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事件:本周英伟达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亦成为全球首家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的公司,截至本周五收盘,英伟达总市值达4.02万亿美元,股价达164.9美元。至此,北美AI龙头中代表网络需求的博通、代表客户景气度的Core Weave和全球AI算力芯片龙头英伟达均大幅超越前高,彰显市场对AI算力的热情仍持续高涨。
【市场认知差:北美算力行情真正的底层逻辑】
并非“关税去敏”,而是AI正反馈带来的真正需求增长。国内市场普遍认为,本轮北美算力行情上扬原因主要是在经历4月关税对算力板块产生巨大影响后,其威胁持续降温导致板块修复。但截至当前北美各大巨头股价已大幅超过关税前的位置,且大幅突破前高,因此我们认为此次行情的底层逻辑并非主要受上述原因驱动,而是由技术迭代→需求爆发→数据反哺→模型加速形成的“模糊闭环”带来的,其核心上升燃料是海量token的持续增长:
起点:模型更强大、更便宜,激发下游需求。2025年1月1日-6月11日,中美10家头部科技公司162天内发布或迭代了至少23版大模型,平均每7天就会有一版新的大模型诞生。从技术侧看,大模型多模态等方面能力不断实现突破,性能不断提升,如xAI最新发布的Grok 4已支持四个智能体并行;Gemini已具备将视频转换成代码等多模态能力等。从成本侧看,伴随技术进展模型推理成本同步大幅降低,如谷歌Gemini 2.5 Flash推理成本仅为0.6美元/百万tokens,相比全功能思考模式降低600%。模型能力提升、使用成本降低一方面使商用门槛降低,另一方面使用场景拓宽,实用性增加,从而进一步激发下游需求。
核心驱动:token量激增与应用场景的拓宽。用户请求量激增彰显用户需求,如截至25年4月,谷歌AI推理量已达到480万亿tokens,同比增长50倍;GPT周活用户也从今年2月的4亿提升到4月的8亿,两月周活用户已实现翻倍增长。从应用场景看,AI已加速渗透到各任务中,如搜索引擎替代工具Perplexity、企业工作助手Copilot、AI社交工具Meta AI等。一方面用户粘性因体验优化而增强,另一方面AI用户的快速增长不断增加数据量,扩充大模型训练集。
数据飞轮:反哺预训练,进一步提升模型能力。海量的有效数据对于模型训练十分重要,而从用户数看,大量用户的增加将为模型提供更多的交互数据,从而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另一方面,AI需求增加促进各厂商进一步加大投入寻找更优质的数据,如OpenAI 等国内外一流的模型研发机构正花费巨资,从各个渠道收集视频数据,以用于训练更高级的大模型。
模型升级加速:算力的硬件支撑。正如上述观点,模型的迭代、用户请求的指数级增加、数据对模型的反哺正形成闭环。而无论是训练、推理亦或是开发AI新功能最后的token均需要高性能计算集群完成任务,而这也是算力行情真正的底层逻辑,各大厂商的算力竞赛并不会缓和,而是继续加紧部署最高端计算集群的部署,从而在竞争中率先构建生态获取优势。根据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的说法,25年北美四大CSP厂商对下一代Blackwell系列芯片采购量将增长至360万枚。
【国内海外产业链:强者更强,高估值将逐渐深入人心】
我们认为,目前市场仍然不愿给光模块龙头等全球AI硬件核心产业链过高估值,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海外AI的发展程度认知不足,对于Agent、COT等全新应用缺乏深度体验的机会。在当下,本轮AI行情有望持续重塑市场对于科技制造业的认知和投资方法。正如我们上周的观点,GPU等高性能芯片的大量需求将带动相关配套设备如光模块、PCB、交换机等需求激增,而国内龙头厂商将在硬件设备高速迭代的趋势中凭借其客户份额的领先优势、技术先发优势以及在其专业领域的积累优势形成护城河,率先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龙头高估值,相信长期增长”将慢慢深入人心。
综上,我们坚定推荐算力产业链相关企业如光模块行业龙头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建议关注光器件“一大四小”天孚通信 仕佳光子/太辰光/博创科技/德科立,同时建议关注国产算力产业链,如其中的液冷环节东阳光等。
建议关注:
算力——
