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淘宝宣布出海,斩获颇丰。近日,一批天猫商家在后台收到了“出海东南亚”的邀请,其中,蕉下、babycare、飞利浦、乐扣乐扣等品牌已经确认加入。
天猫出海,是继淘宝出海之后,阿里为其海外电商业务提供的又一次“强援”(强大的支援力量,语出《春秋·宣公十一年》),也是其海外电商业务由“守”转“攻”的重要信号。
又一次“强援”
此次天猫品牌集体出海,最大的特点是“轻 快”。
首先,基础设施是现成的,天猫借助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Lazada,两者打通系统,让出海商家立即可以拥有一间和天猫店铺一样的LazMall店铺,而商品信息经AI翻译后同步上架。(文末扫码,入天猫出海群)
其次,商家要做的事比较简单,将货物发到国内的中转仓后,几乎可以“甩手”不管了,而流量、客服、国际运输、终端配送等都由Lazada负责。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商品一旦出境,如果出现退货,那么,相关的退货成本,平台也会全额兜底。
在“一键轻出海”框架下,商家主要承担的是供货责任,而物流、流量、售后等“重”的环节,都委托给平台了,这样一来,商家是比较轻松的,但其代价是“利润空间相对受限”。
图/天猫商家工作台的“一键出海”
有鉴于此,天猫出海项目还准备了另外一手,即通过“轻”模式出海的商家,试水了一段时间后,在实现一定销量、具备一定的选品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更“重”的模式出海,进行本地备货和本地运营。在这个过程中,Lazada会提供一系列的咨询、合规、运营等方面的支持。
「蓝海亿观」认为,对于天猫商家来说,天猫和Lazada打通,确实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这些商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坚实的供应链根基和品牌影响力,在国内竞争陷入了白热化状态的背景下,通过天猫出海,为自己外溢的“产能”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口”,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而对于阿里来说,天猫出海是其“集中力量办大事”又一次大动作,同时也是其海外电商业务由“守”转为“攻”的重要信号。
首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2024年11月21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电商事业群,全面整合电商业务。新电商事业群横跨国内外业务,囊括了淘宝天猫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Lazada、速卖通、Trendyol、Daraz和Ailibaba国际站)以及1688、闲鱼、饿了么、飞猪等业务。
在这一背景下,天猫和Lazada打通,是“国内电商业务”和“海外电商业务”更大范围的打通,帮助电商事业群排除派系干扰,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实现“强干弱枝”乃至“优势互补”的效应。
其次,天猫和Lazada打通,是阿里海外电商业务由“守”转为“攻”的重要标志。
Lazada是东南亚排名前3的电商平台,但近年来面临Shopee、Temu、TikTok的竞争,尤其是Temu,以“全托管”模式及对供应链的强力把控,将海外终端售价降到了极致,使众多电商平台陷入了持久的价格鏖战中。
在这一背景下,阿里电商事业群开始主动出击,由“守”转“攻”:
首先,淘宝出海,给Lazada输送了更多有价格优势的商品,使其在“价格”维度的竞争中得到更大的支撑,而天猫出海,则给Lazada输送飞利浦、蕉下、babycare等优质商家和优质商品,使其在“品牌 品质”维度的竞争上获得了新的力量。
这样一来,阿里海外电商业务,在“高性价比商品”和“优质品牌”双重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供应链 本地化”的模式,与Shopee的“社交裂变 低价”、TikTok Shop的“内容电商” 模式,形成差异化的竞争。
两个关键词
接下来,“打通”和“品牌”,将是阿里海外电商业务的两个关键词。
首先是“打通”,一是“国内”和“国外”的打通,比如此次天猫与Lazada之间的系统级打通,还有之前淘宝与Lazada的打通;二是海外不同平台的打通,比如,今年7月,Lazada已与Daraz 平台实现全面打通,推出一键同步功能,商家可通过统一资料,同时运营东南亚与南亚的8个国家市场。
另一个关键词是“品牌”。接下来,阿里将不余遗力地将其生态中有“品牌影响力的商家”和有“品质的供应链”,输送到其海内外电商业务的每一个触角上,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例如,不久前,速卖通也宣布,正筹备一项“最高规格”品牌出海项目,已向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外头部品牌发出合作邀请,预计2025年双11前正式启动。
一张流传于商家圈的“速卖通双11品牌规划”截图显示,小米、泡泡玛特等已显示入围“超级品牌计划”,并被标注为“深度合作”。
图/速卖通品牌合作规划截图
「蓝海亿观」认为,阿里的“打通”与“品牌”,是对过去三年跨境电商行业深陷低价竞争的一种应对策略。
阿里煞费苦心地为中国出海品牌提供从“海外市场调研、本地节庆营销策略、当地网红联动到海外仓履约、本地化客服”的全链路支持,就是为了与众多优质品牌牢牢捆绑,尝试着走出一条“品牌化”的差异化道路。
接下来,在东南亚电商市场上,“品牌化”的路线与“性价比”的路线,将形成对照和碰撞。天猫出海,要带着中国品牌抢占中高端消费用户人群,而Temu、Shopee等则牢牢抓住性价比优势,持续服务下沉市场的用户人群。
当然,两者之间不会有明显的界线,阿里也不会完全拒绝性价比,比如淘宝出海输送到海外的,就是高性价比商品,而Temu、Shopee等也不愿意放弃中高端消费人群,在持续不断地吸引品牌商入驻。
商业竞争,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实现动态平衡。无论是阿里,还是Temu、TikTok Shop、Shopee等,都不会抱残守旧,而会持续探索新路线、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