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利润暴增1108%!IGBT涨价、SiC营收大涨,本土功率厂商打入高毛利市场
时间:2025-11-12 06:55
上述文章报告出品方/作者:电子发烧友网;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最近国内各家功率半导体大厂都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整体来看业绩表现普遍都迎来了一波大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盈利方面的提升。从各家的财报信息来看,盈利上涨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本土功率半导体厂商加速导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另一方面是光伏储能、工业控制等市场的增长,打开高毛利市场带来利润的增长。下面我们详细解读一下国内主要功率半导体大厂的三季度财报。闻泰科技因为最近安世半导体的风波而成为了全民热点,而从公司业绩来看,剥离了ODM业务后的闻泰实际上也交出了非常亮眼的财报。2025 年前三季度,闻泰科技实现营收297.69亿元,同比减少44%;归母净利润为15.13亿元,同比增长265.09%。其中,2025年Q3公司营收44.27亿元,同比减少77.38%;归母净利润为10.4亿元,同比增长279.29%。其中Q3半导体业务实现收入为 43.00 亿元创下季度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20%,业务毛利率为34.56%,净利润 7.24 亿元。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4%,其中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26%,AI 服务器、AI PC 等计算设备及工业相关业务收入增长显著。中国市场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 49.29%,继续成为公司增长最快、战略优先级最高的地区。除中国外的亚洲市场实现中个位数同比增长,其中韩国等地区受新能源车型带动,汽车客户收入增长明显。欧洲地区延续第二季度末的补库存趋势,同比增长超过10%,汽车Tier1及工业客户需求明显回暖。美洲地区在汽车和工业需求带动下,同比增长约14%。可以看到亏损的ODM业务完成出售后,闻泰科技营收大幅下降,但利润增长惊人。不过闻泰科技也在财报中表示,若安世控制权在 2025 年末前无法恢复,公司可能面临收入、利润及现金流阶段性下调风险。另外在功率器件产品上,Q3 MOSFET产品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13%,全新一代 80V、100V MOSFET 产品已正式发布并实现量产交付。逻辑芯片及模拟芯片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15%,第三季度安世陆续推出多款 AI 电源及汽车应用相关模拟芯片产品,逻辑芯片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宽禁带与 IGBT 产品尽管当前收入占比较小,但随着SiCMOS与 GaN FET 等产品在第三季度逐步实现量产交付,收入规模较去年同期实现约三倍增长。华润微在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收 80.69 亿元,同比增长 7.99%;归母净利润 5.26 亿元,同比增长 5.25%,整体增长稳定。其中在第三季度实现营收 28.51 亿元,同比增长 5.14%,归母净利润 1.87 亿元,同比下降14.73%。但实际毛利率是有环比改善,主要得益于产能利用率持续处于高位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华润微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利润主要受四大重点项目处于高折旧阶段的影响,包括重庆12吋项目、深圳12吋项目、先进功率封测基地项目和高端掩模项目。重庆 12 吋项目于第三季度实现投料与产出双达 3 万片,良率行业领先;深圳 12 吋项目持续推进 90、55、40nm 等多技术节点产能建设,月产能已达 1 万片;先进功率封测基地项目产能利用率持续维持在 80%以上,优于去年同期;高端掩模项目聚焦 90nm 及以下高端节点,今明两年将逐步拓展至 55nm、40nm,一期产能累计 4500 片/月。从产品与方案业务板块来看,储能和光伏领域增长最为明显,合计营收占比已达 25%;家电行业表现预计四季度环比提升,目前占比约 20%;汽车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工业与通信设备领域(包含数据中心、AI 服务器等)也实现良好增长,占比约 18%。产能稼动率方面华润微6 吋、8 吋及重庆 12 吋均保持满载运行。封装测试方面,今年整体均保持在 80%以上,特别是三季度以来进一步提升至 90%左右,同比显著优于去年同期水平。在业绩说明会上,华润微表示对部分IGBT产品实施了价格上调,主要是订单表现良好以及铜等原材料涨价。同时根据市场的接受度,华润微认为功率器件市场经历两年价格下行周期后进入企稳向好的阶段。2025年前三季度,士兰微实现营业收入97.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18.98%;实现营业利润2.0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5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1108.74%。其中第三季度,士兰微营业收入33.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16.88%,环比增长1.2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为8427 万元,较去年同期大增56.62%。从产能情况看,第三季度,公司子公司士兰集成5、6吋芯片生产线、子公司士兰集昕8 吋芯片生产线、重要参股企业士兰集科 12 吋芯片生产线均保持满负荷生产。公司预计四季度 5、6、8、12 吋硅基芯片生产线将继续保持满产,子公司士兰明镓 6 英寸SiC 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产出也将明显增加。