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行情,本质上是市场看到中国创新药能够持续在全球市场兑现价值,由此带来估值修复和重构。按此来看,BD之后,商业化理应成为中国创新药企价值锚定的终极逻辑。毕竟,这是创新药产业真正实现价值闭环的最后一块拼图。然而,有目共睹的是,这一价值兑现路径远非BD那么明朗,三座大山挑战着每一个从业者——
首先,医药商业生态正在重构。随着一代国产创新药出世,中国医药产业整体上从“仿制药当道”走向“创新药挑大梁”,商业模式也随之改变:仿制药是一个销售区域覆盖多款药品,而创新药是一款药品能够覆盖多个区域。变化之中,MNC、传统本土药企、新生代Biopharma、CSO等创新药市场主要竞争者,也必须在新的业态中重新定位自身,探索新的合作与价值分配模式。
其次,支付“天花板”亟需打开。自医保局肩负控费使命成立,集采和国谈双管齐下,一度限制着国内创新药械产品的市场规模,也成为国内医药企业陷入估值“洼地”的一大重力。不过,在中国创新药开启新十年之际,国家医保局今年发出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支持商保入场等积极信号,首版商保创新药目录也正在落地中。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何把握这些机会,以支付端的创新方案打开市场,将是商业化中必须回答的课题。
最后,市场竞争前所未有地激烈。临床审评审批速度加快,叠加当前国内“先进医保,再进医院,一年一国谈”的准入路径,使得药品生命周期极大缩短。就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协同各个渠道,尽可能快地攀上销售峰值,保证市场占有率,是当前国内市场中所有药企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挑战,也带来机遇。9月24日,医药魔方2025中国医药决策者峰会(2025CHDC)分论坛“创新药商业化破与立”,携手产业各方代表,群策群力,寻找中国创新药商业化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