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公众号
网站公告:为了给家人们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股票复盘网V3.0正式上线,新版侧重股市情报和股票资讯,而旧版的复盘工具(连板梯队、热点解读、市场情绪、主线题材、复盘啦、龙虎榜、人气榜等功能)将全部移至VIP复盘网,VIP复盘网是目前市面上最专业的每日涨停复盘工具龙头复盘神器股票复盘工具复盘啦官网复盘盒子股票复盘软件复盘宝,持续上新功能,目前已经上新至V6.3.1版本,请家人们移步至VIP复盘网 / vip.fupanwang.com,另外,每周三晚上20:00~21:00举办VIP复盘网线上实战课,由具有15年私募基金实战经验,精通龙头、短线、中长线等各种模式,熟悉游资操作的竹炜老师给家人们实战复盘,并讲解操盘技巧,每期只开放100个名额,请家人们快速联系客服报名!!!

扫码VIP小程序
返回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财经 【澳华内镜|深度报告】国产软镜龙头,AQ-300引领4K新纪元【国盛医药】

股市情报:上述文章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 ,张金洋、胡偌碧、杨芳等 ;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澳华内镜|深度报告】国产软镜龙头,AQ-300引领4K新纪元【国盛医药】

时间:2025-01-10 15:10
上述文章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 ,张金洋、胡偌碧、杨芳等 ;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1国产软镜龙头,产品更迭打破进口垄断

1.1三十年钻研成就优秀国产软镜,AQ-300剑指三级医院

多年深耕成就国产软镜龙头,公司持续推进产品更迭与外延并购,打破进口垄断局面。澳华内镜成立于1994年,长期专注于内窥镜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公司已突破内窥镜光学成像、图像处理、镜体设计、电气控制等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和产品迭代,已成为国产软镜龙头企业,并进入了德国、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公司的发展历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Ø积累沉淀阶段(1994-2005年):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内窥镜领域,经过十年的技术积累,于2005年推出首代电子内镜系统VME-2000,打破软性内镜领域完全依赖进口设备的局面。

Ø技术追赶与快速扩张阶段(2006-2020年):公司持续推进产品的升级迭代,缩短与国外主要厂商的总体技术差距,同时不断进行商业化并购,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产品方面,2010年推出VME-2800,搭配首款国产电子鼻咽喉镜和电子支气管镜;2013年推出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具有分光染色(CBI)功能的电子内镜系统AQ-100;2018年在国内推出新一代AQ-200全高清光通内镜系统。并购方面,2016年收购杭州精锐,布局耗材领域;2017年收购常州佳森,在高值耗材领域加大投入,同年与HOYA株式会社合资设立宾得澳华,以丰富中低端机型产线并开拓相应市场;2018年收购WISAP,设立国际生产基地,开启欧洲营销布局;2019年新生产大楼落成,产能进一步提升。

Ø突破4K超高清技术,丰富产品布局阶段(2021年-未来):2021年公司登陆科创板上市,迎来发展新阶段。2022年公司推出首款4K超高清内镜系统AQ-300;2023年推出1.8mm首款超细内镜,并发布UHD系列双焦镜、AQ-200 Elite系统;2024年进一步发布AQ-150、AQ-120、4K双焦内镜等多款产品,产品布局持续丰富公司核心团队稳定,在内镜领域耕耘多年,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公司董事长顾康、总经理顾小舟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顾小舟作为总经理、研发中心主任,负责统筹全公司产品研发、组建公司研发团队、担当重大项目负责人。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多具备较好的教育背景及丰富的医疗设备行业经验,引领公司行稳致远

