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泽达
688555 |
0%
|
最新:0
开盘:0 昨收:0 |
振幅%:0%
换手%:0% |
最高:0
最低:0 量比:0 |
总市值:0 亿
流通值:0 亿 成交额:0 亿 |
公司背景与历史
公司概况
退市泽达,即泽达易盛(天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月15日,法定代表人为林应。公司专注于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提供计算机软硬件及应用设备、通信产品等相关服务,并在2020年6月23日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
发展历程
泽达易盛在上市初期备受瞩目,成为科创板的明星企业。然而,由于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被曝光,公司业绩迅速下滑,股价暴跌。2022年9月,公司被强制退市,并于2023年7月7日正式从上交所摘牌。
退市原因与影响
财务造假
泽达易盛被查实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这是导致公司退市的主要原因。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投资者损失
由于财务造假被曝光,泽达易盛的股价从最高点86元暴跌至1元以下,几乎归零。原始大股东因解禁期限制无法及时抛售股票,面临巨额财富蒸发。而散户投资者则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同样蒙受重大损失。
解禁股的奇葩现象
退市泽达在解禁后,由于其已经退市且在新三板交易量极低,原始大股东手中的股票几乎无人问津。这使得退市泽达成为中国股市中最奇葩的解禁股票之一。
投资者赔偿与后续
赔偿进展
在退市泽达案中,部分投资者已经收到了赔偿资金。据报道,7195名投资者共获赔2.8亿元,最高获赔额达到500万元。这一赔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者的损失。
警示意义
退市泽达的案例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投资者应擦亮眼睛,深入分析公司的真实情况和价值,避免被表面光鲜、业绩靓丽、概念炒作的公司所迷惑。
总结
退市泽达作为科创板历史上第一家退市的公司,其曲折历程和奇葩解禁股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财务造假是公司退市的主要原因,投资者因此蒙受重大损失。然而,赔偿措施的出台也为投资者挽回了一定的损失。
【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等,退市泽达及相关责任人遭上交所公开谴责】上交所2月29日对退市泽达及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应,时任董事兼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应岚予以公开谴责。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未完成股份回购计划,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A股公司新陈代谢速率加快 市场生态优化】今年上半年44家公司锁定退市,16家已完成退市,其中6月份有9家公司完成退市。退市紫晶、退市泽达将于7月7日被上交所终止上市暨摘牌。市场人士认为,A股新陈代谢速率不断加快。重大违法类、财务类、规范类退市等情形逐渐增多,主动退等渠道不断畅通,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退市泽达:公司股票将于2023年7月7日被上海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暨摘牌。
【退市泽达:公司股票将于2023年7月7日被上海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暨摘牌】退市泽达:公司股票将于2023年7月7日被上海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暨摘牌
【科创板首批退市公司诞生 *ST泽达、*ST紫晶触发重大违法强制退市】6月2日电,*ST紫晶、*ST泽达5月31日晚间相继发布公告称,因公司存在欺诈发行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上述两公司均将于6月8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为6月30日。值得一提的是,*ST紫晶、*ST泽达将成为科创板首批退市公司。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5月31日,已有7家公司被强制退市。自2021年最严退市新规实施以来,强制退市公司达到66家,一批绩差“钉子户”被集中出清。 (证券日报)
【*ST泽达:6月8日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ST泽达公告,上交所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起始日为6月8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6月30日。
【上交所:本周对*ST泽达、*ST紫晶等风险警示股票进行重点监控】4月21日电,上交所公告,2023年4月17日至2023年4月21日,上交所对*ST泽达、*ST紫晶等风险警示股票进行重点监控,对130起加剧市场波动、误导投资者决策、影响交易秩序的异常交易行为及时采取了暂停投资者账户交易等监管措施,对24起拉抬打压、虚假申报等证券异常交易行为采取了书面警示等监管措施,对13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等进行专项核查,向证监会上报涉嫌违法违规案件线索1起。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ST紫晶和*ST泽达成科创板首批退市公司】4月21日电,*ST紫晶和*ST泽达分别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天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重大违法行为,该两家公司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成为科创板首批退市公司。
【*ST泽达:下周一开市起停牌】《科创板日报》21日讯,*ST泽达公告,公司今日收到上交所下发的拟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股票自2023年4月24日(星期一)开市起停牌。
【上交所就*ST泽达终止上市相关事项下发监管工作函】上交所就*ST泽达终止上市相关事项下发监管工作函,涉及对象包括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中介机构及其相关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