光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铜链接:沃尔核材、精达股份。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沪电股份、寒武纪、海光信息。液冷: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边缘算力承载平台: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卫星通信: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震有科技、海格通信。IDC:润泽科技、光环新网、奥飞数据、科华数据、润建股份。母线:威腾电气等。
数据要素——
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数据可视化:浩瀚深度、恒为科技、中新赛克。
风险提示:AI发展不及预期,算力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1. 投资策略:算力新起点——英伟达的四万亿
本周建议关注:
算力——
光通信: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太辰光、腾景科技、光库科技、光迅科技、德科立、联特科技、华工科技、源杰科技、剑桥科技、铭普光磁。
算力设备: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工业富联、沪电股份、寒武纪。
卫星通信:中国卫通、中国卫星、震有科技、华力创通、电科芯片、海格通信。
母线:威腾电气等。
数据要素——
本周观点变化:
本周由于全球 AI 训练与推理算力的爆发式需求,英伟达在5月发布财报后持续上涨。本周英伟达在连续多周上涨后迎来历史性时刻:7月11日英伟达总市值突破四万亿美元,成为首家市值达4万亿美元的上市企业。国内方面,7月10日仕佳光子披露重组预案,称公司拟购买福克西玛82.4%股权。同时,仕佳光子股票于7月11日开市起复牌,利好消息导致投资者情绪高涨,复牌后当日上涨14.85%。
综上,我们坚定推荐算力产业链相关企业如光模块行业龙头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建议关注光器件“一大四小”天孚通信 仕佳光子/太辰光/博创科技/德科立,同时建议关注国产算力产业链,如其中的液冷环节东阳光等。
2. 行情回顾:通信板块上涨,光通信指数表现最优
本周(2025年7月7日-2025年7月11日)上证综指收于3510.18点。各行情指标按涨跌幅排序依次为:创业板综>万得全A>万得全A(除金融,石油石化)>中小板综>上证综指>沪深300。通信板块上涨,表现优于上证综指。

从细分行业指数看,光通信、通信设备、量子通信、区块链分别上涨5.3%、3.6%、3.4%、2.9%,表现优于通信行业平均水平;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运营商分别上涨2.1%、1.75%、1.7%、0.6%,表现劣于通信行业平均水平;卫星通信导航下跌1.3%。
本周受益于软件开发概念,上海钢联上涨27%,领涨版块。受益于数字货币概念,恒宝股份上涨21%;金安国纪上涨20%;受益于机器人概念,长芯博创上涨20%;受益于华为概念,天孚通信上涨12%。

3.周专题:算力新起点——英伟达的四万亿
事件:本周英伟达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亦成为全球首家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的公司,截至本周五收盘,英伟达总市值达4.02万亿美元,股价达164.9美元。至此,北美AI龙头中代表网络需求的博通、代表客户景气度的Core Weave和全球AI算力芯片龙头英伟达均大幅超越前高,彰显市场对AI算力的热情仍持续高涨。
【市场认知差:北美算力行情真正的底层逻辑】
并非“关税去敏”,而是AI正反馈带来的真正需求增长。国内市场普遍认为,本轮北美算力行情上扬原因主要是在经历4月关税对算力板块产生巨大影响后,其威胁持续降温导致板块修复。但截至当前北美各大巨头股价已大幅超过关税前的位置,且大幅突破前高,因此我们认为此次行情的底层逻辑并非主要受上述原因驱动,而是由技术迭代→需求爆发→数据反哺→模型加速形成的“模糊闭环”带来的,其核心上升燃料是海量token的持续增长:
起点:模型更强大、更便宜,激发下游需求。2025年1月1日-6月11日,中美10家头部科技公司162天内发布或迭代了至少23版大模型,平均每7天就会有一版新的大模型诞生。从技术侧看,大模型多模态等方面能力不断实现突破,性能不断提升,如xAI最新发布的Grok 4已支持四个智能体并行;Gemini已具备将视频转换成代码等多模态能力等。从成本侧看,伴随技术进展模型推理成本同步大幅降低,如谷歌Gemini 2.5 Flash推理成本仅为0.6美元/百万tokens,相比全功能思考模式降低600%。模型能力提升、使用成本降低一方面使商用门槛降低,另一方面使用场景拓宽,实用性增加,从而进一步激发下游需求。