1.2AQ-300放量引领业绩增长,规模效应 产品结构优化带动毛利率改善

业绩短期波动主要系行业整顿 设备更新导致医院招采延迟所致,随着招采逐步恢复,积压需求预计释放,看好公司业绩长期稳健增长。2017-2019年,在中国软镜市场高速增长 国产替代浪潮 公司产品更迭出新的驱动下,公司收入由1.30亿元增至2.98亿元(CAGR达51.24%)。2020年受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常规诊疗需求有所下降,公司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增速均放缓。此后随着常规诊疗逐步恢复,收入稳健增长。2021-2023年收入由3.47亿元增至6.78亿元,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布局国内营销、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扩大服务体系所致。2024Q1实现收入1.69亿元(同比 34.91%),主要系AQ300产品持续发力。2024Q2、2024Q3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2.61%、5.39%,增速有所放缓,我们推测系行业整顿及设备更新导致终端医院采购延迟影响。但是内镜诊疗需求并未减少,随着设备更新政策逐渐落地执行,积压的需求有望得到释放,看好市场复苏下公司业绩重回高增态势。

中高端产品放量带动毛利率持续提升,销售规模扩大有望推动期间费用率改善。

Ø毛利率与净利率:2018、2022年公司分别推出AQ-200、AQ-300等中高端内镜产品,随着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公司毛利率由2017年的61.5%提升至2023年的73.8%。2024Q1-Q3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系2024年3月开始会计准则发生变化,质保相关的维修费用与预提费用从销售费用转入营业成本所致。公司净利率于2019年转正,由于产品处于快速推广阶段,净利率波动较大。

Ø期间费用率: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率波动较大,2019年有所下降主要归功于销售规模扩大。2022年开始公司持续加大营销体系布局、扩大全国范围内营销网点建设、引入优质代理商及销售人员,同时AQ-300上市后增加了一定的营销推广,使得销售费用率有所提升。管理费用率,随着收入规模扩大,规模效应下管理费用率由2020年的23.3%下降至2023年的13.4%。研发费用率,公司聚焦研发创新,持续推进已有产品更新迭代与新产品研发,研发费用率由2017年的11.7%增至2023年的21.7%。公司收入体量尚小,随着AQ-300等新产品放量,收入扩大后期间费用率有望逐渐改善。
内窥镜设备引领收入增长,中高端产品放量带动毛利率持续提升。内窥镜设备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17-2023年设备收入由1.07亿元增至6.22亿元(CAGR为34.15%),收入占比由2017年的82.01%提升至2023年的91.89%。随着AQ-200、AQ-300等高毛利产品放量,内窥镜设备毛利率由2017年的64.8%提升至2023年的75.9%。内窥镜诊疗耗材包括常州佳森的支架类耗材及杭州精锐的基础类耗材,2017-2023年耗材收入由0.19亿元增至0.43亿元(CAGR为14.4%)。
国内市场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占比达83.3%。公司深耕国内,2017-2023年国内业务收入由0.67亿元增至2023年的5.64亿元(CAGR为42.55%),国内收入占比由51.6%提升至83.3%,主要系AQ-300、AQ-200等中高端产品持续放量,以及公司持续布局国内营销、拓展国内大型医疗终端客户数量等因素驱动。随着未来AQ-300等中高端产品逐渐导入海外市场,海外收入成长可期。

2百亿内镜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国产替代迎来黄金期

2.1二百余年历经四次技术迭代,内窥镜种类繁多满足各类临床需求

百多年经历四次技术革新,医用内窥镜朝电子化发展,不断满足更多临床需求。自1806年德国Philipp Bozzini第一次利用蜡烛做光源,应用一根细管窥探尿道以来,医用内窥镜在20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4次大的结构改进,从最初的硬管式内窥镜(1806-1932年)、半可曲式内窥镜(1932-1957年)、纤维内窥镜(1957年以后),再到电子内窥镜(1983年以后),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现已衍生出胶囊超声、无线内窥镜等多种新型电子内窥镜,以满足各类临床需求。随着内镜成像技术的发展,内窥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愈发普及,朝小型化、多功能、高像质不断发展。

内窥镜涉及多学科技术,种类纷繁多样。内窥镜泛指经各种管道进入人体,以观察人体内部状况的医疗仪器,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器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于一体。按不同的标准存在多种分类,按进入人体的方式可分为硬镜和软镜,按成像原理可分为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按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内镜和可重复使用内镜。

