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品牌定义新豪华,高端化厚积薄发。比亚迪高端化始于2010年与戴姆勒合作成立腾势品牌,2010-2021年年销量仅数千辆。公司于2022年逐步加速对高端品牌、产品线的布局,通过多子品牌、全车型和技术创新实现定位上攻。当前,公司已形成方程豹、腾势、仰望三大品牌矩阵,分别覆盖个性化、主流豪华和超高端豪华市场。2025H1高端品牌总销量达14.1万辆,同比 69.7%,占比亚迪总销量比例提升至6.60%(2024年为4.45%),逐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从结构上来看,2024年起,高端品牌销量由依赖腾势单一品牌,逐步形成腾势、方程豹双销量支点的结构,2025H1腾势、方程豹分别实现销量7.98、6.07万辆,各占56%、43%。以技术溢价替代品牌溢价,铸造新豪华标杆。(1)腾势:搭载比亚迪全栈自研技术,腾势D9上市后连续两年蝉联MPV销量第一。腾势N9搭载易三方、天神之眼、CTB等核心技术,自2025年3月上市后销售表现出色,2025H1销量达到1.6万辆,有望成为品牌销量新增长点。此外,腾势同步发力海外市场,已在东南亚建立品牌认知,2025年4月正式进军欧洲市场,计划两年内覆盖数十个欧洲国家。(2)方程豹:搭载DMO平台 云辇-P系统,通过价格下探、华为赋能、渠道改革实现销量高增,2025H1销量同比增长232.3%,2025年8月11日,钛7首台量产车下线有望进一步贡献增量。(3)仰望:具备易四方、云辇等最顶尖配置,带动品牌向上突破,U8、U9定位百万级高车,U7车型将定价下探至60-70万价格带。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公司以技术为核心标签,智驾方面,2025年2月,公司发布天神之眼以推动智驾平权,25H1高阶搭载率接近60%。整车智能方面,公司自主研发易四方/易三方技术平台,可实现四轮/三轮的独立控制,显著提升全车的驾控性。自研的云辇悬架能够主动进行车身控制,最大程度提升驾乘体验。混动技术方面,公司自研的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结合CTC电池底盘一体化设计 混动架构,为混动越野提供可靠方案。此外,2025年3月发布的超级E平台将搭配千伏高压架构以及兆瓦闪充,有望大幅改善续航焦虑问题。内部改革加速高端化,用户为主塑造长期主义。2025年5月19日,腾势与方程豹品牌公关部整合至集团品牌公关部,促使高端品牌的营销产生协同效应;2025年7月3日,原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与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总经理李慧的岗位对调,有望依托李慧总的直营体系搭建经验以及财务与渠道管理的复合背景,塑造腾势长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用户生态。在营销体系上,通过圈层营销、场景化技术实证、情感绑定叙事、名人效应破圈等多种方式,逐步将营销手段从单一的技术灌输向品牌价值认知传递过渡。此外,2024年1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宣布将投入50亿元建设全球首批全地形专业赛车场,目前,已建成郑州、合肥两个赛车场,有望通过高端体验下沉,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验证及文化普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5-27年实现营收10018.32/12085.46/13678.7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0/680/810亿元,PE分别为17.7/14.3/12.0,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竞争加剧风险;高端品牌认可度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落地不及预期风险。
1.1 高端化历程:始于2010年,从合作到自主,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比亚迪高端化始于2010年与戴姆勒(奔驰母公司)的合作,2022年后公司逐步加速对高端品牌、产品线的布局,通过多子品牌(腾势、方程豹、仰望)、全车型(轿车、SUV、MPV)和技术创新实现定位上攻,2024年以后,比亚迪高端化进入加速成长阶段,在车型矩阵丰富的同时,启动海外高端化。我们认为,公司有望通过核心三电基础支撑和高端技术下放(如易四方/三方、云辇系统)增加品牌溢价,以提升单车利润、改善公司利润结构。- 2010-2020年:与奔驰合作成立首个高端品牌,进行高端化初步尝试。
