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表示,第十一批集采优化价差的计算“锚点,不再简单的以最低报价作为参考,这将改善过去内卷到“地板价”的问题,报价将趋于合理化。

(图片来源:人民政府网)
药品集采规则优化下,耗材集采规则也有望优化,目前大多高值耗材(冠脉介入、神经介入、外周介入、骨科、电生理等)已陆续纳入国家或地方集采范围,降价压力持续释放。
医药集采概述
医药集采是一种以“带量采购、招采合一”为特征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模式,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医疗机构的采购需求,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药品和耗材的价格,同时确保供应稳定。
在此过程中,医保局牵头组织专家进行基金测算、药价评估及谈判,以实现药品和耗材的降价保量。

医保局在医药集采中承担了多项重要职能:
1)政策制定与实施:医保局负责制定集采政策并主导推进相关工作,在药品集采中,医保局组织专家进行价格和基金测算,并直接与药企谈判,确保最终价格合理且符合医保支付能力。
2)整合定价、采购与支付权:作为医药市场的主要买方力量,医保局统一行使定价、采购和支付权,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3)协调多方联动:医保局与药监局、卫健委等部门协同合作,确保集采政策顺利实施。例如:药监局负责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审批,卫健委则推动医疗机构优先使用集采药品并完成结算。
4)促进规范化与透明化:通过发布统一编码标准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医保局推动全国医保系统的标准化管理,提升了数据透明度和监管效率,形成“一盘棋”的格局。
5)监督与执行:医保局监督中选产品的供应和质量稳定性,确保按协议供应,避免因短缺或质量问题影响患者用药需求。

医保局在医药集采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和职能,实现了药品和耗材价格的合理化以及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
医药集采市场规模
近年来,医药集采政策覆盖的品种和金额显著增加。自2018年最初的 “4 7”试点中选品种25个,到2024年底,各省份的国家组织和省级集采药品品种数达到 500 个以上,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2024年,全国通过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网采订单总金额9962亿元。其中,西药(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7902亿元;中成药2060亿元。

(图表时间: 2025-3)
在网采订单总金额中,医保目录内药品网采订单金额为9225亿元,占全部网采订单的92.6%。
(图表时间: 2024)
另外,医保基金的收支状况对医药集采的推进有着深远的影响。2024年,医保基金收入从2003年的890亿元增长至34810亿元,医疗费用的增长给医保基金带来了压力。

这种收支不平衡促使医保局采取更为严格的控费措施,包括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以降低药品和耗材的价格,从而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
医药集采对医疗产业影响
医药集采对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医疗机构和患者带来了显著影响。
对医药产业链的影响
上游(原料药及耗材生产企业) :
医药集采通过压缩药品和耗材的价格空间,对上游企业形成了较大成本压力。为适应集采要求,企业需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成本结构,同时注重产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部分规模较小或技术落后的企业可能被淘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中游(药品及耗材生产企业) :
集采推动药品和耗材价格大幅下降,中游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显著压缩。企业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同时加速创新研发以寻找新的增长点。长期来看,这促使行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下游(流通及销售环节) :
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中间商的角色逐渐弱化。集采模式强调“招采合一”,减少了流通环节,提升了供应链效率,同时也迫使流通企业向专业化、信息化方向转型。

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
医药集采降低了药品和耗材的采购成本,减轻了医疗机构的运营负担。同时,由于集采明确了药品使用量和支付标准,医院的资金周转压力得以缓解。

用药结构调整:
医疗机构在政策引导下优先使用集采药品,这有助于优化用药结构,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对患者的影响
降低医疗费用:
集采直接推动药品和耗材价格下降,患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治疗所需的药品和医疗服务。特别是对于慢性病和重大疾病患者,集采带来的经济负担减轻尤为明显。

提升用药可及性:
集采保障了药品和耗材的稳定供应,患者更容易获得所需治疗产品。此外,集采还促进了仿制药和国产替代品的普及,进一步扩大了患者的用药选择范围。
重点高值耗材公司
(数据由行行查AI生成,仅供参考)
康德莱:主营医用穿刺针、输注器械等,通过“代理经销 配送 供应链服务”模式积极应对集采变化,产品出口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奥精医疗:积极参与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加速国际化布局,丰富产品线并增强市场竞争力。
天益医疗:血液净化装置体外循环管路、动静脉瘘穿刺针成功中选集采,展现了较强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覆盖能力。
迈瑞医疗:超声刀头类产品成功中标多省联盟集采,进入多家顶尖医院,显示了高端市场的突破能力。
三友医疗:参与骨科高值耗材集采,涵盖人工关节、脊柱类等领域,基本实现骨科四大类耗材集采全覆盖。
正海生物:硬脑(脊)膜补片多次中标省级和联盟集采,同时积极推广活性生物骨产品,提升市场份额。
国科恒泰:专注于高值医用耗材,产品覆盖骨科、心脏、神经外科等多个科室,逐步拓展医疗器械全领域市场。
心脉医疗:外周支架、球囊等产品相继中选国家及省级集采项目,展示了较强的适应政策变化的能力。
健帆生物:血液灌流器尚未被纳入集采范围,但公司积极调整策略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集采风险,保持稳健发展。
威高股份:血液透析类产品在集采中表现优异,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微创医疗:在心血管介入、骨科等领域持续创新,积极参与集采,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乐普医疗:冠脉支架等产品成功中选国家集采,展现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蓝帆医疗:心血管介入产品多次中标集采,依托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创新提升了市场占有率。
佰仁医疗:专注于生物材料和再生医学领域,在人工心脏瓣膜等高端耗材领域具备独特竞争优势。
南微医学:消化内镜诊疗器械在集采中表现出色,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医疗机构。
大博医疗:骨科耗材全系列产品覆盖,积极参与国家及省级集采,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春立医疗:关节假体类产品在集采中表现突出,推动了骨科耗材领域的国产替代。
医药集采优化的意义
医药集采的背后有多重战略目的,首先是为了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通过集中带量采购,减少中间环节和灰色地带,从而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

集采也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医保资金能够覆盖更多的病人或产品和技术,而不是仅仅用于支付高昂的药品费用。
此外,集采还希望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逐步完善医药领域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企业加强质量和成本控制,并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一致性评价,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创新方向发展。集采通过直采模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挤掉药价当中的水分,使得企业必须依靠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以量换利,或者加大研发投入做创新药。
2025年起,国家陆续出台政策优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强调了加速创新药上市并提高医疗器械产品采购的可预期性,通过透明化、科学化和执行力强化等多维度优化,实现价格合理化与医疗质量保障的双赢,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种持续的政策调整和优化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导向,鼓励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