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随着AI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全球数据中心加速升级扩容,带来了对更高带宽和更低延迟的光通信需求。
基本面
需求明确,商业化进程超预期
摩根大通6月份的一份报告曾高度看好光模块:
认为其通过将光学引擎和交换芯片共同封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性能优势:
功耗降低30%以上:有效缓解数据中心“算力扩容=能耗爆表”的瓶颈;
性能极大提升:高速信号避免在PCB(电路板)长距离传输带来的损耗;
端口密度翻倍:支撑AI集群爆发式的数据流动需求。
而真正让市场感到意外的是CPO商业化的时间表。
在英伟达等巨头的强力推动下,其进程远快于行业预期:
2025年下半年: CPO交换机开始小批量出货;
2027年: 迎来市场实质性拐点,3.2T CPO解决方案开始规模化;
2030年: 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0亿美元以上。
发生变化了?
股价急剧上涨,性价比下降
随着7~8月份股价急剧拉涨,机构观点开始出现分歧:
8月底,高盛认为:中际旭创等光模块龙头股“暴涨后估值依然合理”;
9月11日,摩根士丹利却下调了光模块龙头的评级,直言近期涨幅里的利好基本被炒完,建议“有节制地获利了结”。
两家国际投行之所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原因或为:
高盛看到的是需求端的“确定性”,而摩根士丹利盯着估值的安全边际和增长可持续性。
国内机构也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
国盛证券通信团队最新观点认为:行业需求已经不是问题,瓶颈在于交付能力。
该机构表示:光模块行业面临的挑战已经从“需求在哪里”转变为“如何按时交付”,建议从交付能力出发重新评估公司的竞争力。
交付能力成焦点
订单兑现面临挑战
光模块生产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涉及光学耦合、封装、可靠性测试等多个精密环节,客户下单到出货之间周期长。
光模块厂商要兑现订单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1)产能扩张,能否跟上订单增长?
光模块的产能扩张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的过程,高端设备采购、厂房建设、人员培训等需要时间,如果产能扩充速度跟不上订单增长节奏,会形成“有单接不了”的局面。尤其在当前地缘环境下,海外产能规模尤为重要。
2)大规模量产,如何保障良率?
提高良率是降低成本和满足需求的关键。共封装光学(CPO)等技术仍处于发展早期,800G、1.6T可插拔面临量产良率和工程化的挑战。
3)客户认证周期,如何跟上研发周期?
客户认证流程严格且漫长。光模块的客户认证通常伴随着一代产品的研发周期,具体时长会因客户要求和产品类型等因素有所不同,大客户(如大型互联网公司或设备商)的认证周期会较长。
国盛证券同时指出:光模块投资逻辑转向"交付能力定胜负",更利好龙头公司,如中际旭创、新易盛等。
龙头股拥有技术创新领先优势、快速量产交付能力、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规模和品牌优势,在兑现订单方面更具确定性,强者恒强的局面将继续。
相关ETF
相关个股波动风险加大,可以通过行业主题ETF一键把握,行业主题ETF龙头集中,同时分散个股风险,还能低门槛、高效布局行业增长机会。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159381):标的指数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970070.CNI),光模块CPO权重占比超50%,其中前三大权重股为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