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文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还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这微博一发出,瞬间就炸了锅。一部分网友情绪激动,认为餐厅卖预制菜,就要让顾客有“知情权”,同时,更多网友在意的是——“预制菜还卖的贵”。
面对罗永浩的吐槽,西贝客服迅速回应说,店内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炒菜用的蔬菜都是当天新鲜到店,现场炒制,不存在预制菜。
可这回应,网友们并不买账。有人翻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之前的采访,他曾说过:“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的菜预制程度越高。”

这就让人怀疑,西贝是不是嘴上说着没预制菜,实际上却在偷偷用,以此来降低成本呢?
而且,西贝的价格可不便宜,单人客单价普遍不低于100 元,要是花这么多钱吃的是预制菜,消费者心里肯定不乐意。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9 月 11 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亲自出来回应,称“西贝门店100% 没有预制菜。”

他解释道,预加工和预制菜是两码事,预制菜是提前做成成品,而西贝只是在中央厨房进行标准化加工,最后烹饪环节在门店完成,按照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算预制菜。
注意了,这里的国家规定,指的是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对预制菜的界定。
根据该通知,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连锁餐饮企业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但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不过,《新规》虽然明确了“什么是预制菜”,为被“误伤”的预制菜洗清诸多争议,但显然,大众对预制菜的态度并没有同步转变。
这也是贾国龙反应这么大的原因。他直言:“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他还宣布,从9月12日开始,370家西贝门店将全部开放后厨,并上架“罗永浩同款菜单”。

他逐条反驳贾国龙的说法,还发布了十万元悬赏令,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还打听有没有专业设备能检测食物烹制时间。

随后,还真有网友晒出一张印有“北京西贝天然派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字样的包装袋照片,是一份保质期九个月的“小牛焖饭牛肉包”,疑似西贝中央厨房成品。

事情闹到这份上,西贝的位置就有点尴尬了。借网友的话来说:
“我觉得最让人失望的不是他是预制菜,而是他明明是预制菜但是就是嘴硬,老总亲自下场的一次很失败的公关,挺没有格局的,没有一个品牌迎合消费市场的谦卑,你可以说虚心接受,你可以说我感谢消费者的监督,但,你要知道消费者最烦的就是嘴硬的商家。”
说白了,消费者纠结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能不能吃”,而是“我花了现炒菜的钱,有没有吃到对应的东西”,是“知情权”的事儿。
那问题来了,预制菜到底有没有科学的检测方法呢?
目前来说,确实有一些技术手段可以辅助判断。比如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群落、挥发性物质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推测食物是否经过长时间储存和工业化加工。但这些方法比较复杂,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操作,普通人很难做到。
大家之所以那么反感预制菜,一是担心健康问题,二是太多餐厅“挂羊头卖狗肉”,拿着预制菜卖现炒菜的价格,消费者当然不乐意。
从健康角度看,预制菜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导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流失。同时,为了延长保质期和提升口感,许多预制菜会加入较多的盐、油和糖。
虽然国家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但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其他类型的食品添加剂,如保水剂、增稠剂、香精香料等。
这些因素长期下来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并增加一些慢性病的风险。此外,如果冷链运输或储存环节出现问题,预制菜也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西贝餐饮集团下拥有西贝XIBEI、西贝海鲜、九十九顶毡房等品牌。2023年西贝营收超62亿元,并预计2026年完成IPO。
截至2025年,西贝在全国62个城市开设近400家门店。其儿童餐业务表现突出,但副牌拓展和海外计划似乎未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