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充满遗憾的事业,其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过”。
过去几年,投资人最大的“错过”,当属以四大行为首的银行股。
在险资密集举牌的推波助澜下,近三年,四大行总市值从4.9万亿增加到9.5万亿。增加的市值相当于5个北交所的价值。
看惯了举牌银行股后,险资终于有了新动作。8月中旬开始,接连有机构开始举牌保险股,保险股也时隔6年后,再次出现“同业举牌”。
为什么把四大行买出新高的资金,盯上了保险股,保险股能复制银行股吗?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保险股是最像银行股的资产。连涨3年后,银行股估值有了较大提升。保险股成了平替之一,逻辑是保险股与“三年前的银行股”有诸多相似点,如处于历史低位的估值水平以及高股息率保证收益。
2、保险股不会复制银行股的表现。与银行股相比,保险股因为依赖投资收益,业绩更容易大起大落。而保险资金需要对客户负责,很难持续押注业绩周期变化明显的资产。
/ 01 /
把四大行买出新高的资金,盯上了保险股
资产的定价权,很多时候掌握在边际增量买家的手里。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对银行股爱搭不理,很多投资人被四大行套牢十年之久。
但2023年至今,银行股开启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反攻。近三年,四大行总市值从4.9万亿增加到9.5万亿。增加的市值相当于5个北交所的价值。
按照兴证策略张启尧所说,从基本面的角度无法解释银行上涨,资金面是更重要的驱动因素。
把四大行买入新高的幕后推手是保险资金。
A股国内主要参与机构主要是公募、私募以及险资。按华西证券的统计,924行情前,公募、私募的负债端规模持续大幅缩水。而保费规模增加,使险资有充足的弹药射向A股市场。从2023年到今年上半年,险企投向股票的资金金额从1.95万亿增加到3.07万亿。
作为增量资金,险资买入的地方自然就成为了市场主线的方向。四大行因为稳定的股息率与彼时较低的估值,让险资配置最为放心。
由此银行股,成了险资集火做多的对象。以今年为例,截止8月份,险资共举牌30次,其中银行股独占14次。截止二季度末,在险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六只为银行股。
看惯了险资对保险股的买买买后,终于险资配置有了变化迹象。最近,接连有上市保司在二级市场被举牌:
自8月份以来,中国平安持续增持中国人寿H股,最新持有中国人寿H股达6.19亿股,持股比例升至8.32%。
平安对中国太保亦达到举牌要求,目前中国平安持有中国太保H股数量达到2.23亿股,持股比例升至8.02%。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举牌太保、人寿,也是时隔六年再现保险公司举牌保险公司的情况。
平安之外,其它机构也在陆续买入保险股。例如,挪威央行8月买入134.81万股众安在线股份,持股比例升至众安在线H股股本的5.07%,成为众安在线第五大股东。
为什么把四大行买入新高的资金开始盯上保险股了呢?
/ 02 /
险企是最像银行股的资产
银行股被盯上,既是因为险企盈利的突然飙升,也是因为险资原有蓄水池越来越满后,不得不寻找新的归宿。
银行股是险资在二级市场的蓄水池。但这个蓄水池正变得越来越满,经过连续三年的持续上涨后,银行股估值已经有了较大提升。
以农业银行为例,近三年,农行市值涨超2.3倍,最新PB已来到0.98倍,高于过去十年均值(0.72倍PB)。
估值提上来了,但银行股基本面并没有太大改善。二季度,上市银行净息差依然延续了下滑趋势,平均净息差环比收窄1基点。净息差下滑也导致银行业绩增长缓慢,上半年,银行股净利润仅同比增长0.8%。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保险股作为最像银行股的资产就被被险资盯上了。
如今的保险股与几年前的银行股有诸多相似点:处于历史低位的估值水平以及高股息率保证收益。
从估值上看,Wind数据显示,包含国寿、平安、人保、太保、新华五家公司A股股票的万得保险精选指数目前市盈率TTM为9.17倍,处在10年历史分位点为8.82%,还在历史低位。
低估值给资金入场机会后,保险股的高股息率也给了险企一定的收益保证。
上市的保险公司多为居于头部的央国企,分红保持在可观水平,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的港股股息率在3.5%-7.1%之间,对追求稳定收益的险企有很强的吸引力。
而相比几年前的银行股,保险股此时的另一个优势是,基本面正稳中向好。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为1781.93亿元,整体同比增长3.7%。
利润增长来自规模增加以及成本下降。从规模看,银行利率下调后,保险作为少有的“类刚兑”产品,负债端保费吃到了“存款搬家”的红利。今年前6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达3.74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
同时险企负债端成本有了进一步优化: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从2.5%下调至2.0%;分红险的保证利率上限将从2%调整为1.75%;万能险从1.5%调整至1.0%,在叠加二季度股市上涨带来投资收益增加,险企收益率也正在向好。
那错过银行股的投资人,能盯一下保险股吗?
/ 03 /
很难重复银行股的故事
虽说投资最大的遗憾是错过,错过后,投资人往往会为寻找下一个类似机会耿耿于怀。但保险股不是解开投资人错过银行股的解药。
银行股的长期上涨来自险资的持续注入。而保险资金需要对保险用户负责,之所以敢持续押注银行股,在于可预期的确定性。
宏观上,四大行大而不倒,有最强的国家信用背书。回报上,银行股有领先的股息率打底。业务上,银行股存贷款规模稳定,即使遇到下行期也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和银行股比起来,保险股的不确定性更大,历史上保险股多次出现过利润腰斩的情况。
业绩波动大要从保险股的商业模式说起。保险企业的商业模式是通过销售保单获取负债资金,继而通过资金投资形成资产端,最终通过资产负债两端的管理实现利差收益。
这种商业模式决定了资负两端都会对保险股经营造成很大扰动。
负债端,规模基数、利率水平、经济环境都对保单规模有很大的弹性影响。眼下,虽然存款利率降低给保单带来了增长红利,但保单利率也在降低,在叠加去年三季度开始的保单高增长基数,接下来险企的负债端增长面临考验。
保险股更大的不确定性在资产端。保险有典型的顺周期属性,如在资本市场复苏预期下,险企投资端直接受益于资本市场活跃,实现投资收益大增。上半年,在牛市效应下,五大上市险企投资收益均实现了100%以上的增长。
但一旦遇到逆周期,险企也很容易遇到利差损的风险。历史上,保险股就因为市场利率下行,出现收益(险企投资收益)与成本(给客户的收益)倒挂,如1996年-1999年,中国寿险的利差损达500多亿元。
如今,在国债收益率下行,以及监管引导更多险资入市的背景下,保险股的投资收益将更容易受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影响。一旦股市出现牛熊转换,保险股的业绩有很大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保险股很难复制银行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