核心驱动:token量激增与应用场景的拓宽。用户请求量激增彰显用户需求,如截至25年4月,谷歌AI推理量已达到480万亿tokens,同比增长50倍;GPT周活用户也从今年2月的4亿提升到4月的8亿,两月周活用户已实现翻倍增长。从应用场景看,AI已加速渗透到各任务中,如搜索引擎替代工具Perplexity、企业工作助手Copilot、AI社交工具Meta AI等。一方面用户粘性因体验优化而增强,另一方面AI用户的快速增长不断增加数据量,扩充大模型训练集。
数据飞轮:反哺预训练,进一步提升模型能力。海量的有效数据对于模型训练十分重要,而从用户数看,大量用户的增加将为模型提供更多的交互数据,从而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另一方面,AI需求增加促进各厂商进一步加大投入寻找更优质的数据,如OpenAI 等国内外一流的模型研发机构正花费巨资,从各个渠道收集视频数据,以用于训练更高级的大模型。
模型升级加速:算力的硬件支撑。正如上述观点,模型的迭代、用户请求的指数级增加、数据对模型的反哺正形成闭环。而无论是训练、推理亦或是开发AI新功能最后的token均需要高性能计算集群完成任务,而这也是算力行情真正的底层逻辑,各大厂商的算力竞赛并不会缓和,而是继续加紧部署最高端计算集群的部署,从而在竞争中率先构建生态获取优势。根据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的说法,25年北美四大CSP厂商对下一代Blackwell系列芯片采购量将增长至360万枚。
【国内海外产业链:强者更强,高估值将逐渐深入人心】
我们认为,目前市场仍然不愿给光模块龙头等全球AI硬件核心产业链过高估值,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海外AI的发展程度认知不足,对于Agent、COT等全新应用缺乏深度体验的机会。在当下,本轮AI行情有望持续重塑市场对于科技制造业的认知和投资方法。正如我们上周的观点,GPU等高性能芯片的大量需求将带动相关配套设备如光模块、PCB、交换机等需求激增,而国内龙头厂商将在硬件设备高速迭代的趋势中凭借其客户份额的领先优势、技术先发优势以及在其专业领域的积累优势形成护城河,率先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龙头高估值,相信长期增长”将慢慢深入人心。
综上,我们坚定推荐算力产业链相关企业如光模块行业龙头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建议关注光器件“一大四小”天孚通信 仕佳光子/太辰光/博创科技/德科立,同时建议关注国产算力产业链,如其中的液冷环节东阳光等。
4.马斯克发布Grok 4:号称 “世界最强 AI 模型”
据证券时报报道,7月10日,马斯克旗下xAI发布Grok 4,含单智能体版本及支持4个智能体并行的 Grok 4 Heavy。
Grok 4在“人类的最后考试”中准确率25.4%,超过谷歌 Gemini 2.5 Pro(21.6%)和OpenAI o3(21%),居世界首位。该测试含2500个高难度多学科问题。马斯克称其“所有学科强于博士”,并预计今年实现科学新发现。
其在GPQA等多项测评中也领先同类模型。价格上,Grok 4付费开放,输入每100万tokens 3美元,输出15美元;Super Grok Heavy月费300美元,超OpenAI最贵套餐。
Grok 4 训练依托超20万张H100 GPU集群,训练量较Grok 2提升100倍。目前,xAI完成100亿美元融资。但高昂算力使其月耗 10 亿美元,马斯克称属行业常态。
当前AI竞赛激烈,OpenAI计划今夏发布GPT-5,Grok 4成 xAI 重要里程碑,AGI 探索仍任重道远。
5. 科大讯飞联合中移动AI创新成果频出:AI速记获评产投协同标杆案例
据C114报道,7月9日,2025中国移动产业投资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科大讯飞与中国移动合作的“AI 5G新通话 (1 X)ⁿ新生态模式”产品 ——AI速记,获评产投协同十大标杆案例,彰显双方在“AI 通信”领域深度协同的显著成效。
传统音视频通话难以满足智能化、场景化需求,中国移动携手科大讯飞,依托日均40亿次通话规模,打造“AI 5G新通话 (1 X)ⁿ”创新生态模式。AI速记作为首个标杆案例,成为通信行业升级典范。
科大讯飞深度融入该模式,既是核心能力提供方(以高准确率实时转写等技术支撑),又是应用开发者(开发 AI 速记等全网级应用),还是渠道推广者(通过讯飞输入法等触达用户),形成完整业务闭环。
AI速记依托讯飞星火大模型,支持通话实时转写,覆盖多语种、多方言,能自动生成摘要、待办等,解决用户通话记录难题,适用于商务会议等场景。上线至今,用户超160万户,月活40%以上,转写准确率92.4%,获全球运营商好评。
