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鼎光电
605118 |
-0.87%
|
最新:31.99
开盘:32.52 昨收:32.27 |
开盘%:0.77%
振幅%:3.44% 换手%:1.21% |
最高:32.86
最低:31.75 量比:0.51 |
总市值:131 亿
流通值:130 亿 成交额:4 亿 |
公司概况
力鼎光电是一家专注于光学元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生产设备,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光学元器件产品和服务。
业务领域
产品研发与生产:力鼎光电在光学镜头、滤光片、棱镜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产品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数码相机、投影仪等多个领域。
市场拓展:公司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股市表现
近年来,力鼎光电的股价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公司凭借优异的经营业绩和稳健的财务表现,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发展前景
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力鼎光电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
力鼎光电作为光学元器件行业的佼佼者,其股票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公司的经营动态和市场表现,以把握投资机会。
总结:力鼎光电在光学元器件领域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其股票在股市中表现出色。未来,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力鼎光电有望继续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
力鼎光电:伊威达合伙、鼎之杰合伙、欣立鼎合伙拟减持不超过2.97%
消费电子板块震荡拉升,共达电声、力鼎光电涨停,星星科技涨超15%,瀛通通讯、亿道信息、格林精密跟涨
【AI眼镜概念震荡走高 力鼎光电涨停】3月20日电,早盘力鼎光电涨停,星星科技涨超10%,华灿光电、纬达光电、中光学、利亚德、博士眼镜等跟涨。消息面上,星纪魅族XR业务线总经理郭鹏表示,AR眼镜正从显示终端向AI随身助理进化,2-3年内将迎来全面爆发。它将成为未来个人计算和人机交互入口的主流设备。
【AI眼镜重要研讨会将召开 力鼎光电参股公司确认参会】3月10日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拟于2025年3月12日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举办“AI眼镜产业推进专题研讨会”,理鑫光学确认参会。资料显示,力鼎光电参股20%上海理鑫光学,后者是一家光电设备及光学核心器件的研发科技公司 ,主要产品包括激光超短焦投影镜头、增强现实眼镜核心元器件、生物医疗设备光学模组、可定制化医疗/生物仪器光学系统、AR/VR镜头等,协助精准医疗和远程医疗的优化升级。
【AI眼镜概念股震荡走低 国星光电午后跌停】1月10日电,国星光电午后跌停,思泰克、显盈科技、雷神科技、天键股份、力鼎光电、华灿光电、激智科技等多股跌超5%。
AI眼镜概念股震荡走低,国星光电午后跌停,显盈科技跌超8%,杰美特、力鼎光电、朗科科技、比依股份等纷纷下挫。
力鼎光电:公司关注到部分媒体将公司归类为AI眼镜概念,公司主营业务为光学镜头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公司光学产品主要应用在安防视频监控、智能家居、车载系统、机器视觉等下游应用领域等,公司产品商业模式偏向定制化、多品种、少量化,应用领域广泛且相对分散。AR眼镜或AI眼镜非公司光学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目前规模极小,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低于1%,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力鼎光电:拟投资1000万美元在马来西亚设立子公司及建设生产基地】力鼎光电(605118)7月30日晚间公告,公司拟通过在马来西亚设立全资子公司亿伟达(马来西亚)有限公司EVETAR (MALAYSIA) SDN.BHD.进行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拟投资总额为1000万美元。
【力鼎光电:伊威达合伙拟减持不超2.95%股份】6月7日电,力鼎光电公告,伊威达合伙计划按市场价格减持不超过1200万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95%。
力鼎光电:伊威达合伙拟减持不超过2.95%
消费电子概念拉升走高,捷邦科技、力鼎光电涨停,超频三、和顺科技涨超10%,硕贝德、思泉新材、格林精密等跟涨。
【消费电子板块持续走高 欧菲光等多股涨停】3月28日电,消费电子板块持续走高,欧菲光、信音电子、合力泰、力鼎光电涨停,光弘科技、昀冢科技、捷邦科技、隆扬电子涨超10%。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曾在研究报告中预测,如果目前手机市场库存回补需求的强劲态势持续至2024年上半年,华为P70系列全年的出货量有望实现同比增长230%,达到1300万至1500万部。
【力鼎光电盘中涨停】力鼎光电盘中涨停,涨幅9.98%,成交额超3亿元。(第一财经)
【MR概念股震荡走高 日久光电涨停】3月1日电,日久光电涨停,亿道信息、五方光电、双象股份、格林精密、联建光电、力鼎光电等跟涨。消息面上,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2月29日在X上发文称,目前仍维持Apple可能在今年WWDC前在更多国家发售Vision Pro的预测。过去一个月内,数家原先产能较小的供应商已扩产,从今年的50–60万台扩产到70–8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