)全面的综合服务能力。
公司运营直升机机场4个:深圳南头、天津塘沽、湛江坡头、海南东方,并在全国多地设立基地和起降点。
分区域看,2024年,公司深圳、北京、湛江、浙江、天津地区收入分别占比总营业收入的50%、14.1%、10.2%、13.1%、8.1%。
公司有丰富的多维度综合服务经验,在传统通用航空和新兴低空经济领域持续发力:公司有丰富的“载人 载物”“飞行 作业”“运营 保障”“海上 陆上”“有人机 无人机”“产业 资本”等不同维度的综合服务经验,依托现有的海上石油、应急救援、通航维修、引航风电及陆上通航五大业务板块,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公司或成为低空经济探索首选合作伙伴之一
地方政府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的现实需求是可落地场景、体系化安全运营,中信海直国内通航第一品牌、国际领先的安全运营记录、成体系的全面服务保障能力,双方恰恰契合。我们分别以合肥、深圳为例进行分析。
1、公司与合肥政府签署战略合作:三大优势正契合地方政府低空运营落地需求
根据中信海直9月20日公众号《中信海直开启合肥战略合作 首飞跨城货运航线》及中信集团2025年9月25日公众号《中信海直开启合肥战略合作 吨级eVTOL跨城无人货运航线成功首飞》报道:
1)9月18日,中信海直与合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为践行中信集团贯彻国家低空经济战略的决策部署,中信海直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合肥低空经济产业基础坚实,产业聚集、场景打造、交通区位方面优势明显,中信海直将发挥丰富的低空经济全业务运营能力和保障经验,围绕低空无人货运、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与合肥市开展战略合作,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信力量。
合肥表示希望中信海直发挥优势,深化在低空无人货运、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合作,携手做大做强低空经济产业。
2)我们在深度报告《四创电子:低空安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立足安徽打造样板工程——华创交运低空60系列研究(十八)》中提出:
安徽省是我们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建议重点关注的省份。其一我们认为安徽省具备创新产业发展经验;其二我们认为安徽省具备低空产业基础及构建产业集群的潜力,而合肥是重心城市。
a)安徽省具备创新产业发展经验。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成功为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带来经验启示。
安徽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功成就了政府投资的典范标杆,也在2024年发布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成为地方性法规,自24年3月1日起实施。
安徽计划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低空经济核心城市,我们认为低空经济的发展与新能源汽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安徽省有望在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的塑造中,复制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功经验。
b)安徽省具备低空产业基础及构建产业集群潜力。
包括:
全球首张eVTOL运营合格证花落合肥,低空产业里程碑事件;
低空空域航线划设获突破。根据安徽省交通厅25年4月15日转载《安徽日报》文章《安徽低空经济如何“振翅高飞”》介绍:《2025年度安徽省低空空域航线划设方案》日前正式获批,斩获30个低空空域与27条低空航线,同比分别增长43%和50%,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制造端企业扎根安徽。
eVTOL主机厂领域:25年2月25日亿航智能与江淮汽车、合肥国先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合肥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具备先进性、标准化、自动化于一体的低空航空器制造基地,生产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低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总部位于合肥的零重力飞机工业旗下eVTOL型号ZG-ONE已经提交TC并获中国民航局受理。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应流股份与北京理工大学合肥无人智能装备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为陆空多域平台、长航时重载 eVTOL、STOL 和 UAM 等平台提供高效率、高功重比混合动力系统;与翊飞航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 ES1000 大型无人机提供涡轮混合动力系统解决方案。
近期合肥18.6亿低空基础设施专项债正式落地更是强化发展低空经济的基础。
根据《安徽省政府专项债券(五十五-七十期)信息披露文件》以及国先中心公众号《合肥市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18.6亿元的投资规模正式落地》介绍,8月26日,安徽省财政厅正式发行456亿元专项债券,其中,合肥市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18.6亿元的投资规模正式落地。
此次获批的低空经济领域专项债项目聚焦于低空安全监管的顶层设计,标志着合肥在低空经济赛道获政策性金融工具赋能,将为全国低空经济规范发展提供“安全可控、高效协同”的管理范式。
2、公司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先行先试示范优势
1)我们在深度报告《深城交:公司如何在低空经济浪潮中脱颖而出?——华创交运低空60系列研究(十三)》中提出: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走在国内前列。
2025年7月31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开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提出加快布局低空起降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着力构建“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标准统一、智能先进、跨域融合”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设全球低空经济总部研发中心、高端智造中心、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
其中到2026年底,
全球总部研发中心:将建成“1 5 4”(低空经济大科学装置1个、低空经济运行试验区5个、测试场4个)低空经济总部研发测试总体布局。预计产值规模突破1300亿元。
低空高端智造中心:将建成10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和2个特色产业园区,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营销展示等业态。
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载人、载货飞行等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直升机、eVTOL起降设施1公里半径覆盖建成区面积比例突破50%,“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低空快送服务覆盖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超过70%,三甲医院、血液中心(血站)覆盖率超过50%,城市治理起降场3公里半径范围内实现全市公园、河道、水库、岸线等巡检全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低空观光、航空运动、飞行培训、电力巡线、港口巡检、航拍测绘、农林植保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建成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等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行业领先的低空算力平台投入使用,涵盖空域划设与流量管理、飞行计划审批、航空器管理服务等业务的现代化低空治理体系全面建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彰显“深圳低空”全球品牌效应。
构建的低空起降基础设施包括:
a)建设直升机和载人eVTOL起降场。新建174个直升机和载人eVTOL起降场(点),总规模达283个。
b)构建低空物流运输起降设施网。新建159个物流运输起降点,总规模达205个。
c)拓展社区配送起降设施网,新建339个起降点,总规模达413个。新建医疗物资运输起降点112个,总规模达148个。新建商圈配送起降点227个,总规模达265个。
d)织密城市治理起降设施网。新建城市治理无人机起降点340个以上,总规模达360个。
此外,提出建立深圳地区低空空域管理运行协同机制,2026年全市120米以下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超75%。
深圳走在低空经济产业建设的前沿,深圳模式有望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点参考的案例,深圳发改委公开本文件,意味着到2026年底诸多项目要实际落地,我们观察新增建设规模大,场景全面,无疑是对产业注入强心剂。

