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周度复盘》
回顾医药行业周度表现,本周制药行业震荡调整,第十一批集采55个拟采购品种中,平均每个品种有15家企业,有3个品种的企业超过40家;百济神州发布2025Q2业绩报告,H1实现扭亏为盈;迪哲医药DZD8586获FDA“快速通道认定”;乐普生物发布H1正面盈利公告。高值耗材和脑机接口部分公司本周表现较好,受益于事件催化或估值修复:赛诺医疗全球首款自膨式颅内药物涂层支架获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工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药行业本周跑输大盘及医药指数;生物制品行业跑赢医药指数,跑输大盘;医药商业行业跑输医药指数、跑赢大盘。
细分行业周度复盘
制药产业链:本周制药行业震荡调整,第十一批集采55个拟采购品种中,平均每个品种有15家企业,有3个品种的企业超过40家;百济神州发布2025Q2业绩报告,收入增长环比超预期,H1扭亏为盈;迪哲医药DZD8586获得FDA“快速通道认定”;乐普生物发布H1正面盈利公告;礼来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III期减重数据不及预期;默沙东终止开发5个临床项目,管线涉及非/小细胞肺癌及红斑狼疮。后续可持续关注主要公司产品临床研究进展、上市进度、WCLC/ESMO、中报业绩等。
医疗器械及服务:本周高值耗材和脑机接口部分公司表现较好,受益于事件催化或估值修复:赛诺医疗的全球首款自膨式颅内药物涂层支架获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工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药、生物制品及商业:1)中药:本周跑输大盘及医药指数。下半年基数压力逐步缓解,看好下半年经营改善。同时市场关注中药企业跨界创新药进展。2)生物制品:本周跑赢医药指数,跑输大盘。部分个股受创新药外溢行业群影响,股价有所提升。疫苗行业关注产品销售回暖,创新管线研发进展及对外授权预期,以及部分企业股权变更进展;血制品行业关注产品价格恢复情况、浆站拓展情况及行业并购整合进展。3)医药商业:本周跑输医药指数、跑赢大盘。药店行业边际改善趋势明显,25年有望温和恢复;医药流通行业关注行业内整合及二季度业绩情况,增速有望逐步恢复。
25Q2公募基金医药持仓:环比持续提升,创新药行业加配明显。公募基金25Q2医药持仓比例为9.39%,较前一季度提升1.07个百分点,持仓比例持续增长。剔除指数基金、医药基金后的持股比例为3.33%,较前一季度提升0.54个百分点。拉长来看,目前基金持仓比例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5Q2创新药行业持股基金增加明显。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因为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研究设计要求变化、价格变化、带量采购政策变化、医保报销范围及比例变化等风险。尤其是集采、医保支付等政策的变化,对行业发展预期影响较大。 研发不及预期风险:新药和器械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临床入组进度不确定、疗效结果及安全性结果数据不确定等风险。 审批不及预期风险:审批过程中存在资料补充、审批流程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审批周期延长等风险。 宏观环境波动风险: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可能影响下游需求,此外还需要考虑国际关系、气候变化、通货膨胀及汇率和利率等方面的风险。
1)中药:基数压力逐步缓解,看好下半年经营改善;关注十五五规划落地,有望带来长期增长预期;积极布局创新转型,构建第二增长曲线。2)疫苗:建议关注产品销售改善、创新管线进展及股权变更进展。3)血制品:关注产品价格变化及集采进展,浆站拓展及并购整合值得期待。4)测序:上游温和复苏,有望重回增长轨道;下游多领域催化丰富。5)药店:25年行业温和恢复,开启差异化发展路线。6)医药流通:边际改善,多元因素催化股价。
全球视角:外部挑战加剧,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从国际比较优势看,中国具备人口与内需优势、制造与供应链优势,同时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中国资产出海数量也持续提升。美国在创新与早期研发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具有高定价的内需市场。虽然外部挑战加大,但海外市场仍有很大机会,建议同时关注国内份额提升及出海的机会。
立足于内:稳住国内根基,拥抱创新与整合。①政策展望:改革进入深水区,高质量增长成为常态。2025年下半年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优化、多元化支付及医疗服务价格改革。②制药产业链:集采优化、积极创新转型,关注供应链安全。③器械:看好进口替代和并购整合机会,积极关注AI和脑机接口等新技术方向。④关注中药、药店、流通、医疗服务及疫苗等行业经营触底回升节奏及长期转型升级方向。