按进入人体的方式区分,内窥镜可分为硬镜和软镜。内窥镜是集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照明光源、镜体装置等部件为一体的专业医疗设备,按镜体是否可弯曲分为硬管内窥镜和软性内窥镜两大类。
Ø硬管内窥镜不可弯曲,主要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如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椎间盘镜、脑室镜等。硬镜是棱镜光学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成像清晰,可配多个工作通道。

Ø软性内窥镜常经由人体天然腔道深入体内,如胃镜、肠镜、喉镜、支气管镜等主要通过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进入人体。镜体较长且需具备一定柔性,光电信号传输距离较远,镜体插入部直径较小且功能集成丰富,对设计工艺及制造技术的要求更高,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软镜的光学系统为光导纤维光学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镜头部分可被术者操纵改变方向,扩大应用的范围,但成像效果不如硬镜效果好。

2.2内窥镜技术壁垒高筑,国产厂商持续追赶海外巨头
内窥镜生产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游,充分受益国产替代浪潮和下游需求端扩张。内窥镜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厂商,提供生产内窥镜所需的设备和材料等,如金属管、图像传感器芯片、激光二极管等。产业链中游为内窥镜研发和生产企业,目前国内内窥镜市场由外资占主导,但国产品牌份额逐渐提升。产业链下游主要为终端医疗机构,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医疗器械配置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医用内窥镜主要由图像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和照明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Ø图像采集系统:主要负责图像采集与运输,核心组件涵盖镜体(硬性或软性)、图像采集(物镜)、信号传输(光纤或电子传输),图像从透镜中获得,并可直接传输或通过光纤/电缆传输到图像传感器。

Ø图像处理系统:主要功能为图像处理和成像显示,核心组件涵盖图像传感器(CCD/CMOS)、信号传导光纤/电缆、图像处理模块、显示器。该系统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传输到图像处理系统。

Ø照明系统:主要为LED(发光二极管)、Xe(氙气)等光源。
国产厂商在软镜核心技术方面加速追赶。内窥镜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微型图像传感器和成像技术均在不断发展。软性内窥镜的核心技术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后处理、照明方式、镜体设计与集成等。随着国产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成像机头、CMOS传感器、采集和处理电路、降噪算法、光源和电信号传输方面已经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但在CCD图像传感技术、放大内镜、边缘增强技术、镜身设计与工艺、激光传输和无线供电方面与日企巨头企业仍有一定差距。

Ø图像采集:图像传感器是核心部件,CCD技术被日企垄断,但随着CMOS技术发展,国内和国外差距较小,CMOS图像传感器有望在软镜国产替代中发挥作用。

Ø图像处理:国产品牌与日企品牌仍有一定差距,形成“3 2”的竞争格局。以奥林巴斯为首的三家日系企业在染色技术上各有优劣,其中奥林巴斯在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国产开立、澳华在图像处理技术上打破垄断,拥有自主研发的染色技术,开立掌握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和聚谱成像技术,澳华内镜开发了分光染色技术。
Ø镜体操纵工艺:壁垒较高,国内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奥林巴斯注重提升镜体操控性能,在智能弯曲(PB)、强力传导(HFT)和可变硬度上遥遥领先,给患者带来更好就医体感,医生操作更加流畅。开立也逐渐加强患者人文关怀,提升软镜镜体技术,减少患者就医痛苦,推出了刚度可调节肠镜、超细结肠镜,HD-550配备一键式拔插连接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操作部手柄和辅助送水系统,减少医生负担。
Ø镜体参数镜体的弯曲角、观察景深、钳道直径、尖端外径和视场角都是衡量镜体性能的重要参数,视场角越大,可观察的视野范围越广。弯曲角度范围越大,更有便于医生操作。国产高端软镜在镜体参数上与国际差距较小。