2010年,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成立腾势品牌,定位高端新能源市场。2012年,腾势品牌推出首款概念车,并于2014年发布首款纯电车型。2019年,推出腾势X,并由奔驰负责渠道营销。此阶段腾势品牌年销量仅数千辆,未能实现突破。- 2021-2023年:腾势股权回收,爆款车型初现,高端品牌矩阵初步构建。
2021年,比亚迪增持腾势股权至90%,全面接管运营。2022年8月,推出首款高端MPV腾势D9,定价30万元以上,搭载DM-i混动技术,凭借大空间、低油耗和豪华配置,迅速成为国内MPV市场销冠。2023年,腾势品牌全年销量达到12.8万辆,同时,方程豹、仰望品牌正式发布,为比亚迪高端化发展元年。- 2024-2025年:加速成长,技术深化与全球化拓展启动。
腾势:扩展产品线,2024年发布Z9GT(轿跑)、Z9(轿车)两款D级车,2025年3月发布N9(旗舰级SUV),搭载易三方平台,4月品牌亮相意大利米兰,正式进入欧洲市场。方程豹:2023年首款车型豹5上市,2024年8月与华为乾崑智驾合作,搭载于豹8车型(2024.11上市),2025年豹5智驾版、钛3上市。仰望:2024-2025年陆续发布U8、U7、U9多款车型,搭载高端技术提升品牌调性。
1.2 产品矩阵:完成品牌与车型构建,覆盖差异化需求
当前比亚迪已形成方程豹、腾势、仰望的品牌矩阵,分别覆盖个性化、主流豪华和超高端豪华市场,其目标群体、价格带等均各有侧重。
- 方程豹:专注个性化与专业越野细分市场,满足用户对于硬派越野和独特设计的追求,主要覆盖20-30万价格带,部分高配车型售价达到40万元 。
- 腾势:强调舒适性和安全性,标配易三方平台、云辇-A智能底盘、天神之眼系统,覆盖30-50万元主流中高端车型价格带,兼顾走量与豪华双重定位。
- 仰望:定位顶级豪华,对标奔驰AMG、迈巴赫等,聚焦百万级别豪华市场,搭载易四方平台、云辇-Z悬架系统以及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用于建立比亚迪超高端的品牌形象,为其他品牌下放技术铺路。
1.3 高端化步步为营,技术打造新豪华
1.3.1 高端品牌销量稳步增长,腾势为基、方程豹放量
高端化稳步推进,销量、份额持续增长。2023年为比亚迪高端化元年,多款车型推向市场,销量实现显著提升。2023/2024年比亚迪高端品牌(方程豹、腾势、仰望)合计销量达到13.6/19.0万辆,同比 1282.8%/ 40.1%。2025H1由于华为合作车型推出、内部改革推进等逐步落地,对销量产生正向影响,合计总销量达14.1万辆,同比 69.7%,增长进一步加速。从份额来看,2022年高端品牌占比亚迪总销量比例仅为0.52%,2024/2025H1提升至4.45%/6.60%,已逐步成为比亚迪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细分品牌:腾势品牌为当前销量支柱,方程豹品牌释放增长弹性。2022-2023年,高端品牌中腾势销量占比超90%,2024年起方程豹、仰望车型陆续上新,高端品牌销量由依赖腾势单一品牌,逐步形成腾势、方程豹双销量支点的结构。2025H1腾势、方程豹、仰望分别实现销量7.98、6.07、0.08万辆,各占56%、43%、1%,其占比分别同比-15pct、 21pct、-6%。
1.3.2 腾势:以“安全、科技”定义新豪华
依托比亚迪全栈自研技术,打造“智慧安全”新豪华。腾势品牌以“智慧、安全、新豪华、用户生态”为品牌基因,打破传统豪华依赖品牌溢价的逻辑,通过技术革新重构豪华标准。主力车型均搭载比亚迪核心技术,包括易三方智能控制平台、云辇A智能悬架系统以及天神之眼智驾。
- 腾势D9:品牌销售的主力车型,连续两年蝉联MPV全市场销量、保值率、用户满意度第一。2025款D9搭载第五代DM技术,为全球量产MPV发动机热效率第一,综合工况效率为92%,四驱版NEDC综合续航达到1020公里。并且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搭载DiPilot 300的车型可实现CNOA城市领航功能。
- 腾势N9:全能旗舰六座SUV,搭载全球独创易三方整车智能控制技术平台,融合三电机独立驱动、后轮双电机独立转向、VMC 整车运动控制、全系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四大核心技术,满足全场景使用需求。
- 腾势Z9GT:猎装豪华轿车,强调性能与设计。动力方面,顶配混动车型采用前后三电机配置,外加最大功率152kW的2.0T发动机,0-100km/h加速仅为3.6s,若纯电仅为3.4s。制动方面,配置内八制动技术,刹车距离仅为32.6m。
此外,腾势N8L预计于2026Q2上市,采用插混动力形式,定位家庭/商务场景。腾势D9销量稳健,N9有望重启增长趋势。2022年腾势推出爆款MPV车型D9,2023年销量达到11.9万辆,占腾势品牌总销量93.2%。2024年Z9GT、N7车型销量破万,但品牌整体销量基本持平(同比-1.4%),D9销量占比仍达到81.7%,品牌对单一车型依赖度仍然较高。2025年3月,腾势N9上市后销售表现出色,2025H1销量达到1.6万辆,以38.98万元的起售价实现月均4000-5000辆的销量,有望成为品牌销量新增长点。发力海外市场,东南亚地区已建立品牌认知。除国内市场外,腾势逐步开拓海外市场,在亚洲市场,腾势已进入中国香港、柬埔寨、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地区,其中腾势D9成为MPV市场的热门产品。在新加坡,腾势D9凭借“宜商宜家”的全能属性,迅速占据豪华MPV市场前列;在泰国等地,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2025年4月,腾势在意大利米兰举行品牌发布会,正式进军欧洲市场,计划两年内覆盖数十个欧洲国家。1.3.3 方程豹:技术驱动下的个性出行新范式
