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预制菜之争!
时间:2025-09-12 19:49
上述文章报告出品方/作者:研讯社;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第一,引发这场舆论风波最直接的问题在于大众对预制菜定义的偏差,究竟什么是预制菜。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只要提前加工过的、不是在现场用基础食材烹饪的就是预制菜,或者通俗地来说,没有“锅气”就算预制菜。而如果根据官方定义(前两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出台的文件):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同时明确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也不纳入预制菜范围。1. 如果是该商家在中央厨房提前做好,然后分运到旗下各店面,在售卖时再经过简单加热。这不属于预制菜,即便是中间过程经过了打包、冷冻。2. 如果该商家没有中央厨房,但是其使用的牛肉是提前炖好的冷冻包装产品,然后在最后环节加入土豆简单炖煮,再加入调料,这也不属于预制菜。3. 只有当该商家使用的是完完全全提前煮好的冷冻包装的土豆牛肉,然后只要经过简单加热即可出餐的,才算是预制菜。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三种都不能保证菜品的新鲜口感,可能都应该属于预制菜,而实际上根据目前实际的官方定义,只有第三种情况才属于预制菜。大众预期的标准跟目前实际的标准区别很大,这就是该商家站出来争论的原因。第二,究其根本,舆论关心的本质并不是预制菜对不对,而是该品质跟这个价格能不能对应上,同时消费者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预制菜本身不应该是贬义词,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可选项。作为一个牛马,如果在工作日中午紧张的休息时间里,能吃到一份健康、便捷又便宜的预制菜午餐,何乐而不为?预制菜当然会牺牲部分口感,但这已经隐含在菜品本身的价格里了。而现在的问题在于,现在部分餐厅使用了预制菜,但是却卖出了非预制菜的高价格,菜品口感差、性价比低,这才是目前消费者所诟病的。第三,该事件将再次聚焦大众对预制菜的关注度,可能成为行业新的发展契机。1. 可能推动进一步明确预制菜的官方定义,进一步严格标准,尤其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推动预制菜产业链健康规范发展。2. 从法律层面强化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知情权,就像转基因豆油一样可以卖,但是你得明确标注这是“转基因豆油”。推动餐厅规范使用预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