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体验VIP
网站公告:为了给家人们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股票复盘网V3.0正式上线,新版侧重股市情报和股票资讯,而旧版的复盘工具(连板梯队、热点解读、市场情绪、主线题材、复盘啦、龙虎榜、人气榜等功能)将全部移至VIP复盘网,VIP复盘网是目前市面上最专业的每日涨停复盘工具龙头复盘神器股票复盘工具复盘啦官网复盘盒子股票复盘软件复盘宝,持续上新功能,目前已经上新至V6.4.6版本,请家人们移步至VIP复盘网 / vip.fupanwang.com

扫码VIP小程序
返回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财经 【转|太平洋新能源-可控核聚变深度】可控核聚变展望:进入关键导入期

股市情报:上述文章报告出品方/作者:华金证券,孙远峰/王海维/王臣复/宋鹏等;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转|太平洋新能源-可控核聚变深度】可控核聚变展望:进入关键导入期

时间:2025-09-21 19:23
上述文章报告出品方/作者:华金证券,孙远峰/王海维/王臣复/宋鹏等;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投资要点


可控核聚变开启能源革命新征程。

作为人类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可控核聚变具备能源丰富、零排放、安全性高等显著优势,1g氘氚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远超核裂变与化石燃料,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战略选择。

多技术路线并行突破,磁约束与惯性约束成主流。磁约束以托卡马克、仿星器为代表;惯性约束以美国NIF 为代表,国内 “神光” 计划持续推进激光驱动技术。两类技术均进入工程验证阶段,磁约束聚焦稳态运行,惯性约束发力点火效率,共同推动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

产业链协同发展,材料与设备成攻关核心。上游超导材料、耐辐照钨合金突破技术壁垒;中游设备进入ITER 及国内实验堆供应链;下游以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为代表,推进 “星火一号” 混合堆(Q>30)、BEST 紧凑型装置等示范项目。

政策与资本双重助力,商业化进程加速。我国 “十四五” 规划明确支持核聚变研发,中核集团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25 家央企与科研机构协同攻关;美国 DOE、英国 UKAEA 等国际力量加大投入,全球私营企业融资超 62 亿美元。

产业链相关公司:

1)上游核心材料与关键部件:精达股份永鼎股份西部超导安泰科技广大特材久立特材等。

2)中游核心设备与系统集成:爱科赛博联创光电上海电气国光电气合锻智能等。

3)下游工程应用与商业化:中国核电等。

风险提示:核聚变项目研发进度不及预期、政策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格局恶化、下游需求减弱导致核聚变项目需求不及预期、安全性和环境影响仍需进一步验证等。


正文报告

01

多技术路线:磁约束与惯性约束为主流

1.1 聚变基本原理

聚变反应原理是轻原子核如氘、氚在超 1 亿℃高温高压下克服库仑斥力聚合成较重原子核,如氦并释放巨大能量,能级在 17.6MeV / 次反应之上。
选择氘(D)- 氚(T)聚变因二者反应截面大、所需点火温度相对最低,约 1.5 亿℃,且氘可从海水提取,1 升海水含 30mg 氘,氚能通过锂吸收中子再生,燃料获取便捷、能量密度极高(1kg 氘氚聚变能量≈400 万吨石油)。


1.2 聚变研究的主要方式
全球范围内的聚变研究主要集中在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两种主要的技术路径上。
世界上的磁约束聚变装置主要有托卡马克、仿星器、磁镜三种类型;惯性约束聚变的主要方式是激光和Z箍缩。


1.3 磁约束聚变装置:托卡马克

利用环形磁场(环向场线圈)  极向磁场(等离子体电流 / 极向场线圈)形成螺旋形磁力线,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至1 亿℃以上,使其达到聚变条件(劳逊判据:nτT>1021)。

优点:磁场约束效率高,易实现高温等离子体,技术成熟度最高,全球 90% 核聚变研究基于托卡马克。

缺点:依赖等离子体电流维持磁场,易引发磁流体不稳定性;结构复杂,超导磁体需液氦冷却(4.2K),运行成本高。


1.4 磁约束聚变装置:仿星器

通过三维螺旋形外部磁场线圈(无等离子体电流)约束等离子体,利用自然对称性避免电流引发的不稳定性,实现长时间连续运行。代表装置:W7-X,德国建造的最大仿星器,由100 个超导线圈形成复杂磁场,目标验证无电流约束的稳定性和长脉冲运行,已实现 30 分钟氦等离子体放电。