搭载DMO平台 云辇-P系统,以科技开启个性越野。方程豹品牌搭载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核心技术,采用全球首款纵置EHS电混系统有越野专用后驱电总成、CTC越野专用双层电池包以及超高效率发动机,带来媲美燃油越野车5.0T的超强动力。发动机布局采用p1 p3 p4布局,发电和输出功率强大不受稀薄氧气干扰。此外,品牌车型还配置前后双叉臂独立悬架以及比亚迪最新云辇-p车身控制系统,在高强度越野中实现舒适的驾乘体验。此外,品牌还与华为达成合作,豹5、豹8车型均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系统,强化科技属性。此外,钛7首台量产车已于2025年8月11日下线,定位中大型车混SUV。价格下探、华为赋能带来销量爆发,多车型推出增长可期。方程豹为比亚迪三大高端品牌中增速最快的,2025H1销量达6.07万辆,同比 232.3%,主要受益:(1)价格下探:自2023年11月上市以来,豹5车型销量自单月销量5000辆逐步下滑至2000辆左右,2024年7月,豹5全系在配置不变的情况下降价5万元,2024年10-12月达到6000 辆/月。2025年4月,钛3上市,起售价下探至13.38万元,月销破万,重塑A级纯电SUV格局。(2)华为赋能:2024年11月,搭载华为智驾的豹8上市,2025年2月,豹5智驾版上市,为销量增长注入新动能。(3)渠道改革:从最初的直营模式转向了"直营 经销商伙伴"双渠道模式,加速渠道覆盖和市场下沉,对性价比车型销量起到拉动作用。1.3.4 仰望:从品牌溢价到技术溢价,重塑豪车价值逻辑
搭配比亚迪最领先技术,构建深厚技术护城河。仰望品牌配备比亚迪全栈自研的顶尖技术及平台,包括易四方(四电机驱动)、云辇(智能车身控制)、刀片电池、超级车身、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等,带动品牌向上突破。当前仰望旗下有三大车型:U8:硬派越野SUV,售价109.8万元起,配置1200匹马力,实现3.6s破百,综合续航达到1000km。此外,U8通过37处双重密封 IP68电池防护,能够实现应急浮水功能。U9:纯电超跑,售价168万元,搭载易四方平台技术以及云辇-X技术,搭载的四电机系统综合功率达到960kW,综合峰值扭矩1680N·m,0—100km/h加速只需2.36秒。U7:定价下探至60-70万价格带,为品牌中最亲民的车型,配备有1300匹马力,能够实现2.9s的零百加速。此外,仍旧标配易四方电机架构和天神之眼A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超高端定位下用户群体偏小,销量仍有提升潜力。2025H1仰望品牌合计销量仅838辆,同比下滑84.8%,其中,U9车型由于超跑定位小众、售价销量偏高(168万元),销量仅79辆。同时,从2025年7月开始,超豪车消费税起征点从130万下调至90万,并首次将新能源纳入征税范围,可能会对超豪华车型产生影响。
02 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整车智能布局加速推进
2.1 阶段一(2022-2024):比亚迪三步转型发力,全面加速智驾下沉
智驾历史复盘:2021年2月,比亚迪完成对地平线的战略投资;2021年12月,比亚迪与Momenta官宣成立合资公司迪派智行;同月,比亚迪入股速腾聚创并签约达成战略合作;2022年1月,比亚迪投资芯视界微电子,打造适用于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2022年3月,比亚迪宣布与人工智能计算制造商NVIDIA(英伟达)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达成合作,于2023年在部分新能源汽车上搭载英伟达DRIVE Hyperion平台,并在2024年深化合作,搭载Drive Thor芯片并采用英伟达基础设施进行云端训练;2024年,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在深圳签订智能驾驶合作协议。基于双方集团战略合作基础上,针对方程豹展开智能驾驶的深入合作,首款产品聚焦方程豹豹8车型,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3.0。比亚迪目前合作的智能驾驶硬件供应商包括英伟达、地平线、德州仪器、华为等,公司供应链方案与自研方案并重,层层加码押注智能化下半场。自研团队逐渐发力,内外竞速驶入智驾赛道。