2)深圳先行先试具有宝贵经验。
根据深圳政府网站刊载深圳特区报报道《2024年深圳低空经济大事》,
全国首部低空领域专项法规正式实施:2024年2月1日起实施全国首部低空领域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
争创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持续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2024年3月1日,中国民航局明确支持我市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
2024年11月5日,上级空管部门明确支持深圳无人机城市飞行试点,深化低空改革“放管服”,建立军地民协同运行机制,分类划设管理空域,简化审批流程。
同时,深圳有完备的产业集群。2024年,深圳实现无人机载货飞行77.6万架次、开通无人机航线250条、直升机载人飞行2.8万架次;建成各类型起降设施483个、建成5G基站8万个、升级5G-A基站超2.3万个、新增通感基站67座,实现120米以下空域5G网络连续覆盖。无人机全球制造龙头企业大疆,物流外卖应用端企业美团、顺丰,通航龙头中信海直等均在深圳,具备产业集群效应与优势。
中信海直2025半年报介绍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推进:
推进深圳市起降点建设,打造全国首个数智化塔台。
与广东省机场集团合作建设省 级空中交通飞行服务平台,提升低空智能管控能力。
以及前文介绍,与南山区政府、招商蛇口、深圳电信结成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四方携手共建前海-蛇口低空经济先导区,打造“空天地海”全覆盖低空经济 产业体系,助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3、公司与eVTOL头部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1)中信海直与峰飞未来的合作潜力,我们认为双方有在低空领域共同探索商业模式的基础。
a)公司运营直升机机队为中海油提供陆地到海上石油平台的人员运输服务,而峰飞货运eVTOL凯瑞鸥未来可以根据不同油田规模、作业周期、所需物资品类及人员调度情况,精准匹配航空器运力和服务方案,为公司客、货服务提供有益补充;载人航空器盛世龙与公司在低空观光、交通出行等领域具备未来合作潜力。如,中信海直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通航运营龙头,以此次合作为例,中信海直发挥40多年通用航空综合运营优势,统筹全域协同与全流程护航,以成熟体系保障飞行顺利推进。
b)根据峰飞航空2025年4月30日公众号报道,中信海直、中信金租与峰飞航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含中信金租100架大型eVTOL航空器意向采购订单(包括2吨级货运航空器凯瑞鸥与5座载人航空器盛世龙)。
2)公司与沃飞长空等eVTOL公司接洽并建立了合作关系。
根据沃飞长空公众号:2024年4月30日,吉利沃飞长空与中信海直签署战略合作,将围绕低空出行、空中旅游、应急救援等业务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eVTOL商业化进程,打造低空经济运营样板。
双方的合作将以打造国内领先的eVTOL飞行运营样板为目标,切实推动以低空经济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用中国创新推进全球先进空中交通(AAM)的发展。
根据介绍,双方将采用分步走战略,在成都等区域中心城市逐步落实低空经济场景。
注:沃飞长空是国内领先的eVTOL主机厂,吉利集团旗下唯一的新通航企业。
4、直升机运营经验为低空经济发展做进一步储备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介绍:公司拓展低空消费场景,稳定运营深圳—珠海等航线,新增观光航线至13条,开通12条行政区间摆渡航线。
2024年4月30日,中信海直正式开通大湾区低空短途运输航线(深圳南头-珠海九洲),并上线购票小程序,我们查阅发现:包括“空中游览”、“城际航线”、“私人订制”三大产品。
空中游览:已开通4条航线,包括深圳湾之行、蛇口邮轮母港观光、欢乐海岸观光、西丽水库大学城观光等。
城际航线:已开通6条航线,另有4条航线即将上线,具体包括信息枢纽大厦-深圳直升机场、信息枢纽大厦-海上世界(即将上线)、信息枢纽大厦-梧桐阁、信息枢纽大厦-云海谷(即将上线)、深圳直升机场-梧桐阁、粤海置地大厦-梧桐阁、梧桐阁-深圳直升机场、梧桐阁-粤海置地大厦、湛海空铁联运包机飞行(湛江西至海口站,即将上线)、湛海空铁联运包机飞行(海口站至湛江西,即将上线)。
以“空中游览”产品中已上线的项目【深圳湾之行】为例:
每天7班,5人成团,票价1350元/人。
执飞:空客EC135直升机执飞,2飞行员 5乘客。
时刻表:每天7班飞行,9:00、10:00、11:00、14:00、15:00、16:00、17:00。
线路:深圳直升机场-北环大道-大沙河公园-高尔夫球场-春笋春茧-人才公园-深圳直升机场。