优势:无等离子体电流,避免破裂风险,适合稳态运行;磁场结构自然稳定,对材料要求较低(热负荷分布更均匀)。

缺点:磁场设计复杂,建造成本是同规模托卡马克的 2-3 倍;同等尺寸下约束时间比托卡马克短 50%。


1.5 惯性约束聚变:Z 箍缩惯性约束聚变

惯性约束聚变通过高功率驱动器(激光、离子束等)在极短时间(纳秒级)内均匀轰击微型燃料靶丸(氘氚混合物),利用靶丸物质消融反冲产生的惯性压力,将燃料压缩至超高密度。

优势:小型化潜力:单装置尺寸远小于磁约束装置,适合分布式能源布局;无需稳态约束,通过重复脉冲实现连续能量输出,可模拟核武器物理,推动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科学研究。

缺点:驱动器效率低;靶丸制备苛刻;辐照不均匀性导致压缩效率下降能量输出断续;依赖高效能量转换与储能系统。


1.6 可控核聚变:各国的资本开支是投资预判的前瞻性指标

我们需要重点分析全球可控核聚变的研发与工程投资进展,目前看美国、欧洲等海外地区已通过私营企业融资与政府项目加速推进,国内未来五年将进入投资密集期,中核集团是典型代表:中核集团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超 500 亿元用于可控核聚变关键技术攻关与实验堆建设,重点布局磁约束聚变工程、惯性约束点火技术及聚变 - 裂变混合堆研发,其核心规划包括:加速磁约束聚变工程堆建设投入:未来五年投入超 200 亿元推进 CFETR建设,2025 年完成 CRAFT 综合研究设施验收,2030 年前建成百兆瓦级工程堆,重点突破高温超导磁体等核心部件国产化,预计 2035 年实现氘氚燃烧实验。强化惯性约束点火技术研发:设立 150 亿元专项基金用于 “神光” 系列激光装置升级,2027 年建成神光 -Ⅳ 原型装置(攻关靶丸均匀性制备、快点火技术,目标 2030 年实现能量增益 Q>5,为惯性约束商业化奠定技术基础。推进聚变 - 裂变混合堆示范项目:联合联创光电等企业投资 150 亿元建设 “星火一号” 混合堆,2025 年完成 50 兆安 Z 箍缩驱动器技术验证,2029 年实现首台 100MW 实验堆并网发电,探索聚变中子驱动裂变的高效能源模式,预计 2040 年进入商业堆设计阶段。


1.7 可控核聚变:重点公司进展情况


1.8 国内主要聚变项目的融资情况



1.9 国内外主要聚变项目的各时间节点


1.10 国内外主要聚变项目的成本收益比例

时间周期:从 Q 值验证到厂房建成平均需10-15 年,中国因技术追赶和政策支持显著缩短至 3-5 年。总体建设时间普遍超过 20 年,中国 “星火” 项目通过混合堆技术将时间压缩至 12 年。

收益率:示范堆阶段投资回收期约 15 年,IRR 为 8-12%;商用堆阶段回收期可缩短至 10 年以内,IRR 提升至 15% 。美国 Helion 等私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如直接磁场发电),远期 IRR 可能突破20%。

商业化挑战:

材料耐久性:第一壁材料寿命不足和氚自持循环未闭合是主要瓶颈。

成本控制:ITER 单堆成本超 200 亿美元,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如中国规划 2050 年每年建 10 座)降低至 300 亿元 / 座以下。

国际竞争格局:

中国:在高温超导、紧凑型托卡马克领域领先,2030 年或建成全球首座示范堆。

美国:私营企业主导技术创新,2028 年或实现首个商用堆并网。

欧洲:依赖 ITER 项目,2040 年后进入商业化。


02

产业链协同发展:材料与设备攻关

2.1 核聚变工程核心设备成本拆解

以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为例,核心设备可分为超导磁体系统,真空室与第一壁,偏滤器与包层,加热与诊断系统四部分,ITER的成本分配为磁体系统:28%(56 亿欧元),真空室及堆内构件:25%(55 亿欧元),加热与供电系统:18%(39.6 亿欧元),建筑与低温系统:14%(30.8 亿欧元)。


2.2 产业链分布和关键企业概况

产业链上游主要包含超导材料:低温超导线材,高温超导带材;耐辐照材料:钨基合金,低活化钢。产业链中游主要包含磁体系统,真空与冷却系统,加热与诊断系统;产业链下游由中核集团、中科院系进行总工程承包。


