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交换机行业概览
交换机是算力产业链上游实现网络互联的关键设备,通过电/光信号转发实现算力设施多设备间高效通信。
根据技术架构、传输速率及端口类型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技术架构分类:太网交换机市场占比超90%,基于IEEE 802.3标准,支持从10Mbps到1.6Tbps的速率。传输介质包括铜缆(RJ45)或光纤(SFP/QSFP),主要用在局域网(LAN)、数据中心等通用场景。
应用场景分类:主要分为企业级交换机、数据中心交换机、工业交换机以及电信级交换机。
从2016年起至今,交换机容量经历了从6.4T到102.4T的巨大飞跃,驱动因素包括端口速率升级(如400G/800G普及)、架构优化(Spine-Leaf扁平化设计)以及技术革新(如CPO共封装光学)。此外,工艺技术从16nm向3nm演进,进一步增强了数据传输效率。
交换机在算力产业链中图示:
交换机产业链上游:核心元器件与材料
以太网交换芯片:决定交换机性能的关键,占成本约45%。海外博通(StrataXGS系列主导高端市场)、美满电子等是主要参与厂商。博通于6月初发布自家最新的Tomahawk6 102.4T数据中心交换芯片,在前代芯片基础上再次完成容量翻倍。国内盛科通信在商用以太网交换芯片国内排名第一,全球第四,800G芯片小批量交付,51.2Tbps国产芯片打破垄断,市场份额突破8%。
光模块:光电转换核心组件,占成本30%。光模块产业链全景解析
PCB(印刷电路板):占成本约15%,高速PCB需求随端口速率提升而增长。算力硬件三大核心赛道解析
其他元器件:CPU/PHY芯片、电源模块、结构件等。
交换机产业链中游:交换机制造与品牌商
全球交换机市场集中度较高。
2024年全球市场前五厂商为思科、Arista、华为、HPE、新华三,市场份额占比69.60%,思科位列第一;中国交换机市场前五厂商份额约为89.7%,华为、新华三(紫光旗下)、锐捷网络、中兴通讯、思科形成高度集中格局。
新华三首款通过工信部进网测试的800G国芯智算交换机,整机搭载国产25.6T高速网络芯片,国产化率超95%,基于100%国产关键芯片与核心元器件。锐捷网络当前数据中心交换机加速交付,连续13季度获得中国200G/400G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占有率第一。此前迈普也新发布AI智算灵活插卡式交换机。
交换机代工市场较为分散,近年来呈现整合趋势。
交换机代工模式分为OEM和ODM。
OEM:品牌商提供设计,代工厂仅负责生产,如富士康为思科代工低端交换机。工业富联(鸿海)与英伟达达成NVLink交换机的独家代工合作。
ODM:代工厂参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ODM合作模式对制造服务商的综合实力要求高,业务合作关系也更加紧密,如菲菱科思为新华三定制800G交换机合作周期长达3-5年。
整体来看,全球交换机代工市场CR5不足40%,共进股份、菲菱科思、环旭电子为前三。
从行业整合信号来看,新华三海宁聚焦高端数据中心交换机生产,其产业园扩产有望带动菲菱科思、共进股份等订单增长。此外,锐捷网络“JDM模式”与智微智能联合开发液冷交换机,研发周期缩短40%,推动代工厂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02
CPO交换机行业概览
CPO交换机是交换机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数据中心和AI算力等高速高带宽场景中,技术优势明显。
CPO交换机:是采用共封装光学技术的数据中心交换机,其核心特点是将光引擎(硅光模块)与交换芯片直接集成在同一基板上。
根据Cisco统计,对比可插拔方案,CPO方案能够使得ASIC连接至可插拔光模块所需的功耗最多可降低50%,可使51.2T交换机总功耗降低高达25%-30%。
CPO 交换机方案有 A/B/C 型三个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讯石光通讯
CPO交换机结构:包含多个关键组件,主要由交换芯片ASIC、OE光引擎(含PIC)、ELS外置光源、柔性光背板、MPO连接器等部件组成,芯片之间采用多平面技术。
以英伟达CPO为例,即每一根交换机外面的光纤从MPO口进来之后,会用光纤分纤盒(shufflebox)将其信号拆分成四路并分别连接到四个不同的交换机芯片上,从而将信源切割成最小单元,最终在CX8网卡端进行数据汇聚。允许多个独立平面同时运行,而Shufflebox起到关键的信号分配和处理作用。
交换芯片ASIC:作为数据交换和路由的核心,处理高速数据包转发、流量管理等功能。博通ToTomahawk6芯片已交付,支持CPO封装,客户包括Meta、微软;英伟达Quantum-XPhotonics采用定制ASIC,首用于自有AI集群。