以“城际航线”产品中已上线的项目【梧桐阁-粤海置地大厦】为例:
每天2班,5人成团,票价3600元/人。
执飞:由H135直升机执飞,2飞行员 5乘客。
时刻表:每天2班飞行,12:50、13:20。
线路:梧桐阁-弘法寺-深圳水库-粤海置地大厦。

二、传统业务稳中向好,巩固盈利基本盘
(一)海上石油服务是公司最主要业务构成,中海油是公司第一大客户
1、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介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海上石油、应急救援、陆上通航、引航风电、通航维修以及低空经济等。
1)海上石油: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和核心业务。该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海上油气平台人员接送服务,收入包括月固定服务费收入和按服务小时计费收入。
2024年公司对中海油的销售收入占比总营收的67.1%。公司积极融入中海油深海战略,坚持提供优质的海上石油飞行服务,坚守市场占有率,协调优质机源完成各项飞行任务。渤海湾地区成功保障5架直升机海油服务,创历史新高。调配机源、成功维持东海100%市场份额。
2)应急救援:公司坚持融入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探索使用无人机、eVTOL等新型航空器,开启“直升机 无人机”融合运行的业务模式,加快建立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3)陆上通航:打造特色C端消费品牌,推出“中信海直”购票小程序;与通号低空开展“低空 铁路”跨海联运新场景,打造央企合作典范。发挥大田机场多样性资源优势,成为海南省对外保障架次最多的通用机场。开启阿勒泰空游包机新项目,运营滑雪活动、雪具运输领域飞行保障。执行深圳大亚湾至香港大埔输电线路设备吊运任务,实现与香港电力公司在电力工程方面的首次合作。
4)引航风电:公司在天津港、黄骅港、青岛港、湛江港持续开展引航作业,成功开拓唐山港引航项目,进一步扩大公司引航业务规模。2024年完成舟山港引航作业首飞,为宁波舟山港及长三角区域开拓引航市场奠定基础。与京唐港30家船代公司集体签约引航服务;同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广东粤电集团、和能科技(阳江)有限公司开展海上风电运维合作,拓展公司海上风电业务运营市场。
5)通航维修:公司积极践行国家战略,稳固国产直升机维修市场,推进5种国产机型的试修工作,结合修理进口直升机及部附件技术渠道优势,拓展高附加值的国产直升机部件修理能力。完成国产机型主、尾桨叶原型号维修技术研发。夯实桨叶、减速器等传统优势板块,中长期探索航空零部件加工生产业务,聚焦国产直升机的高价值维修业务创新。
6)低空经济:公司推动央地合作,谋划区域布局,在珠三角、长三角、新疆、四川、湖北等多个地区打造包含运营服务、空域管理、维修保障、机场运营等业务在内的区域综合性运营服务平台。
2、中海油是公司第一大客户。
根据南航通航招股书披露:目前我国海上石油开采主要集中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而由于海上天气情况复杂,经常会出现恶劣极端天气情况,因此对于飞行员、直升机、安全管理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只有少数通用航空企业才能进行此类业务,中海油主要采购中信海直、南航通航、中国通航三家通航公司提供的海上油气平台飞行服务。
2020-24年,中信海直对中海油销售收入分别 10.4、11.0、12.2、13.3及14.5亿,占收入比重约7成;南航通航2020-2022年间对中海油销售收入分别为4.1、4.4及4.9亿元,占收入比重约8成。中信海直相关收入是南航通航的2.5倍左右。

