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商业化闭环突围战:如何完成患者触达最后一跃?
时间:2025-07-22 20:00
上述文章报告出品方/作者:E药经理人;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一方面,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BD(商务拓展)首付款金额纪录不断刷新。仅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已达500亿美元,几乎与2024年全年持平。另一方面,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临床试验审批再次提速,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再创新高。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已有43个创新药获批,其中化学药品24个、治疗用生物制品14个、中药5个。与此同时,政策端、企业端、渠道端多方联动,一个以提升患者物理可及与支付可及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正在逐步完善。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方案中,首次推出“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为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受益显著但超出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创新药,提供了破解支付难题的新路径,将进一步提升患者对创新药的经济可及性。此外,得益于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线上互联网医药与医疗服务生态的持续深耕,叠加创新药企渠道布局从“多”到“全”的精细化管理,一个借助线上电商平台提升创新药物理可及性的生态也在加速构建。当然,创新无止境,可及有边界。接下来,药品供应端与渠道端需在夯实创新能力、突破服务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创新药触达患者的“最后一棒”。创新药的患者可及性提升,根基在于研发端的持续突破。从First-in-Class的科学探索到患者可负担的价值平衡,中外药企用实践诠释着创新的底层逻辑。“制造符合中国人基因、老百姓用得起的新药、好药,是我们与患者的约定。”恒瑞医药副总裁霍仕文的话,道出了本土药企的创新底色。作为中国“制药一哥”,恒瑞以真金白银的投入诠释创新决心:2024年研发投入82.2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9.4%;截至2025年一季度,已获批23款1类创新药,90余个自主创新产品进入临床,约400项临床试验在全球开展。“医药行业有‘双十’说法:一款创新药需经过10年、10亿美元投入,才有可能成功。”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高级副总裁钱镭认为,科学家之所以在这个看似回报率不高的领域深耕,正是因为医药健康产业承载着科学进步与社会价值。因此,对于医药创新,信达生物始终坚守三个“不妥协”:对科学的追求、对质量的标准、对“老百姓用得起”的初心。信立泰同样如此。作为聚焦心脑血管领域的特色专科药企,2020-2024年信立泰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25%-30%,锚定慢病领域的“长坡厚雪”。“政策变化与技术革新中,唯有苦练内功才能立足。”信立泰新专总经理杨巍表示,公司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在慢病治疗领域保持高研发投入。受益于中国自2015年开启的药审改革,跨国药企也纷纷提速创新药在中国的上市进程,将全球已获批且满足中国患者需求的新药尽早引入。灵北中国(内地与香港)总经理张一帆表示,“灵北将发挥神经科学领域专长,携手本土合作伙伴,持续提升创新原研药的可及性”。数据显示,全球约一半人口受脑部疾病影响,经济负担占全球GDP的10%。“我们正加快创新药物在中国的落地与临床应用,以满足偏头痛领域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在中国,成人偏头痛患病率高达9.3%。吉利德多年深耕抗病毒、肿瘤、炎性疾病等领域,中国是其重要战略市场。吉利德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金方千透露,吉利德已有13款创新药在中国获批,其中8款纳入国家医保。近几年,吉利德通过积极布局“院内 院外”、“线上 线下”全渠道覆盖,让慢乙肝、丙肝、HIV患者更便捷获得药物,更通过“先行先试”政策,让创新药更快惠及有需要的人群。政策推动的创新势能,为满足不同患者需求提供了丰富用药选择,而渠道的“毛细血管”与支付的“桥梁作用”成为完成患者可及性的“最后一棒”的关键。从数字化工具到全渠道覆盖,药企与平台正共建可及性新生态。近期,诺和诺德中国与京东健康的合作,正是借助互联网渠道提升患者可及性的例证。“作为创新驱动的全球生物制药公司,携手京东健康等数字化平台构建覆盖全周期的数字化肥胖防控体系,将进一步提升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性。”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表示。数字化浪潮带动的医药销售渠道变革,已在OTC领域充分显现。而以满足患者需求为核心的创新药,也在探索线上渠道的业务模式——通过加强与线上渠道、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合作,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优化渠道布局,让更多患者及时、便捷地获取创新药。意大利制药企业美纳里尼2013年进入中国,次年便提出全渠道布局战略,2016年开始在男性健康领域,率先与京东健康合作,随着近10年的合作推进,目前双方合作领域也逐步拓展到疤痕管理等更多领域。美纳里尼中国区CEO陈家麟观察到,随着互联网医疗生态的成熟与患者主动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在患者心中,医药电商已不仅是购药平台,更是疾病咨询与治疗方案的获取渠道。因此,美纳里尼积极与京东健康合作,推出男性健康、疤痕管理领域的科普工具,共同探索涵盖疾病、健康管理全流程的举措。”更进一步,患者在电商平台的搜索关键词也愈发精准。“京东健康数据显示,用户购药时直接搜索产品名的比例逐步提高。”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医药业务部总经理宋志瑞表示。于是,从提供药品到治疗方案,再到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为创新药企与线上渠道共建患者服务生态的共识。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数字化与商业创新部、商业战略与卓越运营部负责人朱理琍认为,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浪潮正在重塑医药健康产业,“AI、物联网技术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服务向精准化和个体化迈进”。阿斯利康正积极投入数字化浪潮,借助技术提升创新药的可及性,助力打通患者用药的“最后一公里。”据悉,阿斯利康已携手京东等本土电商及互联网平台,持续提升优质创新药的线上、线下可及性,增加用药便捷性,助力打通患者用药的全流程。此外,“阿斯利康还与京东共建线上慢病管理服务模式,包括慢病家庭共管模式,惠及了更多患者。”作为在眼科领域研发投入最大的跨国药企,参天制药中国CEO向宇始终秉持“药品要足够可及,才能更广阔地造福患者”的理念。参天制药中国正通过与京东健康等线上平台的合作,持续践行这一理念。“眼科与常见病、慢病相比,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偏远地区的学术资源相对不足。”向宇表示,“与京东等平台合作,不仅能让眼科医疗知识无界传播,还能更快速地触达中国广阔市场与更多患者。”“研发与可及并重”是创新药在新时代完成业务模式闭环的核心命题。提升创新药的患者可及性,是整个医药产业的共同目标。“线上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企业,通过医药供应链与医疗服务能力的深度融合,以及医疗AI大模型的技术驱动,已成为广大药企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京东集团SEC委员、京东健康CEO金恩林希望,接下来“京东健康可以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创造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行业价值”,共同构建创新药患者可及性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