2.3百亿内窥镜市场前景广阔,奥林巴斯主导市场,国产替代正值窗口期

中国癌症发病较高,早筛意识提升是驱动消化软镜市场扩大的重要因素。中国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高发地区,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为47.9万例,占全球44%,死亡病例为37.4万例,占全球48.6%。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大大提高5年生存率,而消化内镜和病理切片是筛查消化道癌症的指南标准,在亚洲的胃癌高发国家中,只有韩国和日本开展了全国性的胃癌筛查计划,我国消化内镜诊疗普及率不高。随着内窥镜市场教育不断加深和民众癌症早筛意识提升,内窥镜基础建设将持续完善,同时加速中高端内镜发展,提高癌症检出率,未来将释放一部分消化道内窥镜早筛诊疗需求。

微创外科手术渗透率提升,推动内镜器械及配件放量。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痛感低、疤痕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其渗透率将持续增加,推动微创治疗市场快速成长。中国微创治疗市场规模将由2017年的286.8亿元增至2022年的498.9亿元,CAGR为11.71%。随着微创手术渗透率的提升,2029年微创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83.4亿元,2022-2029年CAGR为8.50%,微创外科市场蓬勃发展有望驱动内镜市场持续增长。
2021年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达248亿元,预计2021-2030年CAGR为10.50%,百亿硬镜市场稳定增长。海外发达国家的内窥镜应用基础广泛,2021年全球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达212亿美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396亿美元,2021-2030年CAGR预计为7.19%。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分级诊疗持续推进、微创手术渗透率不断提升等因素推动,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稳定增长。2021年中国医用型内窥镜的市场规模为248亿元,预计2030年将到达609亿元,2021-2030年CAGR为10.50%。

国产厂商加速技术追赶,内镜国产化率显著提速。海外头部企业利用先发优势与技术优势,迅速构筑专利壁垒和行业标准。中国内窥镜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及产业化进程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许多企业在部分细分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在图像清晰度、色彩还原度等核心性能指标上逐渐赶上进口的中高端产品。在价格优势凸显、性能愈发稳定、操作便捷度不断完善等优势的推动下,国产厂商正在加速追赶。2017年中国内窥镜行业国产化率仅为3.6%,2021年已提升至6.9%,预计2030年国产化率将达到35.2%。三级医院是内窥镜终端的主要客户,在三级医院端,2020-2022年国产内窥镜销售额复合增速为105%,远高于进口的19%增速,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进口企业主导中国内镜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2021年中国内窥镜市场国产化率仅为6.90%,国产替代大有可为。外资厂商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中国内窥镜市场的主导地位,尤其是三甲医院等中高端市场。近年来,国产厂商技术不断进步,高端产品持续推出,从供给端上打破了进口品牌的技术垄断。
Ø硬镜:2022年中国硬镜市场规模为96亿元,进口品牌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史赛克、德国狼牌合计占据了73.4%的市场份额。国产品牌起步较晚,但以迈瑞为代表的国产企业快速崛起,迈瑞、欧谱曼迪、新光维、沈阳沈大、浙江天松等国产企业约占据20%的市场份额。
Ø软镜:2022年中国软镜市场规模为76亿元,进口品牌奥林巴斯一家独大,占据了国内60.40%的市场份额,日本富士以14%的份额位居第二,进口品牌具备技术、渠道等优势,先发优势明显。以开立、澳华为代表的国产企业快速崛起,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如开立推出的高端内窥镜产品HD-580、环阵超声内镜EG-UR5、凸阵超声内镜EG-UC5T等,澳华推出的4K超清内镜系统AQ-300等,带动了国产企业的高端突破。2022年开立、澳华以9%、5.16%的份额在国内软镜市场排名第3、第5。
3纵深打造产品矩阵,研发 渠道 品牌多维构筑竞争壁垒
3.1聚焦研发创新,AQ-300性能优渥,彰显技术水平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47亿元(同比增长52.26%),2017-2023年研发费用CAGR为45.92%,始终维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公司拥有一支具备长期内镜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团队,截至2024H1,研发人员共有268人(占比达21.46%),为持续的技术领先奠定基础。