2.3 西部超导:低温超导线材全流程生产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122)成立于 2003 年,是中国唯一实现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量产的企业,也是全球唯一具备铌钛(NbTi)锭棒、超导线材、超导磁体全流程生产能力的供应商。产品覆盖能源、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是我国聚变技术自主化的核心推动者。


2.4 联创光电:国内光电及高端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

联创光电成立于 1999 年,总部位于江西南昌,是国内光电及高端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业务涵盖激光装备、超导装备、智能控制器三大核心板块。公司在高温超导、激光反制、智能控制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

技术突破:高温超导集束缆线,D 型超导线圈,混合堆技术。

重大项目参与:“星火一号” 项目:2024 年中标中核集团首个订单(4180 万元),为该全球首个聚变 - 裂变混合示范堆提供高温超导磁体系统,计划 2029 年完成交付。


2.5 永鼎股份:国内光通信与超导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永鼎股份成立于 1994 年,总部位于江苏苏州,是国内光通信与超导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业务涵盖光纤光缆、汽车线束、高温超导带材等。公司通过子公司东部超导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持股 100%)深度参与可控核聚变领域,聚焦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的研发与生产,为核聚变装置磁体提供核心材料。公司超导业务技术突破与订单增长显著,被市场视为核聚变商业化浪潮中的潜力标的技术突破与产品应用。

高温超导带材:采用IBAD MOCVD 技术路线,通过稀土掺杂和磁通钉扎工艺,将超导带材的临界电流密度提升至传统低温超导材料的 3 倍以上,同时成本降低 60%。ITER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提供高温超导带材,支撑其磁约束系统建设。中国环流器二号 M(HL-2M):产品通过性能测试,进入 EAST 装置升级及 CFETR 原型设计供应链。BEST 项目:为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提供材料,2025 年首批超导带材交付。

产能扩张:2024 年完成产线扩建,推进高温超导带材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在项目报告ITER 二期、CFETR 等。


2.6 精达股份:全球特种电磁线领域龙头企业

精达股份是全球特种电磁线领域龙头企业,业务涵盖铜基 / 铝基电磁线、特种导体及精密模具制造。公司通过参股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18.29%)深度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聚焦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的研发与生产,为核聚变装置磁体提供核心材料。


2.7 安泰科技:先进金属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安泰科技成立于 1998 年,总部位于北京,是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旗下先进金属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业务涵盖高端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先进功能材料及器件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航空航天、光伏核电等高端领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公司聚焦 核聚变装置核心部件制造,作为全球少数具备全钨复合部件量产能力的企业,为我国 “人造太阳” EAST 大科学工程装置及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ITER 提供关键部件,是核聚变全钨偏滤器复合部件研究和制造的世界领先者。


2.8 国光电气:国内真空及微波应用产品领域的核心企业

国光电气成立于 1981 年,总部位于四川成都,是国内真空及微波应用产品领域的核心企业,业务涵盖微波器件、核工业设备及部件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新能源等高端领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公司聚焦核聚变装置核心真空系统与微波加热设备,是国内唯一实现核聚变装置真空室配套微波器件量产的企业,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等全球重大项目提供关键部件,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2.9 合锻智能:国内高端成形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

合锻智能成立于 1951 年,总部位于安徽合肥,是国内高端成形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业务涵盖液压机、机械压力机及自动化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军工、核电等领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公司依托精密制造能力,深度切入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制造环节,是国内唯一具备 ITER 级 D 形双层真空室整体成型能力的企业,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2.10 爱科赛博:产品根基好、拓展能力强的国产电源龙头

爱科赛博始于特种电源业务,而后乘势拓展,成功将业务版图延伸至电能质量设备与精密测试电源领域,实现多元发展。1996年,爱科赛博的前身爱科电子在西安成立,开展电源业务。其特种电源主要应用于特种装备、民航保障、轨道交通、科研试验和高端工业等领域。经过在这些领域,长期深耕,目前公司已成为特种装备、轨道交通、航空保障、加速器等多个市场的头部企业。


03

政策与资本助力:未来延伸空间可期

3.1 聚变能源开发的重要里程碑节点

近年来,各种聚变技术路线均取得显著进步,但面向能源应用的聚变技术路径尚未获得闭环验证,相应开发工作面临着多重挑战。劳逊判据是核聚变的科学门槛,而商业化还需跨越工程可行性(Q>10)、燃料循环(氚自持)、材料寿命等多重关卡,预计 2030-2050 年进入示范堆验证阶段。跨越这4个节点后,聚变能源还面临经济竞争力差的困境。