开拓于外:把握节奏与路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①创新药:中国创新闪耀国际舞台,产业趋势持续强化。②制药上游及生命科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③原料药:关税扰动短期有限,关注行业转型机遇。④器械国际化:坚定看好出海趋势,关注部分创新器械自主销售和BD机会。⑤血制品出海:静丙赋予血制品出海契机,血制品海外注册持续推进。⑥疫苗出海:模式趋于多元,进度有望加速。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因为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研究设计要求变化、价格变化、带量采购政策变化、医保报销范围及比例变化的风险。尤其是集采、医保支付政策的变化,对行业发展预期影响较大。研发不及预期风险:新药和器械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临床入组进度不确定、疗效结果及安全性结果数据不确定的风险。审批不及预期风险:审批过程中存在资料补充、审批流程变化因素导致的审批周期延长的风险。宏观环境波动风险: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可能影响下游需求,此外还需要考虑国际关系、气候变化、通货膨胀及汇率和利率方面的风险
《医疗器械:行业拐点已至,创新并购出海造就全球性龙头》
立足于内,开拓于外,寻找中国的全球医疗器械龙头:随着国产医疗器械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器械行业的主要成长逻辑已经逐步从国产替代和渗透率提升,拓展到国际化和技术创新,估值迎来重塑。国际业务空间更为广阔,多家器械公司的海外业务高增长、国际业务占比将超过国内;器械行业改进式创新较多,中国部分医疗器械创新产品从跟随模仿到领跑全球,正在国际上逐步崭露头角;并购拓展是国际器械龙头成长的重要路径,未来我们将见证越来越多的行业并购。过去四年医疗器械板块持续下跌,今年迎来反弹;器械集采政策优化、设备招标数据持续改善、渠道库存逐步下降等趋势下,医疗器械细分板块有望在下半年到明年陆续迎来业绩拐点。
政策边际改善、行业迎来拐点和估值修复。医疗器械板块2021-2024年均为下跌走势,2023-2024年受医疗合规要求提升、医疗设备更新换代落地节奏等因素影响。展望下半年,行业业绩拐点逐步显现:1)高值耗材:看好长期渗透率提升空间,集采优化政策利好估值修复,各赛道的集采出清拐点正在逐步体现;2)医疗设备:24Q4开始医疗设备招标增速已经出现拐点,预计25Q3龙头公司有望业绩企稳回升,部分公司有望在低基数下实现高增长,国产龙头产品迭代升级,有望加速国产替代和国际化;3)IVD:多重政策因素下短期依然承压,预计化学发光行业Q4或明年有望量价企稳,中长期国产替代仍有较大的空间。4)低值耗材:不同产品领域所处阶段有所差异,关注关税背景下国产企业海外产能建设及大客户合作进展;5)家用器械:家用呼吸机、CGM等领域市场空间大、格局较好,关注国内消费需求景气度变化及国产家用器械公司国际化拓展进度。
行业承压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积极战略转型,新的增长曲线逐步形成。企业战略调整主要方向包括:1)降本增效:通过规模化和自动化生产、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等维持利润率;2)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布局差异化产品,多产品线布局分散集采风险,医保政策有望对创新器械产品提供更长的放量窗口期;3)转型消费:医保控费影响较小,盈利能力有望长期维持较高水平,支付能力提升带来持续的消费升级,可选消费需求弹性更大,市场天花板更高;4)出海:海外价格体系相对稳定,国产企业有望发挥供应链及成本优势;5)并购:原有赛道天花板有限,或成长压力较大,部分企业通过并购布局新的增长曲线。
依托国内的人口数量、医生经验、临床数据、工程师红利和产业链优势,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已实现全球领先。
中国器械企业龙头持续创新、出海、并购,有望成长为全球医疗器械龙头。1)出海:过往20年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以国产替代为重要的成长路径,随着国产企业产品力的提升,多家企业依托优秀的产品力、海外本土化运营及工厂建设,实现了海外业务的高速增长、构建起全球竞争力。2)创新: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是器械公司实现国产替代和国际化的前提,部分产品也有望通过license-out等方式加速出海。3)并购:并购是全球医疗器械龙头重要成长路径,美股多家器械公司上市以来实现了10倍或100倍的增长,中国器械公司在全球的成长空间非常广阔,随着股东结构中国际投资人占比提升、估值有望向美股创新器械公司靠拢。
港股投资机会:关注具备创新能力较强、业绩迎来扭亏或高增长拐点的低估值公司。1)港股器械整体创新属性较强,部分企业的创新产品具有license-out潜力;2)部分龙头公司将于25-27年陆续实现扭亏,步入利润快速释放的阶段,尤其是部分账上有现金的公司,低估值凸显投资价值;3)随着集采影响逐步出清、集采政策优化,优质器械公司业绩确定性提升和估值逐步修复;4)长期空间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器械龙头有望迎来估值重构。
A股投资机会:关注业绩有望迎来拐点、国际化能力较强、中长期增长逻辑较好的各细分赛道龙头。1)Q2或Q3有望业绩高增长或逐步迎来拐点的标的;2)短期业绩承压,但长期增长稳健、26年有希望加速增长的公司;3)集采优化政策相关潜在业绩和估值修复;4)医疗新科技方向如脑机接口、AI医疗、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