3、未来中海油有望持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公司海上石油飞行业务空间广阔。
根据中海油2025年半年报,中国海油油气净产量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达384.6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6.1%。
伴随海洋油气产量和勘探力度的加大,钻井平台作业时间随之不断增长,根据中海油服2025年半年报,截止2025年上半年,中海油服共运营、管理60 座平台,其中45座在中国海域作业,15座在国际海域作业。中海油服上半年钻井平台作业日数为9,906天,同比增加945天,增幅10.5%,平台可用天使用率同比增加10.4个百分点至91.2%。
海上油气开采、勘探开发活动的日益活跃将推动海洋油气直升机服务需求的持续攀升。

(二)公司财务数据:利润率相对稳定,资产负债率低
1、收入稳中有升,利润相对稳定,资产负债率低
营业收入:公司收入在2013-2024年CAGR约为5.6%;2024年营业收入21.63亿元,同比增长9.8%,2025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10.38亿元,同比增长7.90%。
归母净利润:近十年来,公司在国际油价显著低位运行的2016-17年归母净利低于1亿(因油价低位,海上石油飞行业务受到影响),其他年份相对平稳,平均约2亿水平,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3.03亿,同比增长26.8%,2025年上半年实现公司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15.86%。
从单位盈利水平看:
公司2013-24年单机收入平均为2138万元,区间为1698万-2575万。单机净利平均为270万元,区间为125-392万元。
公司2013-22年单小时收入平均为4.17万,区间为3.76-4.5万元,单小时利润平均为0.52万元,区间为0.3-0.65万元。


毛利率:近5年均维持20%以上。2024年毛利率实现23%,同比提升1.9pts;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23.2%。
净利率:基本维持10%以上水平。2024年净利率实现13.4%,同比提升1.3pts;2025年上半年净利率为14.3%,同比提升0.7pts,盈利水平持续改善。
ROE:近5年均维持4%以上。2024年ROE 5.7%,同比提升1pts。


2、成本端:人工、航材油耗、折旧及分摊合计占比约7成以上
按照成本性质划分:人工、航材油耗、折旧及分摊合计占比约7成以上。
2017-2024年平均值看,人工成本占比27%,航材及航油消耗占比18%,折旧及分摊成本占比27%,保险费及保障费占比13%,其他占比14%。
2024年成本16.6亿,其中人工4.2亿、折旧4.7亿、航材及航油3.1亿、保险等2.7亿,其他1.9亿,
从占比角度:人工成本占比25%,航材及航油消耗占比19%,折旧及分摊成本占比29%,保险费及保障费占比16%,其他占比11%。

三、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1、盈利预测:我们维持公司25-27年盈利预测为3.6、4.0、4.4亿,对应EPS分别为0.46、0.52、0.56元,对应PE分别为49、44、41倍。
2、估值比较:华创交运|低空60系列建议关注可比公司估值25-26年PE分别为61、46倍。公司估值低于可比公司,强调推荐评级。
3、2024年我们提出公司受益于低空经济浪潮的三大逻辑:其一、开拓C端消费市场;其二、作为通航市场运营端最具实力和经验的公司,我们预计公司或有望参与新型低空运营网络标准的建设中;其三、大国央企*战略新兴;
作为A股唯一具有超过40年通航运营经验的上市公司,公司属于稀缺标的,且相较于此前三大逻辑,2025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在保障运营eVTOL新质产品已经实质性落地,卡位优势十足。
同时,作为运营端企业,虽然业绩弹性在初期或较制造端低,但其核心竞争力在“品牌 规模 体系”,恰恰契合各地各企业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运营的现实诉求,航空业(无论高空与低空)不变规律的强头部效应:即安全运营时长会带来不断强化的先发优势,从而打下未来市场潜力基础,以及存在通过轻资产输出技术与经验,建立网络标准的潜力从而进一步带来价值提升。我们强调“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低空政策不及预期、飞行安全风险、大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