3.2 中国国内对可控核聚变的政策支持总结:双碳目标与能源体系规划

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定位(包括双碳目标与能源体系规划):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 年):明确将可控核聚变列为 “探索开发” 的前沿技术,作为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战略储备能源。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务院,2021 年):提出 “推进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和工程测试”,纳入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重点任务。

《“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2 年):在 “前瞻布局前沿能源技术” 专栏中明确支持 “受控核聚变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首次将其纳入国家级五年规划。

核能 “三步走” 战略深化:

延续 1983 年提出的 “热堆 - 快堆 - 聚变堆” 发展路径,2023 年《中国核能发展报告》重申 “聚变堆是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明确 2030 年建成CFETR 工程堆、2050 年建成PFPP 原型电站的时间表。


3.3 可控核聚变的政策支持总结:科研专项与财政投入

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08 年启动):累计部署 220 个项目,安排经费超 60 亿元,支持 EAST、HL-2M 等装置建设及核心技术攻关(如高温超导磁体、偏滤器材料)。

“十三五”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 50 亿元建设CRAF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2025 年完成验收,为 CFETR 提供技术验证平台。

中核集团专项规划:未来五年投入超 500 亿元,重点支持 CFETR 工程堆建设(200 亿元)、“星火一号” 混合堆研发(150 亿元)及高温超导磁体国产化。


3.4 可控核聚变的政策支持总结:社会资本引导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2023 年 12月揭牌;中国核电(10 亿元)、浙能电力(7.5 亿元)首批增资 17.5 亿元,目标通过市场化机制加速商业化进程。

地方政府配套:安徽、四川等地设立聚变产业园,提供税收优惠、用地支持,吸引联创光电、星环聚能等企业落地。

上海的核电工业支持着重要的核电装机容量,通过新项目和升级,旨在助力中国到 2025 年达到 70GW 的核电装机目标。


3.5 可控核聚变的政策支持总结:组织架构与产学研协同

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2023 年成立):由中核集团牵头,联合 25 家央企(中国核电上海电气)、科研院所(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中物院)、高校(清华大学、中科大),聚焦 “卡脖子” 技术攻关,发布首批 10 项核心任务(如氚自持系统、超导磁体稳定性)。

国际合作机制:深度参与 ITER 计划(承担 12 个子包制造,如超导磁体、偏滤器),主导CFETR 国际合作,吸引 17 家国际机构参与 HL-3 装置实验。

企业技术联盟:

聚变产业联盟(2023 年成立):15 家国内外企业(西部超导国光电气、上海超导)共建,推动技术转化,目标 2030 年前实现实验堆设备国产化率超 80%。


3.6 可控核聚变的政策支持总结:技术攻关与工程化推进

核心技术专项突破

材料与设备国产化:

高温超导带材:支持永鼎股份精达股份(参股上海超导)突破 REBCO 带材技术,目标 2025 年实现 1000A/cm 宽度临界电流。

耐辐照材料:安泰科技国光电气承担 ITER 增强热负荷第一壁研发,2022 年完成首件制造,抗 1.5 亿℃等离子体轰击寿命超 1 万小时。

装置建设里程碑:

BEST 紧凑型托卡马克: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主导,2027 年建成,目标全球首次演示聚变发电(Q≥5),获安徽省政府 20 亿元专项支持。

星火一号混合堆:中核集团与联创光电联合建设,2029 年并网发电,Q>30,配套 200 亿元工程投资。


04

产业链受益标的:重视有长期成长空间的方向

产业链相关标的:寻找有长期成长空间的方向

可控核聚变是未来几十年的大趋势,可控核聚变未来的机会将不断涌现,本篇报告阐释的三个方向的相关标的主要有:

1)上游核心材料与关键部件:精达股份永鼎股份西部超导安泰科技广大特材久立特材等。

2)中游核心设备与系统集成:爱科赛博联创光电上海电气国光电气合锻智能等。

3)下游工程应用与商业化:中国核电等。


05

风险提示

核聚变项目研发进度不及预期,新兴技术迭代的风险

政策不及预期

行业竞争格局恶化

下游需求减弱导致核聚变项目需求不及预期

安全性和环境影响仍需进一步验证

股票复盘网
当前版本:V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