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AI诈骗正在全国爆发”话题冲上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近日包头警方发布一起利用人工智能(AI)实施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
过程是这样的,4月20日,郭先生的好友突然通过微信视频联系他表示,自己的朋友在外地竞标,需要430万保证金,且需要公对公账户过账,想要借郭先生公司的账户走账。好友向郭先生要了银行卡号,声称已经把钱打到郭先生的账户上,还把银行转账底单的截图通过微信发给了郭先生。
基于对好友的信任,加上已经视频聊天核实了身份,郭先生没有核实钱款是否到账,就分两笔把430万转到了好友朋友的银行卡上,结果最终被AI换脸技术所骗。
而据湖北网警巡查执法5月6日消息,AI技术改变诈骗,新骗局来袭后,诈骗成功率竟接近100%。
第一种是声音合成。骗子通过骚扰电话录音等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可以用伪造的声音骗过对方。
第二种是AI换脸,因为人脸效果更易取得对方信任,骗子用AI技术换脸,可以伪装成任何人,再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信息确认。
海外方面,在早些时候,三星在引入
3月31日,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宣布,从即日起禁止使用聊天
海内外积极因对AI风险
5月19日消息,英国计划与OpenAI和DeepMind的高管举行关于AI风险的会议,英国的人工智能峰会最快可能在本月举行。
5月18日,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中国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推进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发布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和伦理规范,向全球表明负责任人工智能的鲜明立场。
5月16日,OpenAICEOAltman呼吁国会对人工智能(AI)系统采取安全标准。他认为,政府可以将发放牌照和测试的要求结合起来,监管开发AI模型的公司。
4月11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拜登政府已经开始研究是否需要对
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稿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生成内容、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方面均做出了限制。
据
1)大模型训练、调优所使用数据的安全问题。
比如前文所述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因年龄审核、数据和隐私安全等问题,宣布限制
2)大模型生成内容的可靠性、使用方式等问题。
华创证券还提到,网络攻击方面,搭载了AI能力的黑客如虎添翼,
哪些技术有望用来应对AI风险?
针对大模型生成内容的可靠性、使用方式,中信认为,应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标记,同时对AI生成内容的可靠性及传播链路进行把关。
安信证券提到,当前对AI生成内容的判别主要可以由两种技术途径来完成:
1)通过算法识别AI模型生成内容的特征,从而鉴别相应的内容是否由AI生成。根据公司公告披露,
2)通过对AI生成的内容添加特定的标识,来区分相应内容是否由AI生成,这一方向的技术手段包括数字水印等相应的加密技术。
国盛证券指出,AIGC可能生成的虚假信息,需要类似换脸甄别的技术来鉴别图像等信息是否由AI生成;数据隐私方面,隐私计算可以在不暴露数据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实现数据隐私的保护。
隐私计算是在保障数据隐私安全的同时,实现数据分析计算的技术体系,其价值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可信流通和价值挖掘。
国盛证券还提到,安全问题不能仅靠AI厂商自律解决,还需要外部力量监督。全球AI监管处于探索阶段,欧盟、英国、美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指导意见逐步推进。人工智能趋势不可逆转,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相比,现有法律和伦理仍处于不断起步探索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