公司预计四季度营业收入将继续保持增长。士兰微没有详细披露具体市场收入构成,不过公司表示,在今年前三季度持续加大对大型白电、汽车、新能源、工业、通讯和算力等高门槛市场的拓展力度,带来了较快的营收增长势头。根据上半年财报的信息,士兰微在汽车、光伏市场上的IGBT和SiC(模块、器件)产品的营收增长较为明显,同比增长80%。其中SiC MOSFET以及模块已经实现稳定出货,预计下半年上量。2025前三季度,扬杰科技累计营收达到53.48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0.89%,累计归母净利润为9.74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45.51%。其中第三季度营收18.93 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1.47%,归母净利润为3.72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52.4%。扬杰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报告期内,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汽车电子、人工智能、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带动公司主营业务实现显著增长。具体来看,产品线方面,受益于AI服务器、汽车电子、工业/服务机器人等新兴需求领域,在未来为功率半导体带了多元化的增量空间。传统功率器件、MOS、小信号业务未来将实现稳步增长,SiC业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出海方面,伴随着未来海外业务结构的拓展,产品广泛覆盖消费、工业板块,新能源、汽车等,海外市场营收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扬杰近年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在原有的消费市场上,汽车、工业、新能源等成为未来重要增长点。海外毛利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在高毛利的汽车电子板块产品不断提升。行业维度上,汽车板块预计延续快速增长趋势,工业板块受设备更新相关政策驱动,未来数年将逐步释放需求并进入增长通道,光伏板块经历了较长的调整周期,预计未来有望逐步回升。前三季度斯达半导实现营业总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23.82%;归母净利润3.82亿元,同比下降9.8%。其中第三季度营收10.54亿元,同比增长19.58%;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大跌28.39%。斯达半导表示报告期内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大了对下一代IGBT、快恢复二极管、SiC MOSFET、GaN、MCU和驱动IC等芯片以及嵌入式等先进封装技术的研发投入。本报告期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加3778 万元,年初至报告期末研发费用同比增加 1.16亿元,持续的研发投入保证了公司在目前主要下游行业的领先优势以及更好把握在 AI 服务器电源、数据中心、机器人和低空/高空飞行器等新兴行业的市场机会。前三季度时代电气营业收入188.3亿元,同比增加14.86%;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加10.85%。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取得营业收入66.16亿元,同比增加9.58%;归母净利润10.49亿元,同比增加7.69%。工业半导体业务方面,中车时代半导体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 39.23 亿元,较上年同期 31.85 亿元增长 23.19%。其中,双极器件收入 4.55 亿元,同比下降 11%,IGBT 合计收入 34.68 亿元,同比增长 29.73%(其中,高压 IGBT 收入6.05 亿元同比增长 36.59%,中低压 IGBT 收入 28.62 亿元,同比增长 28.36%)。中车时代半导体公司前三季度利润率与上半年相比略微下滑,主要受到价格下行、补贴退坡与折旧摊销等影响;第三季度净利率比上半年下降主要是中低压产品价格的冲击,有极微弱的下滑,高压产品利润率相对稳定。在新能源汽车电驱业务上,中车电驱累计交付电驱系统及部件产品 43.28 万套,完成营业收入 18.68 亿元,同比增长 9.25%。今年累计获取项目 20 余个,包括某客户首款国产纯电自研项目电控产品订单和中高压平台总成产品订单,混动项目、系统项目等高价值产品较上一年大幅提升。截至 9 月末,中车电驱进入大众、丰田、通用、一汽、上汽等车企,主流车企占比超过 70%,配套车企超过14 家,搭载中车电驱产品的汽车超过 200 万台。不过受到合众(哪吒汽车)的影响,中车整个新能源汽车电驱板块处于亏损状态,但第三季度的交付情况较上半年显著回升。新能源发电业务上,风、光、储、氢四类产品均在积极交付。光伏总包业务占比逐渐降低;制氢业务需要等待行业机遇;风电变流业务竞争格局稳定,每年产品规模约2-3个亿;光伏集成业务和储能变流业务进展顺利,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光伏逆变器中标超15GW,地面电站领域国内排名行业前三,并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储能变流业务方面,除全面协同株洲所储能集成项目外,公司也在积极开拓其他客户,与业内某知名系统集成商已达成全面合作的合作协议,2025年前3季度,公司完成首款液冷集中式储能PCS-2.5MW单支路PCS开发并获得市场订单超2GW。国内功率器件市场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头部厂商通过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实现盈利跃升,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成为核心驱动力。对于本土功率器件厂商而言,目前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的关键期,新能源与 AI 驱动的高毛利场景将会成为接下来增长引擎。