2024年初,比亚迪重新整合其智能驾驶研发资源,将多支研发团队并入“汽车新技术院”,确立了三大核心团队:智能驾驶开发中心、天璇团队和天狼团队,天璇、天狼分别负责高阶智驾、中低阶智驾平台的研发工作,智能驾驶研发中心负责方案量产与交付,可灵活选用内部及外部方案。2023年,比亚迪通过仰望、腾势切入高阶智驾的量产。据36氪消息,2024年10月,天璇开发部、天狼研发部已完成整合;11月初,天璇开发部负责人许凌云提出离职,部门整合后,一些天璇成员开始帮助天狼团队加快量产,智驾部门整合也体现了比亚迪冲刺自研量产的信号。智驾全面提速,多车型实现上车,后续展望搭载全面化。2023年,比亚迪通过仰望和腾势品牌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切入市场,以“天神之眼”系统为代表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实现了量产。2024年,比亚迪BAS 3.0 系统通过数据驱动的大模型技术,实现了从2D到3D的感知算法飞跃,并通过端到端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目前,比亚迪自研的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已经在多款车型上搭载,包括2025款宋L EV、腾势N7、2024款汉EV、2025款海豹、海狮07EV和仰望U8。接下来腾势N9、唐L等车型有望推出高阶智驾版本,以及多款新车有望陆续搭载。高阶智驾功能目前搭载于高端品牌序列,渗透率当前较低。比亚迪目前搭载NOA等高阶智能功能的品牌主要为仰望、方程豹、腾势系列以及王朝、海洋的少数高端车型,比亚迪2024年高速NOA/城市NOA智驾渗透率分别为2.2%/1.1%,具备较大提升空间。智驾战略变阵,高阶智驾加速上车。比亚迪智驾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2-2024年初,战略纠偏转型。2022年时,比亚迪规划院智驾团队只有100多人。在两年时间内,比亚迪智驾团队已扩充至4000人,是特斯拉智驾团队的5倍,和华为智驾团队的规模相当。在这两年内,得益于团队迅速扩充以及智驾供应链的不断成熟,比亚迪几乎从无到有实现了主销车型的高阶智驾量产,进行了过往在智驾跟随战略的纠偏。2023年,比亚迪通过仰望、腾势切入高阶智驾的量产,2024年1月的比亚迪梦想日上,王传福明确提出智能化战略——整车智能,加速智驾上车正式提上日程。第二阶段:2024年-2025年,智能化战略发布,高阶智驾车型落地。2023年,比亚迪通过仰望、腾势切入高阶智驾的量产;2024年,仰望U8、腾势N7、汉EV、宋L EV、海狮07 EV、海豹,都推出了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的车型版本。2025年,比亚迪于2月10日举行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宣布主流车型均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方案,实现10万级别以上标配,10万级以下选配高阶智驾功能。展望后续:2025年后,或提高软硬件自研率。据HiEV大蒜粒车研所表示,除了自研算法外,比亚迪内部也在规划自研智驾芯片。后续预计比亚迪从中低阶芯片起步,逐步实现智能驾驶芯片的自研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技术自主性和成本控制力。
2.2 阶段二(2024-2025):天神之眼普惠下沉,多方案合作 自研配套保障
比亚迪智驾平权赋能主流市场车型,下探高阶智驾至10万元级别车型。比亚迪于2月10日举行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宣布主流车型均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方案,实现10万级别以上标配,10万级以下选配高阶智驾功能。高阶智驾全系上车,25H1高阶搭载率接近60%。2024年,公司搭载高速NOA及以上的车型销量5.1万台,搭载率为1.4%;2025H1,高速NOA及以上的车型销量搭载 “天神之眼” 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数量突破100万辆,搭载率接近60%。未来,比亚迪将持续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加大投入、深耕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出行体验。目前,比亚迪智驾团队规模已超 5000 人,其中核心算法团队逾1000人。公司从2025年4月再次 “攻坚”,目标是今年量产B平台,实现端到端的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天神之眼赋能智能化能力,率先实现L4级智能泊车及兜底。