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人形机器人在资本市场上又迎来了一波大涨,成为了投资者眼中为数不多的“明星”赛道。如宇树机器人概念股创世纪(300083)获17家公募基金调研,另外一家机器人企业固高科技(301510)同样获13家基金公司调研,热度可见一斑。

人形机器人板块(来源:东方财富)
那么,人形机器人的大火,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人形机器人这个大赛道里,哪些细分领域能够脱颖而出呢?笔者今天带你来一探究竟。
01
通常来说,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从政策面上来看,官方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已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颠覆性产品”,并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的目标,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应用过渡。
深圳市在这个月初的文件中就提出到了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这给了很多行业玩家想象空间。
技术端来看,行业的技术突破正在加速推进。近期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机构共同发布的一项算法技术,能够使人形机器人在各种状态下实现快速、稳定地站立。要知道,机器人起身站立的控制技术一直存在着非常多的难题。除此之外,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和动作泛化程度上进步显著。
长盈精密(300115)甚至表示,已有人形机器人零组件产品订单进入量产,行业大规模落地,似乎一触即发。
从人形机器人大佬特斯拉来看,基本确定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实现至少1万台产量,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能够大规模量产,年产量约15万台。
所以,不少人都说今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从一季度的情况来看,似乎一点儿都不为过。
02
整个市场的空间如何,直接决定了能容纳多少行业玩家。据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超万台,2030年出货量超过500万台。到了2030年,国内机器人市场的总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资本们也在疯狂想办法进入这个行业。去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00起左右投融资事件,金额总计超200亿。其中宇树科技成为最大赢家,去年2月宣布完成近10亿元的融资。要知道,自2016年创建迄今,宇树科技已完成9轮融资。

人形机器人融资情况(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据笔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资本市场上已有超过20家人形机器人板块的公司,通过快报和正式年报披露了2024业绩情况。营收同比增长的公司有15家,可以说大部分都实现了增长。
这其中增长比较快的是奥比中光(688322),作为机器人视觉及AI视觉科技公司,已与超百家机器人企业达成了合作,相关产品与部分人形机器人客户已经进行了适配,并持续提升技术研发及运营效率。营业收入直接同比增长了56%,而且较上年同期减少亏损78.26%。
除此之外,我们开篇聊到的长盈精密,也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5.94亿元,同比大增38159.10%,也就是381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业绩宛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归母净利润在2016年曾达到过6.84亿元,之后就开始一落千丈,直到去年才开始触底反弹。
其实,仔细来看,长盈精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精密零组件的生产和供应(如关节齿轮、轴承等),目前已进入特斯拉和Figure AI这两大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
所以,当上游玩家绑定了下游的“大腿”,业绩自然也提升的更快。
03
虽然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每个玩家都想来分一杯羹,但是笔者需要指出的是,人形机器人相较于其他行业壁垒非常高,涉及到多学科的融合,还有软硬件的协同,对入局的技术、资源整合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
而在整个产业链中,上游零部件就显得更为重要。
就比如上游的丝杠零部件,它是旋转驱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核心部件,也是精密机械传动主流方案。其中,行星滚柱丝杠这个细分产品,是人形机器人线性执行器核心部件,主要用于关节直线运动控制,配合旋转关节实现跑跳等动作。
据华西证券预测,人形机器人产量达到100、500万台时,预计对应的行星滚柱丝杠市场需求分别为141和445亿元。
市场的增长,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
从竞争格局来看,高端丝杠仍然被海外企业主导,如Rollvis、GSA在我国滚柱丝杠领域的市占率分别达到了26%,合计占比超过50%。可以说这是一个被海外企业垄断的赛道。国内玩家的国产替代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而要突破这个“卡脖子”问题,其实本质就是上游的设备供应,例如磨床。据笔者观察,目前来看,高端磨床基本由欧洲、日本企业主导,所以设备供应为另一大产业化壁垒。
所以,国内的玩家,在上游持续进步,未来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才能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