AQ-300为国产首个4K超高清内镜,产品性能参数比肩进口,性价比优势明显。公司软镜产品在性能参数上比肩进口品牌,且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其中,作为国产首款4K超高清内镜系统,AQ-300在图像、染色、操控性、智能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升级。该系统搭载澳华首台4K超高清消化内镜,物方分辨率达4μm,具备100倍光学放大与四种分光染色模式,同时搭配了齐全的镜体种类,可为用户提供更加完整的内镜整体解决方案。

三大图像算法助力4K分辨率突破,更广色域可减少视觉误差,提高临床手术效果。通过长期对图像算法的探索与研究,澳华拥有多尺度结构增强、全新分光染色、自适应复合强化三大图像算法,助力AQ-300实现4K分辨率的超高清晰度图像,更广的色域使内镜医生在操作时获得更接近人眼直视状态下所见的真实图像色彩,减少视觉误差。AQ-300延续了激光传输和无线供电功能,并且将4根传输3G-SDI的信号整合为一根12G-SDI的输出,使得4K系统运行更加流畅。


5LED 4种CBI分光染色,实现“高画质 高精度”。AQ-300搭载高亮度、独立可控的5 LED光源,实现“白光 4种CBI”多光谱染色模式,分光染色可增大正常组织与病灶的视觉差异性,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率。AQ-300系统具备Regular、Indigo、Aqua、Amber四种模式,医生可根据体内不同组织部位、粘膜特征、病灶种类选择合适的染色模式进行观察,实现“高画质 高精度”。

Ø常规模式:甄别粘膜层范围,凸显黏膜下血管分布;
Ø靓胭脂模式:有效提升黏膜与血管的对比度;
Ø湖绿色模式增加内镜下粘膜组织结构的可见性;

Ø琥珀色模式:观测黏膜深层血管或浅层血水遮挡的出血点。

3.2产品矩阵持续完善,在研项目储备丰富

设备 耗材全面布局,产品矩阵日趋完善。公司主要产品按用途可分为内窥镜设备和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已应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

Ø内窥镜设备:包括内镜主机(含图像处理器和光源)、内镜镜体和内镜周边设备,主要用于早癌诊断和治疗。其中,具备4K高清成像的AQ-300超高清内镜系统,在图像、染色、操控性、智能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升级,为内镜诊疗和疾病管理打造了高画质与高效率的平台。
Ø内窥镜诊疗耗材:主要包括非血管支架、基础类耗材两大类,主要搭配内窥镜设备使用,在内窥镜检查或手术中起到活检、止血、扩张、切除等作用。
澳华十二指肠镜图像性能表现出众,一次性先端帽设计降低感染风险。十二指肠镜被广泛应用于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术式的演变及技术的爆发,十二指肠镜在内镜市场中的地位和份额也逐渐提高,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十二指肠镜制造难度高、于临床中应用条件苛刻,国内获批产品较少,目前国内仅有5个品牌获得了复式电子十二指肠镜的注册许可,其中进口品牌为奥林巴斯、富士及宾得,国产企业为澳华内镜开立医疗。从感光元件来看,日系三家采用CCD作为感光元件,而采用CMOS图像传感器的澳华十二指肠镜在临床图像上的表现十分出众。为降低十二指肠镜的感染风险,澳华推出了一次性先端帽,同时创新地采用破坏式拆卸方式,可从根源上避免重复使用,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另外,澳华和富士一样采取了抬钳器钢丝内置的设计,进一步减少污染面积。

公司软镜技术水平行业领先,2024年发布多款重磅新产品,彰显研发实力。公司技术水平在软镜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备CBI分光染色、4K高清图像处理、无线供电、激光传输等多种核心技术。2024年公司进一步推出高光谱智能影像平台、640倍细胞内镜、140倍光学放大内镜等重磅新产品,进一步体现公司强大的技术水平与研发实力。高光谱智能影像平台将波段数量扩展到26个,能更全面的探查组织结构;AQ-150具备4K超高清图像,可提供清晰的视野和精准度;640倍细胞内镜可实现肉眼在镜下直接观察到细胞,升活检精度