2025年7月,比亚迪宣布,在智能泊车场景取得关键突破,在全球率先实现媲美 L4 级的智能泊车,并承诺: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对天神之眼车辆智能泊车安全兜底是指:对搭载“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辆因泊车辅助系统异常或算法失误导致的事故,按照法律规定或司法判定应由本车承担的维修费用、第三方财产损失、人身伤害损失,由比亚迪承担相关维修或损失费用,但不含出于和解、谅解等目的而额外支付的金额,也不含因车辆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违法违规而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比亚迪的智驾包括两大板块:标准化智驾平台与整车智能创新平台。其中,标准化智驾平台主要车型是王朝、海洋以及方程豹,该种模式下,比亚迪采用全栈自研以及华为乾崑等外部开放合作双路径,在自研构建自己的智驾体系和能力的同时,兼容外部相对成熟、成本适当的方案满足尽快上车的需求并反哺自研,相对周期短,标准化程度高,方案成熟,成本更低。整车智能创新平台车型主要以仰望、腾势为主,搭载易四方、易三方技术平台,这些车型从整车设计就考虑全新架构下的智电融合,将采用BAS 3.0 “广义”智驾系统,使用端到端技术配合整车的感知、动力自由控制、底盘稳定控制,以此来获得更安全、更舒适的操控和驾驶体验。“多方案精准覆盖 合作自研协同保障” 构建智驾技术生态。天神之眼主要分为A/B/C三个等级。天神之眼C(DiPilot 100)感知硬件:纯视觉方案,配备12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支持高速NOA、自动泊车、碰撞预警、紧急制动等功能。主要面向10万元级别的中低端车型。天神之眼B(DiPilot 300)感知硬件:配备1到2枚激光雷达、13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 芯片配置采用单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为254TOPS。 支持无图城市领航(CNOA)、窄道通行、高快领航、全场景智能泊车等功能,主要用于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车型。天神之眼A(DiPilot 600)感知硬件:配备3颗激光雷达、12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支持更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如易四方泊车、高速爆胎稳定控制、更精密的路面感知能力,主要用于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智驾多方合作伙伴,国产替代加速。比亚迪ADAS方案中的视觉主芯片配套方案众多,包括赛灵思、瑞萨、地平线、TI、Mobileye多种方案,配套份额而言,国产替代趋势明显,由2023年的赛灵思、瑞萨逐步切换为2024年的地平线占主导份额;中高阶智驾方案中,域控制器芯片配套比例也由2023年的TI份额过半逐步切换到以地平线占比过半。
2.3 阶段三(2025年后):技术自研 生态开放双轮驱动,强势进军整车智能
2.3.1 架构 研发 供应链三大体系保障,全面布局整车智能
整车架构:璇玑架构整合电动化及智能化,架构引领全面布局整车智能。比亚迪对智能化的定义包含了整车智能、智能驾驶、智能泊车和智能座舱,相较其他聚焦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车企更加立体。璇玑架构是比亚迪集合了目前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的综合体,包括易四方、DMO、e平台、云辇、三电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技术在内。比亚迪会根据不同价位、品牌车型,整合相关技术上车,为消费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智能化体验。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璇玑架构颠覆认知、超越想象,让整车像一个高级智慧生命体。中央集成 区控制器发展,电动化 智能化联动整合。根据比亚迪集团副总裁、规划院院长杨冬生介绍,璇玑架构由一脑(中央大脑)、两端(云端AI、车端 AI)、三网(车联网、5G 网、卫星网)、四链(传感链、控制链、数据链、机械链)组成。这一架构的设计,旨在实现智能化的全方位覆盖,让汽车能够感知、理解、决策、执行,实现智能化的自主学习和进化。璇玑架构是典型的中央计算 区域控制模式,整合了底盘域的协同控制,传统底盘到智能底盘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从原本无法针对任意场景的自适应调节控制,到如今中央控制器实现对路况和行驶状态的全方位感知和控制。该架构牵涉到全车电子电气架构的设计,需要进行深入的沟通协调,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都有足够的技术积累以及拥有重新整合的能力。