目前,双方正孵化下一代智能通信产品,如 AI陪伴、AI通话助手等。未来,将持续推动通信服务向智能化等方向升级,共创智能通信新纪元。
6.闭源主力选手拥抱开源?OpenAI 被曝最快下周推开源 AI 模型,o3 mini 级推理能力
据The Verge报道,OpenAI 正酝酿推出开源 AI 模型,可能加剧其与微软的分歧。
OpenAI正与微软重新谈判,希望重组为盈利性公司。此时,其准备发布开源大语言 AI模型,或令两家公司隔阂加深。
作为闭源AI模型代表,OpenAI此前仅公布过 Whisper系列模型权重,其他模型均未公开。最新消息显示,其最快下周可能推出类似o3 mini的开源权重模型,具备最新模型所有推理能力。
过去几个月,OpenAI已邀请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测试该模型,并征求AI社区反馈。若该开源模型落地,将是OpenAI自2019年发布GPT-2、2023年与微软签订独家云服务协议以来,首次推出开源语言模型。
根据协议,微软获大部分OpenAI模型访问权,并通过Azure OpenAI服务独家向企业销售。而开源模型推出后,无法阻止竞争对手托管其版本,可能加剧双方分歧。
7. 剑指谷歌Chrome!OpenAI即将推出AI浏览器
据C114报道,OpenAI即将推出AI浏览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用户网络浏览体验,直接挑战谷歌Chrome的市场主导地位。
凭借每周4亿活跃的ChatGPT用户基础,若该浏览器被广泛接纳,将对谷歌的广告生态系统、网络数据流和搜索流量构成实质威胁。谷歌Chrome长期是Alphabet广告业务的基石,为精准广告投放和流量导向自家搜索引擎提供关键用户行为数据支撑。
OpenAI浏览器的核心创新在于,允许用户在类似ChatGPT的本地界面中完成大量交互,减少跳转至传统网站的需求。深度整合的AI“代理”功能,能代表用户自动执行预订、表单填写等网页操作任务。这不仅提升信息获取效率,更推动AI成为用户操作网络的“代表”,并扩展OpenAI在个人和企业场景下的用户数据获取能力,为后续产品迭代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该浏览器基于谷歌开源项目Chromium构建(也是 Chrome、Edge 和 Opera 等浏览器的技术基础),且OpenAI已吸纳多位原Chrome项目高管,强化技术和战略储备。
AI驱动浏览器已成行业新热点,The Browser Company、Brave及专注AI搜索的Perplexity等公司均已推出能自动执行网页任务的 AI 浏览器产品。OpenAI凭借巨大用户规模和原生AI优势,寻求在该领域占据有利地位。
当前,谷歌 Chrome以超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用户超30亿)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苹果 Safari以约16%的份额位列第二但差距悬殊。谷歌对用户行为的深度掌控使其能精细化广告定向并维持搜索流量主导地位,这也是美国司法部指控其在线搜索垄断并要求分拆的核心依据。
一旦OpenAI的新浏览器获广泛采用,将在用户入口、行为数据掌控和广告生态等关键层面,直接削弱谷歌的领先优势。
8.清华大学唯一持股具身智能企业“星动纪元”完成近 5 亿元 A 轮融资
据C114报道,7月7日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近 5 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鼎晖 VGC 和海尔资本联合领投,厚雪资本、华映资本、襄禾资本、丰立智能等知名财务机构及产业资本跟投,老股东清流资本、清控基金等机构持续加码。华兴资本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人形机器人软硬技术的研发与量产落地,推动“模型-本体-场景数据”闭环飞轮高速运转。其成立于 2023 年 8 月,是清华大学唯一持股的具身智能企业。从成立起便坚持软硬一体的技术路线,致力于打造物理世界中的通用智能体、交付通用生产力。星动纪元表示,其技术突破已转化为商业成果,全球市值 TOP10的科技巨头中,9 家为星动纪元客户。
目前,星动纪元已经实现了产品批量交付,今年已累计交付超 200 台产品,另有上百个订单在量产交付中;订单中 50% 以上来自海外客户(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已超过 50%)。此外,公司在工业物流、连锁零售等场景快速推进落地,汇集了海尔智家、联想、北自科技等各行业头部客户。
9. ChatGPT 在航天器自主控制模拟竞赛中获佳绩,展现大语言模型新潜力