在研项目推进顺利,多项产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公司诸多研发项目有序推进,4K超高清软性内窥镜系统、3D消化内镜开发、内窥镜机器人系统等技术水平均国际领先,研发项目顺利开展有望打开公司成长天花板。

3.3营销 渠道 品牌全方位发力,筑牢公司核心竞争力

建设全球化的营销和服务体系,打磨渠道力和品牌力。公司已在国内外设立多个营销支持中心,为德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截至2024H1,公司已建立广东分公司、河南分公司、安徽分公司等15个营销分公司,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34个营销服务网点,实现区域化垂直深度管理,有效提升了产品的覆盖面和市场竞争力。

国内市场持续突破大型医疗终端客户,中高端系列产品装机稳步提升。随着公司陆续推出AQ-200、AQ-300等高端内镜产品,国内大型医疗终端客户数量不断增长,带动了中高端系列产品销量的稳步提升。2023年公司中高端机型主机、镜体在三级医院装机(含中标)数量分别为96台、316根,服务三级医院客户数量达73家,相较2022年均有明显提升。

海外市场积极参加全球学术会议,提升品牌影响力,持续推进高端产品在海外市场获批与准入。公司在海外市场采取多产品、多渠道、多品类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目前在海外主攻欧洲市场。2018年公司收购了WISAP,提升了内窥镜设备的生产能力,以及在欧洲地区的营销服务能力。公司在欧洲市场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AQ-200已获得欧盟MDR认证,未来将加速高端产品的获批与准入,海外市场销售有望持续增长。公司积极参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在亚太消化疾病周、美国消化疾病周、欧洲肠胃内镜学会、Endoscopy on Air 2024等会议上积极展示公司产品,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

全球化布局的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公司构建了以上海总部为中心,联合北京、无锡以及德国慕尼黑等多地的研发体系,其中上海为镜体和光学成像研发中心、内镜生产总部;北京为图像处理研发中心;无锡为机电控制研发中心;杭州、常州分别为内镜诊疗耗材、支架耗材生产基地;慕尼黑为国际生产基地。全国化的研发中心 生产基地体系,使公司具备了光学成像、图像处理、镜体设计、电气控制等方面的创新研发能力,及电子内窥镜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系统的制造能力。

改善产品使用体验,多项技术共同提升“软实力”。除了提升硬件方面的技术力,公司从医工结合的角度不断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进行了更多人性化设计,方便了医护人员操作的同时也给予了患者更好的体验。

Ø同步传导:结肠镜插入部的惯性设计将操作者的推拉力和旋转力传递到结肠镜的先端部,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镜到盲肠;

Ø软硬可调:结肠镜插入管具有多级软硬度调整功能,可满足结肠不同部位的进镜需求

Ø随动弯曲:可顺应结肠不同部位的转向,有效减少内镜打攀,提高患者舒适度;

Ø170°超大视场角:供更广阔的视野,扩大检查范围,有效减少盲区;

Ø全线副送水:帮助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实时保持视野清晰,快速发现出血点。

4盈利预测与估值

4.1盈利预测与关键假设

1内窥镜设备:公司是国产软镜设备龙头,技术积淀深厚、产品线持续完善,AQ-300持续放量带动三级医院突破,AQ-200主攻二级医院等中端市场,AQ-120等产品推出进一步完善基层医院产品布局。受行业整顿、设备更新导致招采推迟等因素影响,公司业绩存在短期波动。随着设备更新政策逐渐落地,市场复苏下内窥镜设备需求有望得到释放。我们预计内窥镜设备业务2024-2026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3.5%26.9%26.1%,毛利率分别为73.1%74.3%74.5%

2、内窥镜诊疗耗材:耗材业务主要包括常州佳森的支架类耗材及杭州精锐的基础类耗材,目前体量尚小,有望随着内窥镜设备装机量的提升而逐步放量。我们预计内窥镜诊疗耗材业务2024-2026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15.0%、14.0%、10.0%,毛利率分别为46.0%、48.0%、50.0%。