以电动化和智能化融合产品的易四方、云辇为例,易四方能够通过四轮电机独立扭矩控制,完成更高难度的自动泊车场景;云辇能够通过激光雷达和各传感器收集到的路面数据,根据当时的车速、电门开度和驾驶模式等信息,提前预判通过这些路面时最优的悬架刚度和阻尼。研发体系:研发人员数量及费用率大幅领先,辅助驾驶团队约5000人,研发体系配套完备。2024年底,公司研发人员达12.2万人,研发费用531.9亿元,研发费用率接近7%,研发人员数量、研发费用绝对值与研发费率大幅领先A股主流上市公司平均值(含比亚迪)。根据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采访,目前比亚迪核心算法团队超过1000人,辅助驾驶团队已经有5000人左右,约为特斯拉同类团队的十倍。供应链配套体系:零部件供应端自研可控,全栈资源垂直整合,推动智能化的系统联动融合。比亚迪智驾感知、决策、执行层核心部件均参与自研,垂直整合能力领先。感知端,比亚迪或参与激光雷达的自研自制,参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制造;决策端,辅助驾驶天神之眼A/B/C智驾域控多数为子公司比亚迪电子配套生产,域控芯片与英伟达及战略投资企业地平线合作,同时新技术研究院进行算法端的自研;执行端,云辇悬架系统大多由公司子公司比亚迪电子配套生产,线控制动中弗迪动力参与自制,电动转向系统EPS中,比亚迪参与自制。
2.3.2 易四方/易三方:四电机/三电机独立驱动,高效融合感知能力
易四方:四电机独立驱动,可实现四轮独立控制。易四方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极致安全技术平台,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通过感知、决策、控制三大环节的技术创新,实现四电机独立控制、极限防滑控制以及车身稳定控制。比亚迪的易四方架构适用于纯电和混动平台,覆盖硬派越野、跑车等车型,基于易四方架构打造的车型有新能源硬派越野车仰望U8,以及百万级纯电性能超跑仰望U9等。易四方单个电机的峰值功率高达220-240kW,单电机峰值扭矩也高达230-420N·m,可实现3秒级百公里加速。仰望U8车辆所搭载的易四方电机,最高可输出1100匹马力,轮端扭矩可达17000 N·m,百公里加速仅需3.6秒。易三方:搭载三个电机,前轴一个电机,后轴两个轮边电机。虽然电机数量减少,但通过后轮独立转向可实现三电机独立驱动系统,依然具备智能感知与控制功能,通过后轮双电机的高度融合控制,实现智能化、多样化的驾驶体验,定位腾势系列等30~70万元的车型。在冰雪路面,易三方系统可实时分析各轮胎附着力差异,分配最佳扭矩以提升操稳极限。后轴双电机独立转向技术可实现单侧后轮最大20°转向角,支持“内八”或“外八”姿态。此设计赋予车辆“圆规掉头”功能:以单前轮为圆心,后轮反向转动,使腾势Z9GT的转弯半径缩小至4.62米(接近A0级车型),显著提升狭窄场景机动性。
2.3.3 云辇:感知-决策-执行层互联的综合主动悬架解决方案
云辇主动悬架融合感知-决策-执行层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相较传统主动悬架可最大程度提升驾乘体验。比亚迪云辇是一套主动式车身控制系统,系统以各种传感器信息作为输入,通过自研“行云”算法实现对悬架软硬、高低等进行主动调整,从而提升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操控性能、安全性、能耗以及实现更多与底盘系统相关的创新功能。同时,比亚迪全栈自主开发了云辇智算中心,可调取车辆所有感知信号数据对车身姿态、车轮载荷等进行高速运算,实时输出最佳控制策略。除垂向控制外,云辇可与横纵向控制技术联动,拓宽操控性性能边界。与过去单一悬架调整的碎片化解决方案不同,云辇系统融合智能化的感知决策、高效快速执行的整车垂向控制融合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其感知系统包括5个维度,包括云数据感知(如实时路况与天气)、路面感知(如摄像头感知路面起伏)、驾驶行为感知(如转向与电门信息)、车身姿态感知(如车辆加速度)以及系统状态感知(如空气悬架气压、悬架高度等),共有57个感知单元实时监控车辆的各种信息。除悬架垂向运动主动控制外,云辇可与以电驱动/制动为首的纵向控制技术、以电动助力转向/主动式防倾杆为首的横向控制技术协同工作,拓宽车辆在操控性方面的性能边界。公司自研云辇悬架,目前搭载于王朝海洋旗舰车型、腾势及仰望系列。目前主要分为云辇-C、云辇-A、云辇-P、云辇-X、云辇-Z五种产品:云辇-C:C代指Continous,为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硬件结构上,云辇 -C 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由前轮两个加速度传感器、后轮两个悬架高度传感器以及四个电控减振器组成。云辇-A:A代指Air,为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特点为带有空气悬架。