OE光引擎(含PIC):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集成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光子器件。天孚通信硅光引擎将良率提升;博创科技与Marvell合作开发800GAEC铜缆,子公司长芯盛专注MPO/AOC业务。
ELS外置激光光源: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提供稳定的光信号源,通过外置设计降低CPO内部热耦合,提升散热效率。华工正源发布ELSFP外置光源模块8路出光通道模块已通过英特尔认证,用于至强(Xeon)可扩展处理器的光互联,支撑CPU-CPU直连带宽达800Gbps;源杰科技CW光源通过分支比优化降低激光器用量。
保偏光纤组件:稳定光信号偏振态,保证了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中际旭创800G/1.6T光模块采用PMF方案;长飞光纤保偏光纤产品进入大厂供应链。
MPO连接器/适配器:用于确保不同模块之间的物理连接和信号传递的稳定性,实现高密度光纤并行连接,支持40G/100G/400G/800G传输速率。太辰光作为全球最大光密集连接产品制造商,保偏MPO产品小批量出货;致尚科技子公司福可喜玛为全球第三大MT插芯供应商(前两名为USConec、Senko)。
柔性光背板:为内部组件提供了灵活的布线方案,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菲菱科思与新华三合作开发柔性光背板,支持800GCPO交换机扩产,菲菱科思负责光背板设计、PI薄膜采购及激光钻孔加工,新华三提供CPO芯片封装测试数据;共进股份代工新华三CPO交换机,以及参与光背板与交换芯片的电磁兼容(EMC)设计。
03
CPO交换机竞争格局
当前全球CPO交换机竞争格局呈现国际巨头主导高端技术,以及国内企业加速追赶的态势。
从行业壁垒来看,CPO涉及芯片、光学和封装技术的深度融合,研发周期长,中小企业难以切入。
博通:2021年初公布CPO以太网交换机时间表,2024年3月交付Bailly交换机业界首款51.2TbpsCPO以太网交换机,采用8个6.4Tbps光学引擎与Tomahawk 5芯片集成。Tomahawk芯片架构与CPO封装专利,形成从芯片到光引擎的全链条控制。此外,与Meta、微软等云服务商深度绑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巩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市场地位。
博通 CPO 交换机零部件拆解:

资料来源:STH,博通
英伟达:推出Quantum-XPhotonics(InfiniBand)和Spectrum-X Photonics(Ethernet)两大CPO方案,支持800G/1.6T端口,已应用于自有AI集群(如DGX H100超算中心)。通过与台积电、Lumentum等合作,构建从芯片设计到光模块封装的完整供应链,并主导CPO技术标准化进程。
博通主要采用垂直整合模式自研芯片 自产光引擎,供应商较少;而英伟达采用开放生态模式,依赖台积电等多家供应商,形成“芯片 封装 光模块”协同体系。
此外,英特尔推出了业界首款全集成光学I/O芯片(Chiplet),与CPU共同封装;Marvell在整合CPO技术的定制AI加速器上取得突破;AyarLabs、Lightmatter、Celestial AI等创业公司些活跃推进CPO技术。
国内华为在CPO领域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从硅光芯片(麒麟系列)到CPO交换机(CloudEngine系列)全面覆盖。
新华三推出全球首款单芯片800GCPO硅光交换机(H3CS9827系列),51.2T带宽,64个800G端口,功耗降低30%,支持3.2万台AIGC节点无阻塞传输,已应用于阿里云和腾讯云。
当前CPO交换机市场呈现双雄争霸 国内突围格局。
美国大模型市场已进入CPO 交换时代,同时下一代OSC全光网络交换机已处于大规模商用前夕。CPO正向更高速度、更低功耗和小型化发展,未来技术迭代如3.2T端口和供应链自主化有望成为竞争的焦点。
根据IDC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全球以太网交换机行业跟踪报告,1Q25全球以太网交换机收入达到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3%,其中数据中心交换机收入同比增长54.7%,高速数据中心交换机(200G/400G)收入同比增长189.7%。
受益于海内外云厂商资本开支增长,交换机作为数据互联的关键设备,有望在AI数据中心强劲需求推动下迎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