3、内窥镜维修服务:随着内窥镜设备装机量的提升,内窥镜维修服务需求有望稳健增长。我们预计内窥镜维修服务2024-2026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0.0%、15.0%、10.0%,毛利率分别为67.8%、65.0%、65.0%。

销售费用率:公司持续推进营销体系建设,已在全国设立15个营销分公司和34个营销服务网点,同时在国内外设立多个营销支持中心,为德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也积极参与全球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未来公司销售费用投入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2024-2026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3.40%、32.50%、31.60%。

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将随人员薪酬变化而波动,随着销售收入增长,规模效应下管理费用率有望逐渐改善。预计2024-2026年公司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3.00%、12.70%、12.40%。

研发费用率:公司坚持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驱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研项目储备丰富,涵盖4K超高清软性内镜系统、3D消化内镜、内窥镜机器人系统等诸多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我们预计未来研发投入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2024-2026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1.50%、21.00%、20.70%。

4.2可比公司估值与投资评级

根据盈利预测模型,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539.5011.89亿元,对应增速为11.1%26.1%25.2%;归母净利润为0.500.801.15亿元,对应增速为-13.9%60.3%43.8%

软镜赛道技术壁垒高,行业景气度高且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竞争格局良好。公司是国产软镜设备龙头,产品布局较为全面,基层、中端、高端全面覆盖。我们选取内镜业务快速发展的开立医疗、具备硬镜业务的迈瑞医疗、覆盖硬镜上游及内镜整机业务的海泰新光作为可比公司进行分析。

2024-2026年可比公司平均PE27X20X16X,我们收入拆分模型计算得到澳华内镜对应PE分别为108X67X47X

我们认为:

1)公司是国产软镜设备龙头,产品已应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急诊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并覆盖基层、中端和高端市场。与开立医疗迈瑞医疗海泰新光等公司相比,澳华更加专注软镜领域,业务更加纯粹。2022年公司推出国产首款4K超高清内镜系统AQ-300,打破了国际巨头对我国内镜市场的长期垄断,带动大型终端医疗客户持续突破。2023年公司中高端机型主机、镜体分别实现三级医院装机96台、316根,服务三级医院73家。

2)研发技术优势突出,产品矩阵持续完善。2022年公司推出AQ-300,搭载4K、5 LED、CBI分光染色等全球领先技术;2023年推出十二指肠镜、AQ-200 Elite等;2024年进一步推出AQ-150、AQ-120、640倍细胞内镜等产品,持续丰富产品矩阵,彰显技术实力。由于公司仍处于高速成长投入期,需要较高的费用投入,利润释放尚需时间。

3)软镜市场前景广阔,2022年中国软镜市场规模达76亿元。中国软镜市场由进口厂商占主导,2022年奥林巴斯、富士分别以60.40%、14.00%的份额位列前二,开立、澳华的市场份额仅为9.00%、5.16%,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综上,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销售推广不及预期:医疗器械产品从上市到大规模放量产生收入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和流程,企业需要保持一定水平的市场投入,进行相应的学术推广和医生/患者教育。若新产品上市后销售推广不及预期,可能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新品研发不及预期:医疗器械公司需要进行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以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由于临床试验耗时长且代价高昂,公司可能会在临床试验中面临失败风险,导致产品无法成功上市。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内镜领域景气度高,国内外软镜企业和产品持续增加,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可能导致公司产品的销售推广不及预期,影响公司业绩增长。

数据滞后风险:鉴于部分细分领域数据的可得性,报告中癌症新发病例、死亡病例等数据及其他可能存在滞后的数据仅用于历史复盘,相关预测数据仅供参考,请投资者注意数据滞后的风险。

关键假设无法实现的风险:报告中我们做了一些关键假设,如设备更新政策顺利推进、内窥镜需求复苏等,若这些关键假设无法实现,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股票复盘网
当前版本:V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