相较于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云辇-A的优势是除了阻尼调节外,还可以支持悬架高低调节、随速调节、装载模式、侧翼和智能迎宾等各种有关悬架高低的调节。云辇-P:P代指Pneumatic(油液),为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支持高度 刚度 阻尼的三项同时调节,首搭于仰望U8,硬件结构上,云辇-P由前减震器、连续阻尼控制模块、多级刚度控制模块、多级缓冲蓄能器、姿态控制模块、四轮联动模块、悬架控制蓄能器、后减震器以及云辇智算中心组成。这套悬架调节的最大行程可以做到200mm,除整车高度调节外,同时还具有四轮高度的独立调节,可以实现整车的前后调平、左右调平以及单轮调平。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还具有高达5000kg的举升能力。云辇-X:为智能车身控制系统,首搭于仰望U9,由双阀减震器、 MPU 总成、双目摄像头、空气弹簧、高度传感器、云辇智算中心组成。可以实现高度的快速调节,例如原地弹跳脱困、车辆跳舞、主动安全保护等,最大调节速率可以达到500mm/s。云辇-Z:采用电磁悬架系统,搭载于仰望U7。实现了横向、纵向和垂直三个方向的车身稳定,统一采用4个高度集成化的悬浮电机,替代了传统的液压减振器,使得调节响应速度大幅提升至10毫秒,是传统主动悬架的数十倍,同时,悬浮电机直接做功,省去了油液作为介质,降低了能量传递损耗,并通过悬浮电机直接发电,实现了能量回收和电池充电,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适用车型来看,云辇-C搭载于中低端价格带车型,云辇A搭载于中高价格带车型,云辇-P搭载于越野车,云辇-X、云辇-Z搭载于超豪华车型。云辇-C:目前搭载于比亚迪宋L、汉、唐、腾势D9等车型,更倾向于对舒适性要求较高的消费者。在工作原理上,云辇C是通过控制减震器的电磁阀,来调节主动悬挂阻尼的力度,可以针对道路变化来调整底盘系统的软硬度;云辇-A:目前搭载于腾势N7,注重车辆的操控性和运动性, 适合注重驾驶质感的消费者。云辇A有两个核心技术,分别是iCCT智能舒适控制技术、iCVC智能矢量控制技术。其中iCCT的作用是,在车辆加速、减速的过程中,可以抑制抬头/点头的现象,让车身保持前后平衡以保证舒适性。iCVC的作用是,将悬挂、制动和驱动系统进行整合,提升车辆的公路/弯道操控性能。云辇-P:目前搭载于仰望U8、方程豹豹5,专为越野车而打造。长行程的升降功能为越野车悬挂系统的核心之一。以仰望U8为例,在越野环境里它的悬挂升降行程可以达到150mm。云辇-X:目前搭载于仰望U9,主要强调全场景智能驾驶需求的科技感。可以同时满足在赛道上贴地飞驰与应对颠簸路段,并可实现原地起跳等效果,满足全场景的驾驶需求。云辇-Z:目前搭载于仰望U7,悬浮电机替代液压减震器,超越磁悬浮般的乘坐舒适体验,垂向控制全面电动化,超快调节,可通过悬浮电机直接发电,实现了能量回收和电池充电。
2.3.4 DMO:CTC 混动架构极致融合,打造动力强劲的超级混动越野平台
CTC电池底盘一体化设计 混动架构融合,打造越野混动平台。比亚迪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是继DM-i、DM-p之后,开发的超级混动越野平台。DM是比亚迪的混动技术,意味着可油可电;O为off-road,是为越野而生的混动平台。最大功率超过500kW,最大马力近700匹,最大拖挂质量可达2.5吨,百公里加速为4.8s,相当于5.0T越野车的水平。DMO平台通过将电池包置于大梁中间来降低重心,可以比燃油架构降低11厘米。同时电池包的加入也让扭转刚度得到了提升,不仅是能量件也是结构件,这个也就是CTC电池底盘一体化。而减少车身的颠簸也就是大梁与底盘的中间解耦,在大梁和车身中间增加了10个柔性衬套以减少震动的传导。另外对于悬架的选择,出于对越野强度和悬架的空间布局通常选用双叉臂和整体桥,但是整体桥会连接两个轮子,震动互相干涉,舒适性相对较差。而DMO采用前后的双叉臂,也能看出来更多是为舒适性考虑的,并且仅从硬件层面来讲,双叉臂相对麦弗逊无论是越野还是舒适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2.3.5 E平台:全域千伏高压架构,兆瓦闪充告别里程焦虑
超级E平台发布,兆瓦闪充告别里程焦虑。2025年3月17日,比亚迪召开超级e平台技术发布暨汉L、唐L预售发布会,发布纯电超级E平台,推出闪充电池、3万转电机和全新一代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核心三电全维升级,刷新多项全球之最。在充电速度上,实现充电功率1兆瓦(1000kW),实现全球量产最高峰值充电速度1秒2公里,达到全球量产最快充电速度——闪充5分钟,畅行400公里;在性能上,达到单模块单电机功率580kW,最高车速超300km/h,定义全球最强专业纯电平台,此次发布的超级e平台,是全球首个量产的乘用车“全域千伏高压架构”,把电池、电机、电源、空调等都做到了1000V,将电动车带入千伏时代。
03 内部改革加速品牌高端化成长,以用户为主塑造长期价值主义
3.1 轮岗制度赋能、集团化资源整合,有望助力品牌成长