据C114报道,一项关于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进行航天器自主控制的研究引起关注。研究人员通过模拟竞赛测试 ChatGPT 在航天器操控方面的表现,结果显示其在自主航天器模拟竞赛中获第二名,仅次于一个基于不同方程的模型。这展示了 LLM 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潜力,为未来航天自主系统开发提供新思路。
随着航天技术发展,卫星数量增加,未来人类无法手动控制所有卫星,且深空探测中光速限制使实时控制受限,开发自主决策机器人系统成航天领域重要方向。近年来,航空航天研究人员创建基于《坎巴拉太空计划》的 “坎巴拉太空计划微分博弈挑战赛”,为研究人员提供相对真实环境以设计、实验和测试自主系统,竞赛包含追逐拦截卫星、躲避探测等多种场景。
即将发表于《空间研究进展》杂志的论文中,国际研究团队介绍其参赛方案:一款商业化 LLM(类似 ChatGPT 和 Llama)。研究人员选择 LLM 是因传统自主系统开发需多次训练、反馈和优化,而坎巴拉挑战赛模拟现实情况,任务可能仅持续数小时,持续优化模型不切实际;LLM 经大量人类文本训练,在最佳情况下,经少量精心提示词工程和几次尝试就能为特定情境找到合适上下文。
为使 LLM 实际操控航天器,研究人员开发方法,将航天器状态和目标以文本形式描述并传递给 LLM,请求其提供调整和操纵建议,还开发转换层将 LLM 文本输出转换为操作模拟航天器的功能代码。通过简单提示词和微调,ChatGPT 完成挑战中诸多测试任务,最终获竞赛第二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工作在 ChatGPT 4.0 版本发布前完成。尽管 LLM 在航天领域应用面临避免“幻觉”等挑战(现实中错误输出可能致灾难性后果),但研究结果仍展示出现成 LLM 吸收大量人类知识后,能以意想不到方式应用于实际工作。
10. 通信业最为集中:中国信通院公布“开源大模型 ”软件创新应用典型案例
据C114报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在各行业展现巨大应用潜力,企业积极探索接入以实现创新和升级。
近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 — 云智算安全论坛暨第三届“SecGo 论坛”期间,中国信通院公布“开源大模型 ”软件创新应用典型案例(2025 年第一季)入围名单。
经多环节评选,68 个案例入围,覆盖云计算、金融、政务等多行业。
从企业分布看,通信行业最集中,占比约 23.8%;金融行业占 23.2%;政府行业占 17.7%;医疗行业占 14.7%;工业、交通和能源行业各占约 5.9%;教育行业占 2.9%。
中国信通院表示,此分布反映当前开源大模型在各行业应用的热度与成熟度。该征集活动旨在遴选出开源大模型技术应用成效显著、示范效应明显的案例,为行业提供参考,促进各领域创新与进步。
目前,2025 年第二季案例征集已开启,结果将于下半年公布。
11. Gartner调研显示,45%具备高AI成熟度的企业将AI项目持续运营三年以上
据C114报道,Gartner 一项新调查显示,45% 高人工智能成熟度企业的领导者表示,其 AI 项目已持续运转三年以上,以确保长期产生影响和价值;而 AI 成熟度较低的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 20%。
调查显示,高 AI 成熟度企业确保 AI 项目长期运行的关键是基于业务价值和技术可行性选择项目,并建立健全治理结构和工程实践。
该调查于 2024 年第四季度进行,旨在了解企业对 AI 和生成式 AI 的使用情况,来自美、英、法等六国的 432 名受访者参与。调查通过七个基于 Gartner AI 成熟度模型设计的问题评估企业 AI 使用能力,评分从 1 分(“规划 / 初始”)至 5 分(“领先”)。高 AI 成熟度企业平均得分为 4.2 至 4.5 分,低成熟度企业为 1.6 至 2.2 分。
Gartner 高级研究总监 Birgi Tamersoy 表示:“信任是决定 AI 或生成式 AI 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调查发现,57% 的高 AI 成熟度企业业务部门信任并准备使用新 AI 解决方案,低成熟度企业这一比例仅为 14%。Tamersoy 称:“建立信任是推动使用的关键,使用是创造价值的第一步。”
数据可用性和质量仍是 AI 落地的主要挑战。34% 的低成熟度企业和 29% 的高成熟度企业领导者将其列为主要挑战。高成熟度企业中,48% 领导者认为安全威胁是三大障碍之一;低成熟度组织中,37% 领导者表示缺乏合适应用场景是最大障碍。
12. 风险提示
AI发展不及预期,算力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