2025年5月起,比亚迪对腾势品牌进行了人员和组织上的调整:部门架构方面,将品牌公关部收归集团统一管理。2025年5月19日,比亚迪腾势与方程豹品牌公关部整合至集团品牌公关部。调整后,两品牌部成为集团品牌公关部下的二级部门,由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负责。我们认为,此次调整,能够促使高端品牌的营销产生协同效应,减少两品牌独立运营的割裂感,同时减少内部资源的消耗。人员调整方面,施行轮岗制度。2025年7月3日,腾势汽车进行人事调整,赵长江由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转任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总经理,李慧由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总经理转任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我们认为,赵长江曾主导过腾势D9畅销车型,更侧重于短期爆款打造,而李慧作为比亚迪20年老将,擅长直营体系搭建以及拥有财务、渠道管理的复合背景,有利于塑造腾势的长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用户生态。
3.2 比亚迪三步转型发力,全面加速智驾下沉
3.2.1 侧重品牌知名度和用户体验打造营销体系
- 圈层营销深化用户粘性。依托“卖车即交友”理念成立仰望商业研究院,汇聚企业家车主,形成高净值朋友圈,典型案例为俞敏洪提车仪式强化品牌高端社群属性。
- 场景化技术实证建立信任锚点。U8沙漠干拔/浮水脱困测试直观验证“易四方”技术带动该车型2024年1月销量达1,652辆;方程豹力体验日于核心商圈模拟越野路况,让用户充分感受车辆的舒适性、操控稳定性和越野性能。
- 情感绑定行业叙事。2023年“500万辆下线仪式”以“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为主题,展示竞品车型传递行业共生理念,打破传统对立营销范式。
- 名人效应精准破圈。签约赵心童(斯诺克)、潘展乐(奥运冠军)等运动员,借力竞技精神强化高端技术标签;圈层共鸣扩列:联动贾静雯发起#乘风尽绽放 Campaign,通过小红书头部达人触达女性用户。
3.2.2 高端体验下沉,赛车场即将对外开放
斥资50亿元打造全球首批全地形专业赛车场,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验证及文化普及。2024年1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宣布,将投入50亿元建设全球首批全地形专业赛车场,目前已建成郑州、合肥两个赛车场。郑州赛车场参照国际FIA标准设计,全长2.8公里,包含12个弯道、最长直道450米,可满足从新手教学到专业赛事的多元需求。合肥赛车场位于合肥长丰县,涵盖综合楼及外场赛道、越野、模拟冰道等7大功能区——其中2036米专业赛道含14个弯道,可支持高速性能测试,越野区则设20多项专业项目及浮水区、室内沙坡区,模拟冰道、低摩擦圆环等特色场地能提供极限驾驶体验。- 竞速赛道:专为电动车瞬时扭矩特性设计。腾势Z9GT在赛道上展现出卓越的加速性能和过弯操控性,其动力输出线性且静谧性极佳,电机驱动几乎无感。底盘搭载云辇-A双腔空悬,支持高度、矢量、软硬多维度调节,面对减速带时滤震干脆,高速过弯侧倾抑制出色。
- 越野区:含42°极限坡道、交叉轴、25°A字坡。用以验证仰望U8等车型的攀爬与四轮独立驱动能力。
- 低摩擦环形道:测试车辆侧滑控制能力,搭配喷水系统强化极端场景适应性。腾势Z9GT搭载易三方智能漂移功能,通过后双电机结合扭矩矢量控制及分布式牵引力控制技术(DTCS),实现对后轮独立扭矩与滑移率的精准智能调节,大幅降低了专业漂移的操作门槛。
04 盈利预测
估值与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营收10018、12085、13679亿元,归母净利润550、680、810亿元。我们选取同为汽车行业自主品牌车企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以及上汽集团为可比公司,2025-2027年行业平均PE为16.4、13.5、11.6,随公司DMO混动平台 E平台纯电产品矩阵扩充,海内外强劲新车周期开启,销量有望再创新高。同时,公司控股公司比亚迪电子,比亚迪电子为公司提供热管理、智驾域控、座舱产品、主动悬架四大类套件,主动悬架与热管理核心部件均属自研,具备一定降本空间,有望调节比亚迪毛利水平,并跟随比亚迪规模效应实现双赢。公司2025-2027年对应PE为17.7/14.3/12.0,估值处于合理水平。公司作为2024年销量超400万台,国内市占率第一的行业龙头,后续估值向上空间可期,给予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05 风险提示
汽车行业竞争加剧风险;高端品牌认可度不及预期风险;技术落地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